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全民族的抗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知道中国全民族抗战从此开始。
2、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能力目标:
讲述中国军队血战台儿庄等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树立把祖国建设强大以免遭外族侵略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
南京大屠杀、百团大战。 教学难点:
理解“卢沟桥事变后的抗战是全民族的抗战”,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北京西南郊外永定河上的卢沟桥。该桥的建筑设计先进,制造精良,建筑装饰也别有特色。桥栏望柱顶端刻有形态各异的大小石狮,是中国的名桥。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打破了这座桥的宁静,发动了卢沟桥事变,开始了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中国守军奋起抵抗,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
思考讨论:日本侵略军为什么要发动卢沟桥事变?随后又是怎样进一步侵略中国的?他们对中国人民犯下了哪些滔天大罪?中国人民又是如何抗战的? 【新课教学】:
一、七七事变
(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发生于1937年7月7日,日军自1931年占领中国东北后,为进一步发起全面战争,陆续运兵入关。到1936年,日军及伪军已从东、西、北三面包围了北平。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卢沟桥悍然进攻中国军队,炮轰宛平城,挑起事端,中国守军第29军37师219团予以还击。中国守军和日军在卢沟桥激战,日本派大批援军,向天津、北平大举进攻。29军副军长佟麟阁,132师师长赵登禹先后战死。7月,天津沦陷。这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的开端和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开始。)
1、历史背景
早在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就已经制定了“征韩侵华”的大陆政策,侵华蓄谋已久。经过长期的准备,为了摆脱国内政治经济危机和转嫁国内阶级矛盾,日本在发动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之后,进一步加紧侵华扩张,蓄谋发动对中国的全面进攻。
资料: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60年代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的背景下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这次改革始于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措施。这次改革使日本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起航,但是也使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对亚洲邻国造成了沉重的灾难。 2、具体原因 (1)、日本已走上法西斯道路,疯狂对外扩张。 资料:法西斯,本义是“束棒”,是一根被多根绑在一起的木棍围绕的斧头,在古罗马是权力和威信的标志。法西斯也是一种国家民族主义的政治运动,在1933年至1945年统治了德国,在1922年至1943年间的墨索里尼政权下统治了意大利,在1931年至1945年统治了日本。类似的政治运动,包含了纳粹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蔓延整个欧洲。法西斯主义可以视为是极端形式的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 资料: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我国东北三省后,又将侵略的魔抓伸向华北,策动华北五省(河北、山东、山西、察哈尔、绥(suí远)自治。华北事变以后,日本实行国民经济全面军事化,进行广泛的战争动员,积极扩军备战。1937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旧病未愈,新患迭(díe)起,为摆脱困境,西方列强到处侵略扩张。
(2)、东北三省以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在华北、上海享有特权,为发动事变准备了条件。 (3)、蒋介石抗日态度不够坚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尚未正式形成。 (4)、英美对日本侵华采取绥靖政策。
资料:绥靖政策,也称姑息政策。一种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
3、经过 (1)、时间:1937年7月7日。 (2)、地点:北平西南卢沟桥。 (3)、经过:日军在卢沟桥附近举行军事演习,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但这一无理要求当然遭到中国守军的拒绝。在这种情况下,日军竟悍然向卢沟桥中国守军发起进攻,炮轰宛平城,随后日军调集大批援军,向北平、天津发动大规模进攻,中国军队奋起抵抗。
4、结果与影响 (1)、结果:平、津相继沦陷。 (2)、影响:卢沟桥事变是全国抗日战争开始的标志,全国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
◆如何理解卢沟桥事变后的抗战是全民族的抗战?
讲解: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就已经开始进行局部抗战。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的侵略一步步扩大,而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推行不抵抗政策,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广大爱国同胞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1937年7月8日),中共中央立即发表《中共中央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指出:“平津危机,华北危机,中华民族危机,只有实行全民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通电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的斗志,表达了中国人民誓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决心。7月15日,中共代表团向国民党提交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在全国人民强烈要求抗日的压力下,尤其是八一三事变之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日本的全面侵华直接威胁到国民党政党政府的统治,也损坏了英美帝国主义在华的利益,于是国民党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国共合作抗日的主张。9月22日,国共合作宣布由国民党中央通讯社正式发表。至此,国共两党再次实现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中共人民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战。
5、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概念:以国共合作为前提,以抗日为合作的政治基础,属于全民族的抗日战争统一战线。 (2)、形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标志。 (2)、合作方式:党外合作(即国共两党保持军队、政权的独立性)。 (4)、工农红军改变为八路军、新四军,奔赴抗日战场。 (5)、作用: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
资料:八路军:总指挥:朱德;副总指挥:彭德怀;参谋长:叶剑英;政治部主任:任弼时。
新四军: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 二、南京大屠杀 1、日军攻陷南京
卢沟桥事变后,日军由发动了八一三事变,大举进攻上海,接着,又向南京进犯。1937年12月,日军进攻南京,国民政府迁往重庆,把重庆作为暂时的陪都。
(\八一三\事变,又称 \八一三\淞沪抗战,是抗日战争初期继 \七·七\事变以后,1937 年 8 月 13 日上海军民奋起抗击日本侵略军的壮烈战斗,日本帝国主义为扩大侵华战争在中国上海制造的事变,1937年8月13日爆发,即第二次上海事变。)
2、南京大屠杀的罪行 (1)、概念:南京大屠杀是日军进攻南京城后进行的屠杀;屠杀的是和平居民、放下武器的中国军警等。 (2)、特点:屠杀时间长(长达6周);屠杀手段特别残忍;屠杀人数特别多,共有30多万人被杀害;危害特别严重。
资料: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日军在华中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和第六师团长古寿夫的指挥下,进入南京城,开始了长达6周德血腥大屠杀。日寇对南京军民的屠杀是灭绝人性的,他们或者将成百的士兵绑起,挖出眼睛,割去耳朵,放火烧死;或者剖出孕妇腹中的胎儿,挑在刺刀上玩耍;甚至搞杀人比赛。据统计,南京大屠杀中,中国军民遇害人数大30多万。南京大屠杀的惨烈和死亡人数之巨,是现代战争史上绝无仅有的一次,充分暴露了日本法西斯的残暴本质。南京暴行发生后,引起了中国人民和世界正义人士的极大愤怒和谴责。英国《曼彻斯特前卫周刊》记者坦巴里,称日军在南京的暴行是“现代史上破天荒的残暴记录”,“现代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幕”。美国《纽约时报》记者杜延也谴责日军“把南京变成一座恐怖的城市”。就连一个德国人在给法西斯德国政府的报告中也说日军简直就是“兽类的集团”。这种骇人听闻的滔天罪行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炎黄子孙应该铭记历史,不忘国耻。
◆在中国近代史上,日本侵华有哪些暴行?
