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论语》在教学中的价值观
阳泉市第二十中学校 葛雅琦
论文摘要:
《论语》是孔子思想的精华所在,《论语》一书中所体现的孔子的教育现最为后人称道的,主要有:“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教学相长”诸方面。《论语》一书所体现的学习观主要有:“学思问”、 “学以致用”、“终身学习”诸方面。这与当今社会呼吁的“教育公平”、“创新思维”、“师生互动”、“资源整合”等不谋而合,在当代依然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与现实价值。 关键词:
《论语》 孔子 教育观 学习观 正文:
一 《论语》概述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培养贤人七十、弟子三千,并倡导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留下了许多有益的教育格言,成为万世师表。孔子虽然没有自己的著作传世,但由他的弟子将其言论汇集而成的《论语》一书,却可以让我们从中领略他的哲人风采,感悟他的教育思想。
1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从字面意思讲就是语言的论篡。它是孔子和他的弟子以及弟子之间关于各项事物的讨论记录的汇编。成书当在春秋战国之际。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西汉司马迁曾经作了一个有趣的比喻,他说,“天下君主至于贤人众也,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可谓至圣也!” 与圣人地位相适应,《论语》成了中国人的圣书。汉代以来,《论语》成为读书人必读之书。南宋朱熹将《论语》收入《四书》,到元代被定为科举用书,《论语》更为学子所倚重。
毋庸置疑,《论语》无论是作为我国儒家文化的集大成者,还是作为封建社会私塾教育必授的教科书,必然有其源远流长的文化价值。其中有关学习、修养、从政、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要求,在现代社会仍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论语》一书,内蕴丰富,给予后人后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或许正因为其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我们往往忽略了它在教育思想上的独到意义。在教育改革方兴未艾、波起云涌的今天,学习《论语》的教育思想,挖掘《论语》的教育精华,对深化和推进我们的教育改革,对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体系,特别是对改进我们当前的教育教学工作,肯定是大有裨益的。
《论语》虽篇幅不长,但内容丰博,以伦理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函盖了教育、学习、君了、
2
小人、天命、神鬼、义利等多个话题。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对政治的见解、对社会的理想、对教育的主张,亦可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理方法,言简意赅,哲理深蕴。
《论语》自成书以来,在先秦时期,作为一个显要学派的创始人的言行录,它就有着广泛的读者。入汉以后《论语》列入学官,被视为“五经之管辖,六艺之喉衿”,地位日益尊显。无延裕年间,以《四书》开科取士,《论语》文句更是“自学子束发诵读,至于天下推施奉行”,成为悬诸日月而久刊的金科玉律。《论语》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可以说《论语》塑造了中国人的人生范式,这种影响不仅是历史的,也是未来的。
《论语》涉猎广泛,内容博大精深,笔者由于所学浅薄,故在这里只谈《论语》中关于教与学的话题。做为首创私人讲学的大教育家孔子在《论语》中有许多关于教育与学习的精辟论述,历时几千年而仍旧熠熠生辉,引人深省。
二 《论语》所体现的孔子的教育观念
孔子一生,一方面周游列国,寻求仕途,曾有“如我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己,三年有成。”这样有志于恢复仁义王道的抱负与慨叹,一方面收徒讲学,把自己的政治抱负和
3
理想寄托在了教育上,希望通过教育,培养人才来实现自己的未竟之志。《论语》一书保存了孔子大量的教育实践和对教育的主张。
《论语》所体现的孔子的教育观念,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重视教育。
孔子十分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论语》中有这样的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孔子认为治理国家,除了使人口增加,百姓富足外,还要加强对人民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家的真正强盛,才能达到他所向往的周王文武时代的天下为公,近者悦之远,远者怀之,四方百姓向往归顺的理想境界。孔子不仅提倡教育,认为“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而且身体力行,首创私人讲学,一生与教育结下不解之缘,其传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论语》中重教的思想在当时具有前瞻性,在后世也得到了继承与发扬。孟子明确提出善政不如善教的教育观点。宋代朱熹更是将教育的眼光投向未来。曾说“教明于上,俗美于下”、 “其遗风余韵又将有以及于方来。”
2、 有教无类。
4
在教育对象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所谓“有教无类”就是不论贵贱、贫富、智愚、长幼、地域之远近悉数给予教育。
“有教无类”是孔子最先执行的教育方针。《论语》中有言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用今天的话来说即:只要愿意亲自送来十条干肉(作为薄礼)的人,我从来没有不教诲的。(束修是捆在一起的一束干肉。古代人们常用来作为见面的薄礼。)孔子自称“人洁已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孔门弟子来自鲁、齐、宋、晋、楚、秦等国,其中有贵族子弟孟懿子,也有“贱人”仲弓;有家累千金的子贡,也有箪食瓢饮的颜渊;有愚直的高柴,也有卤莽的子路。有人讥讽孔子招生 “何其杂也”,说孔子收徒不定条件,来者不拒,多多益善。孔子的学生子贡听到这种议论后,很不以为然,认为这正是老师有教无类思想的体现,也是老师教学方法得当,教学水平高的表现。正像人们常说的那样,“良医之门多病人,良匠之家多曲木”,孔子就像能治百病的良医,所以有各种患有疑难杂症,旁人难以医治的病人都慕名上门来求医;孔子又像位高明的木匠,能把各种弯曲的木头加工成材。事实也是如此,孔子的学生中,从贵贱而言,地位显赫的有孟懿子,南宫适,地位底下的有的曾被判过刑,而做过牢,公治长,卞野之人子路,贱人之子仲弓等。从贫富而言富有如子贡,“家富千金,结连驱马”,贫困如一饮,一担食而不改其乐的颜回。鲁钝一点的如曾叁,愚笨一点有如高柴。年长的、年幼的各种学生都有。
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葛雅琦论文浅谈论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