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作者姓名 学院班级
联系方式
浅谈中国失业问题现状
2010年11月
浅谈中国失业问题现状
摘 要:
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劳动就业和社会保
障直接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着和谐社会的建设,关系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中国的失业状况是令人担忧的。有人将其称为没有就业机会增加的经济增长。这意味着,对于得不到就业机会的人来说,经济增长对他们是没有意义的。怎样认识当前社会出现的失业问题,失业现象在发展过程中呈现怎样的趋势,应采取什么措施解决它等等这些现在都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关键词:中国失业;问题;对策; 完善当前就业工作
一.令人堪忧的就业现状:
近几年来,失业,再难就业一直是困扰人们的大难题。与此同时,失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生活中非常突出的也是全社会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中国现阶段为什么会产生大量的失业人口,应怎样认识当前社会出现的失业问题,失业现象在发展过程中呈现怎样的趋势,应采取什么措施解决它等等这些现在都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按照劳动保障部和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03—2008年,当年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是4.3%、 4.2%、4.2%、4.1%、4.0%和4.6。而对于2009年的失业率,更有报道说超过10%。中国目前计算城镇失业率主要用城镇失业人数和城镇就业人数这两个总量指标,其公式为: 失业率=城镇失业人数/[城镇就业人数+城镇失业人数]×100%
其中:城镇就业人数,指在城镇范围内,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全部人员(包括:全部职工、城镇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城镇个体劳动者、其他社会劳动者)。城镇失业人数,指劳动年龄内(男16~50岁,女16~45岁)的城镇居民,具有劳动能力,有就业要求而未就业,并已在劳动部门进行登记的人数。目前统计上对临时安排了工作,劳动收入达到最低一级工的收入水平,或虽无职业,但不要求就业者,不作为失业人员统计。统计失业人员数和计算失业率,一般以年末为时点。从这个公式中可以看出,中国的失业率的统计口径还是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以这样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来评估中国的失业状况,不仅缩小了中国的失业人口的统计范围,也低估了中国真实的失业规模和失业程度。对此,一些国内外的学者和研究人员对官方的失业率进行了修正。他们认为,国家公布的失业率没有将以下几种因素包含在内:首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失业率没有包括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据估计,目前中国农村约有农村约有1亿~1.2亿富余劳动力,主要是中年以上的劳动力,并且多以农业剩余劳动时间的形式存在。他们是中国最庞大的但没有正式被统计的失业大军。其次,国家统计局的失业统计仅局限于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正式登记的失业人员,没有正式登记的就不算在失业之列。最后,国家统计局的失业人员没有包括下岗职工。而下岗是中国体制转型过程中特有的失业现象。将以上三种因素考虑在内,按照他们的估计,目前全国的失业率为20%~28%。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程晓农博士估计,中国城市的实际失业率达到20%,失业人数约有4 000万~5 000万,他认为,中国内地中小城市的失业率都在30%以上。这个数字可能过高,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中国现实生活中的失业现象比国家公布的数字要高得多,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的新一轮失业高峰至今仍无下降趋势。
二.为何出现这一反常的经济现象:
①.劳动力资源供大于求。也就是说,失业人数的增多是中国劳动力长期供大于求造成的一种客观现象;中国自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前,由于在人口政策方面的决策失误,使人口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经济的发展速度。据世界银行统计,2000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为7.844亿,农村劳动年龄人口为5.5亿,农村劳动力占全国总劳动力的70.1%,而中国现阶段农业部门需要的合理劳动力数量约为1.96亿,农业劳动力大量剩余。根据有关预测,到2010年,中国劳动年龄人
口将达到9.73亿,到2050年,劳动年龄人口大约为9.39亿。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发表的《中国就业议程》预测,未来十年,中国劳动力将增加7 000多万,劳动年龄人口的增加趋势还将持续8~10年左右。如果考虑到提前就业和目前许多职工在退休后仍然另外就业的现实情况,把劳动力资源的统计口径界定在16~65岁的年龄段,那么,劳动年龄人口的绝对数还要大。劳动年龄人口的大量膨胀,给今天和明天带来巨大的失业源。由于劳动力资源供需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加上中国目前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换时期,劳动密集型产业正越来越多的被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所取代,资本有机构成大幅度提高,必然导致失业增加,因此,中国的失业,具有一种典型的、劳动力绝对过剩的特征。 ②.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中国1952—1978年间,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速度是相当缓慢的。农业在为工业化提供资本积累的同时又承担着剩余劳动力的压力,形成了严重的隐性失业。目前,中国农村有1亿~1.2亿剩余劳动力,这些劳动力仅靠当地用乡镇企业或其他方式已经无法完全消化。其中大部分将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事实上,近年来,每年流向城市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都在5 000万以上。这都加重了城市的就业负担。
③.转型期经济结构调整。在经济结构的调整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是对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在这项工作中,十分艰巨的工作是处置大量的不良资产,压缩某些行业过剩的生产能力,这就必然使许多企业的职工调整和转移就业岗位,从而形成了劳动力的流动。新技术革命的发展使企业资本有机构成显著提高,以高新技术为代表的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和劳动密集型相比在数量上大为减少,质量上大为提高,客观上对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结果大量的不符合要求的劳动力被排挤出生产过程,加入失业者的行列,从而出现了学者所谓的结构性失业。中国目前正在经历的结构调整,在不断创造新的就业机会的同时也大量摧毁了旧的工作岗位,而且摧毁的速度远远大于创造的速度,由此引发了大规模、突发性的“失业大军”。
