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
竦峙: 星汉: 杨花: 客路: 二、课内探究
3.用/划分这诗的朗读节奏:
(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4.读《观沧海》按要求写出诗句
(1)点出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的诗句是: (2)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 (3)虚写诗人想像之景的句子是: (4)最能体现作者博大胸怀的诗句是:
5.《观沧海》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归纳主题。 6.下面的诗句描写沧海的景象,有动有静,试作分析。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20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
7.《次北固山下》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8.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分析其首句运用了何种手法,有何作用?
9.《天净沙 秋思》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10.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归纳主题。
三、能力训练 11.请尝试写写一首小诗。 参考答案
1.沧 碣 竦峙 潮 雁 澹澹 萧瑟
2.水波荡漾的样子;耸立;银河;柳絮;旅人行的路
3.(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4.(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1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5.本诗作者描写了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抱负。
6.“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动静结合,描写大海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描写静景,表现了岛上的勃勃生机;“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动景,表现了大海的磅礴气势。
7.思念故乡。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8.此诗首句用比兴手法,写景兼点时令,渲染凄凉哀愁的气氛。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点明愁的由来。
9.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些都是凄清、悲凉、感伤之景。(说明:“小桥流水人家”是以乐景反衬哀景,“小桥流水人家”虽好却不是自己的家乡,有家归不得,更加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10.通过秋景的描写,表现羁旅游子的孤苦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11.略
22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
23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
教学案 5 秋天的怀念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文章,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2.认识几种常见的描写方法,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和运用色彩烘托情感的写作手法。
3.感受母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
学习重难点:
重点: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和运用色彩烘托情感的写作手法。 难点:体会文中深刻的情感,感受母爱的至高力量。
知识链接: 作者及其散文: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史铁生,北京人,当代作家,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集《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根据其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将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将捐
24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部编版】2018-2019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导学案(5)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