讲解:甲午中日战争,旅顺大屠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南京大屠杀。 ◆课中题课本P82页:你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史实后有什么感想?
讲解:①、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我们应该铭记历史,不忘国耻。②、中国的贫穷和落后是人民惨遭蹂躏和屠杀的重要原因,国富才能民强。③、对日本近年来种种抹杀真实历史的不良企图,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警惕。
三、血战台儿庄 (台儿庄为山东省枣庄市辖区,地处苏鲁两省交界处,总面积538.5平方公里,辖5个镇1个街道,351个行政村。台儿庄为山东南大门、江苏北屏障,历来为兵家、商家必争之地。1938年春,发生在此的台儿庄大战,歼敌万余人,英雄的台儿庄被誉为“中华民族扬威不屈之地”。被世界旅游组织誉为“活着的运河”、“京杭运河仅存的遗产村庄”,重建后的台儿庄古城,将成为世界上继华沙、庞贝、丽江之后,第四座重建的古城,世界第三座二战城市,全国唯一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1、时间:1938年春。
2、指挥者: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 3、战况:中国军队歼敌一万多人。 4、意义: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 资料:台儿庄战役是抗战爆发以来,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的战役。平型关大捷和台儿庄战役的胜利,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但它们只是局部战役的胜利,整个战局还是国民党军队的失败而告终。
四、百团大战 1、背景 (1)、囚笼政策
①、实行原因: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威胁着日军的后方,从1938年底开始,日军集中大部分兵力,疯狂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
②、囚笼政策的含义: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并配合以封锁沟、封锁墙,从敌占区向抗日根据地构成网状的囚笼,企图分割、缩小抗日根据地,钳制抗日的武装机动力量,达到最终消灭的目的。 (2)、三光政策
①、目的:企图消灭抗日根据地和八路军、新四军。 ②、含义:烧光、杀光、抢光。 2、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八路军与日军在中国华北地区发生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八路军的晋察冀军区、第129、第120师在总部统一指挥下,发动了以破袭正太铁路(石家庄至太原)为重点的战役。战役发起第3天,八路军参战部队已达105个团,故中方称此为“百团大战”。) (1)、目的:打破日、伪军对抗日根据地的分割和封锁,促进全国的抗战。 (2)、时间:指挥者:1940年秋,彭德怀。 (3)、特点:规模大(八路军105个团在华北两千多米的战线上向日军发动攻击);目标特殊性(交通破袭战)。 (4)、战果:百团大战历时5个多月,战斗次数1800多次,毙伤俘日、伪军4万多人,破坏交通线2000多千米,拔掉据点近3000个。 (5)、意义: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规模最大的战役。
◆列表说明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取得的两次重大胜利。 名时间 称 台儿1938年庄春 战役 百团1940年大秋 战 【课堂小结】:
1、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国共第二次合作,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战。
2、南大屠杀:中国军民被屠杀30万人以上。
华北 地点 交战双方 中国军队和日军 战况 作用(或意义) 台儿庄 中国军队歼抗战以来的重敌1万多人 大胜利 抗战以来中国军4万多人,破坏八路军军队主动出击日军交通线2000多千和日军 的规模最大的战米,拔掉据点近役。 3000个。 毙伤俘日、伪3、正面战场:台儿庄战役——抗战以来正面战场最大的胜利。
4、敌后战场:百团大战——中国军队主动出击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 【作业布置】:
◆课本P85页温故知新:为什么说卢沟桥事变后的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
讲解:卢沟桥事变之前,中国人民的抗战属于局部抗战;卢沟桥事变之后,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中国人民在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卢沟桥事变前,中国的抗战在受日本侵略者蹂躏的局部地区展翅开;卢沟桥事变后,全国各地、各阶层均投入到抗战中来。因此,卢沟桥事变后的抗战比以前涉及的地区更广,人员更多,力量更强大。
◆课本P85页畅想天地:日本侵华暴行铁证如山,但日本国内却出现了一股否定战争罪行的逆流。这种现象对中日关系发展产生什么影响?我们应如何对待?
提示:日本的这股否定战争罪行的逆流,将严重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影响中日两国关系的正常发展。对此,我们在时刻保持高度警惕的同时还要努力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强大,才能避免历史的重演。 【板书设计】:
一、七七事变
1、历史背景 2、具体原因 3、经过 4、结果与影响 5、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二、南京大屠杀 1、日军攻陷南京
2、南京大屠杀的罪行 三、血战台儿庄 四、百团大战 1、背景
2、百团大战 【教学反思】: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第16课 全民族的抗战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