三.能否改变,如何改变失业现状:
从短期来看,中国的就业形势还是很严峻的:
1.中国现有的经济格局将面临重组,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中出现的失业问题不可避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经济增长方式也由粗放型向主要依靠改进技术和管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利用效率、重视质量和品种、注重节约和挖潜及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以内涵为主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在这种形势下,企业为了生存和竞争,必须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迫使企业对自身就业存量结构进行调整,对历史积淀下来的大量富余人员进行剥离。伴随新生劳动力进入新一轮高峰的背景,将使就业矛盾加剧。 2.农业就业机会较大幅度减少。加入WTO后,国外有竞争力的粮食等农产品将替代中国部分不具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因此农业的就业,将面临需求数量减少和素质要求提高的双重压力。由于加入WTO后增加的就业岗位大都在二、三产业,相对有利于城市就业,城乡比较利益的差距会进一步拉大,农村剩余劳动力不可避免地会大规模向城市流动。前面所述一亿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城市的就业形成了巨大的压力。
3.劳动者自身素质影响就业机会。中国劳动者素质从整体上来说不是很高。现在,全国仍有8 500万文盲,据调查,中国失业、下岗人员中女性居多(约占60%)、年龄偏大(40岁以上的约站72%)、文化较低(初中及初中以下约占62%)。近年来,受年龄、技能水平以及总体就业环境、再就业优惠(尤其是行政性收费)
落实难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的难度加大。这些人员由于种种原因,要想使其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存在较大困难,他们面对知识经济的大潮已显力不从心,除了一些最基本的诸如清洁、门卫等体力劳动之外无法寻找更好的工作岗位。而这些工作岗位又受到来自农村剩余劳动力及新增劳动力的有力挑战,悲哀的是他们在竞争中获胜的可能性极小。虽然预计第三产业的就业潜力能够得到发挥,但第三产业中新兴产业如信息产业、金融保险业的就业机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比较高,更适应较年轻的高素质劳动力就业,第一、二产业调整出来的劳动力很难在第三产业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这几年的高校扩招,使得高校就读人数激增,这虽然在短期内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就业压力,但国家马上将面临另一现实,即将有一大批拥有高学历的劳动力涌向劳动力市场,他们之间对工作岗位的争夺会更加激烈和残酷。
失业可以说是任何一个实行市场经济政策的社会都必然存在的社会现象。同时按照经济学的观点,必要、合理的失业能够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起到对劳动力供求关系的调节作用。基于此,社会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完全消灭失业。怎样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把中国的失业控制在一个合理、适度的程度内才是我们应该认真对待的。在这方面,我们要做的事情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这些:
(一)加快形成市场导向就业机制的步伐。解决就业问题的实质是对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合理的配置。在这方面,劳动力市场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中国目前所形成的就业市场,还是一种断裂的和残缺的就业市场。首先,城市和农村断裂成两个就业市场,在农村就业市场,就业要求比较高的城市户籍人员几乎不参与竞争,其次城市就业市场又被认为分为“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两块,前者专为有文凭的或有职称的专业人员准备,后者为既无文凭也无职称的人员准备。后者要想进入前者的领地非常困难,同时,有的用人单位在招聘人员的时候还设置了诸如年龄、性别、身高、地域甚至血型、容貌等方面的规定,。这些就业歧视现象对人员的流动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制约作用。因此,在目前尽快规范全国统一的就业市场,营造公平合理的求职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知识经济社会中第三产业的比重最大,就业增长最快,能有效扩大就业容量。在知识经济中第三产业主要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它对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吸纳劳动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市场经济国家的第一、二产业的剩余劳动力完全是由第三产业吸纳的。中国劳动力成本较低(相当与美国的1/20),加入WTO能够推动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加速发展。中国第三产业发展潜力较大(从业人员仅占全部从业人员的27%,远低于国外60%~80%的比重),可能为外资看好,有利于改善中国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落后的局面,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为第二产业的4倍~5倍。一般说来,第三产业每增加1个百分点大约可吸纳200万人就业,特别是第三产业中的社区服务业更是吸纳 最多的领域。目前发达国家的这个比重在50%左右,而中国社区服务业的从业人员只占20%,发展潜力相当大,社区服务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而且具有种类繁多、资金投入少、技术要求低、不受年龄限制、工作灵活等特点,比较适合中国目前大部分失业者的年龄结构和文化素质结构。
(三)发展中小企业,拓宽就业渠道。加入WTO引入的国际规则以及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必然给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空间。目前,中国登记注册的中小企业约有3 570万,其中,7人及以下的注册微型企业为2 570万,约占中小企业总数的72%,其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占总数的12%,从业人员5 070万,占全部从业人员的72%,户均从业人员2人。现有8人及以上的中小企业1 00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分析中国失业问题现状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