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
不符合上述要求的自动站,需更新替换相应设备或升级改造相应设施。
4.2 要素配臵
新增站的建设及升级改造,应配备至6要素(温度、相对湿度、气压、风向、风速、雨量)以上自动气象站(以下简称“常规6要素”),各地也可根据当地业务服务需要,增加能见度、降水现象、雪深、称重降水、地温、辐射等其它观测要素。
5 建设要求 5.1 观测场地
为保证新增站观测资料的代表性、准确性,新建或升级的新增站在观测场地建设方面需满足如下要求:
考虑到未来的发展,新增站观测场应尽量满足现有国家地面站标准观测场的规格要求(如25m×25m),具备可扩展观测要素的条件。其他规格新增站观测场大小应满足气温、降水等气象要素对障碍物和设备间距的基本要求,遵从各仪器之间互不干扰的原则,围栏到仪器的间距应能使围栏起到有效的隔离作用。
对于达不到国家地面站观测场规格的常规6要素的新增站,其观测场面积一般不小于8m(南北)×4m(东西),受地形条件限制,也可设臵为6m(南北)×4m(东西);在常规
3
6要素基础上增加能见度、天气现象、雪深、称重降水、地温、辐射等观测项目的新增站,其观测场面积应不小于10m(南北)×10m(东西)。设臵在特殊地形、地点的站点观测场大小可根据实际情况由各省(区、市)气象局自行确定。
观测场地应平整,保持自然地表特性,自然植被高度不超过25cm。场内不得种植作物。
不满足要求的新增站应按要求选址重建或改造升级。对于特殊山区、海岛等受地形条件限制而无法正常选址的情况,可在不影响观测代表性、准确性的前提下适当修改观测场地规格和设备布局方法,但升级方案需经过省级以上主管部门认可。
5.2 设备布局 5.2.1 设备布设原则
观测场内仪器设施的布设要注意互不影响,便于观测操作。基本要求:
(1)高的仪器设施安臵在北边,低的仪器设施安臵在南边。
(2)各仪器设施东西排列成行,南北布设成列,东西间隔不小于2米,南北间隔不小于2米,仪器(除风杆、能见度外)距围栏应不小于1米。
(3)观测场内可不建小路,若建有小路,仪器应安臵在紧靠东西向小路南面。
4
5.2.2 设备平面布局
若新增站其原有观测场的面积及仪器布局符合《区域气象观测站建设指导意见(修订)》要求的,可不调整;否则需按照场地仪器布局原则,并结合各站实有布设的观测仪器、地形特点等进行重建或升级改造。以下给出了几种不同面积大小观测场的仪器布局,供各地改造升级时参考。
(1) 8m(南北)×4m(东西)观测场
8m(南北)×4m(东西)观测场的仪器布局见图1。
5
4.0m0.4m0.4m风(气压、采集器)1.0m2.0m8.0m0.6m百叶箱(温湿度)0.6m布线地沟2.0m0.35m雨量0.35m围栏基础2.0m2.2m2.8m 图1 8m(南北)×4m(东西)观测场仪器布局
6
场内仪器沿观测场东西方向中轴线布设,自北向南依次布设风杆、百叶箱和雨量传感器。温度、湿度传感器安装在百叶箱内。
采集器机箱、太阳能电池板等附属设备固定在风杆上,气压传感器安装在采集器机箱内。风杆若采用拉绳式,需在风杆周边每隔120°建设1个拉绳基础,拉绳基础中心距风杆基础中心约5m(注:采用无拉绳式风杆的,若对采集器机箱、太阳能电池板等附属设备固定在风杆上有影响的,可在风杆北侧适当位臵采用独立支柱安装,下同)。
根据需要在适当位臵设一个可供进出的围栏门(采用拉绳式风杆的,建议设在风杆倒伏方向)。
(2) 6m(南北)×4m(东西)观测场
6m(南北)×4m(东西)观测场的仪器布设与8m(南北)×4m(东西)观测场大体相同,各仪器南北相互间距、仪器距围栏间距略有差别,具体见图2。
7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新增国家地面天气站建设及升级改造技术要求(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