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实践作业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剩余价值
学 部 xxxx 班 级 xxxx 专 业 xxxxx 学 号 xxxxx 姓 名 xxxxx
指导老师 xxxx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剩余价值
学 生:xxxx
(xxxx学院xx级xx班,xxxxxxxx)
摘 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来源主要有:1.全社会劳动者劳动的剩余劳动;2.知识的积累和创新;3.生产力的系统效应等。 剩余价值分配的流向主要有:1.物质资本所有者凭借物资生产要素获得剩余价值索取权;2.经营者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3.劳动者凭借劳动力的所有权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4.部分剩余价值被剥削、被侵占、被流失。
关键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剩余价值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成功确立,并正在逐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要在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和深化,就需要在理论层面上进行深入地研究和创新,为该体制的顺利运行扫清思想认识上的障碍。鉴于我国没有经过资本主义商品经济阶段就直接引入市场经济体制的特殊国情,在经济转型时期特别要引进有关商品经济中一般的、基本的概念范畴来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由于长期受到传统观念和意识形态方面的束缚,有关商品经济的一些概念在实践中已经被人们普遍使用,但是在理论上却不敢直呼其名,而是赋予其别名,甚至不承认其存在性,致使造成概念使用上的混乱。其中典型之一就是“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一词本应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的经济范畴,但是被人们误解为只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才存在的概念,是剥削的代名词。学者们在进行理论研究时也尽量回避使用该词.而是为其定义了很多别名,例如“社会价值”、“净增价值”、“公共需要价值”等,但其实质就是一般意义上的剩余价值。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剩余价值的特征
市场经济体制在社会主义国家确立,并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相结合是世界
性的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一种经济体制。市场经济是由商品经济发展而来的,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其本质还是商品经济。据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仍然是商品经济。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提出的“白猫与黑猫”理论.阐明了市场与计划是经济调节的手段.与社会性质无关。从而澄清了长期束缚和困扰人们的传统观念。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既具有其它社会制度下市场经济体制的共性,又具有自身的特性。共性主要表现在:(1)市场主体的平等性和自主性。企业、家庭、政府等市场主体在市场交易中是独立决策的,不受外界的干扰。(2)政府宏观调控的间接性。政府不在微观领域干预经济活动.而在宏观层面上引导和调节经济主体的活动。(3)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通过市场机制配置社会资源,一切经济活动围绕市场展开。(4)依据法律解决经济矛盾。特殊性表现在:(1)其生存的土壤是特殊的所有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所有制下的经济体制。(2)在分配体制方面,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效率优先、兼顾公平。(3)在宏观调控方面,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以上简要地回顾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这一过程表现为计划经济
向市场经济转轨,实质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领域的基础作用,那么剩余价值在这种经济体制下是否存在呢?就要分析剩余价值的本质属性和产生的条件。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剩余价值”存在的原因
(一)资本的存在
剩余价值是资本带来的,只要资本存在着,就必然存在剩余价值。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的本性、灵魂和惟一的生命冲动,就是增值价值,榨取尽可能多的剩余劳动。资本是死的劳动或物化劳动,它像吸血鬼一样,必须吸取活的劳动才有生命,吸取的活劳动愈多,其生命愈活跃,一旦失去活的劳动,其生命就终结。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经济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经济基础发生了重大变革,劳动人民已成为国家的主人,但是,仍然存在商品、金融流通和资本市场。商品是市场经济的细胞。金融市场是市场体系的动脉,是市场配置资源的主要形式。资本是市场经济运行的血液,是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重要条件和要素,在其运动过程中,资本作为一种自行增值的价值,不仅在生产过程内活动,而且在流通过程中活动,资本只有不断从流通过程进入生产过程,又从
生产过程进入流通过程,经过循环往复,不断运动,才能实现价值的增值。产业资本不仅要周而复始,永无止境的循环,从而不断生产和实现剩余价值,而且还要加速周转。资本的周转速度越快,由可变资本带来的剩余价值总量就越多。可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资本仍然具有增值价值的功能和本性。因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量资本的存在,就决定了剩余价值的存在。
(二)劳动力商品的存在
剩余价值是劳动力商品的产物,只要劳动力商品存在着,就存在着剩余劳动,从而生产剩余价值。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力成为商品,因为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流动是远远不够的,流动的前提必须是工人本身的自由。社会主义国家,政府充分尊重社会成员的人权,宪法规定,劳动者拥有居住权,通信自由权、劳动就业权等。他们自由自在地生活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不具有对任何组织和个人的人身依附关系,法律概念上人人自由。虽然具体到某个工人来说,长期在某个企业工作,但工人并没有签订卖身契,不是某企业、某厂长的依附品。在过去控制比较严格的情况下,工人想到另一个企业工作。仍然可以通过正常的调动来实现。改革开放后在经济特区,工人可以自由选择企业,如果这份工作对工人不合适,他可以辞职。不只老板可以炒工人的鱿鱼,工人也可以炒老板的鱿鱼,工人是完全自由的。过去那种长期把工人禁锢在某一十企业的体制是计划经济的弊端之一,目前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正是为了打破这种残留,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创造条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承认劳动者自由的另一个理由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并不剥夺劳动者对自身劳动力的个人所有。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的基本费用仍由个人及其家庭负担,用自己的费用养成的劳动力仍归个人所有,同时,劳动力之间存在体力、智力的差别。存在着劳动的质和量的不同,每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也有很大的差距,这种差距是必须承认的,承认这种差距本身也同时承认劳动力仍归劳动者个人所有。 (三)多种所有制结构的存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经济性质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商品经济,我们逐步发展了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三资经济。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指出:要鼓励劳动者个体经济适当发展,作为公有制经济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1984年党十二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个体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相联系的,是社会主义经济必要的有益的补充,是从属于社会主义经济的。1987年党十三大报告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应以公有制为主体,全民所有制以外的
其他经济成分如个体经济、私营经济,要鼓励它们发展。1992年
党十四大报告提出,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1997年党十五大报告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2002年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针对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层次矛盾和问题,明确提出,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样,就从根本上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结构共同发展的制度。既然我国没有消灭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而且商品
生产和商品交换获得很大发展,建立起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那么,商品价值的三个部分c+v+m必然存在,人们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都有获取剩余价值的要求,这是商品生产者的主观愿望,也是市场竞争的客观要求。因此,剩余价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存在也是必然的。 三、剩余价值对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义 (一)剩余价值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物质基础
我国各级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承担着宏观调控和提供公共物品的重任。无论是进行调控还是生产公共物品都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作保障。而政府手中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之一就是企业职工创造的剩余价值.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利润水平直接影响着政府税收的规模。要使政府进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生产满足人们需要的公共物品,提高社会整体的福利水平,就需要社会生产足够多的剩余价值。所以,剩余价值的多少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政府行政能力的强弱,一个强有力的政府要以一定量的剩余价值作后盾。 (二)剩余价值的存在鼓励企业提高经营效率
经营企业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最大化的利润.即追逐更多的剩余价值。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不论企业的性质和规模的大小,所有企业在市场交易中一律公平竞争。这就是说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和获得剩余价值,甚至超额剩余价值.只能通过自身的努力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靠垄断、政府保护、欺行霸市的手段赚取利润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了。随着技术进步和有关劳资法律的完善,目前企业生产剩余价值的方式基本上属于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要求缩短劳动者的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的手段就得引进先进技术,改进原有技术,注重自主创新,进行科学管理。这就激发企业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剩余价值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