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和发展阶段。不同学者对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的管理进行了研究。 1.3.3.1 高校体育场馆管理的性质
当前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管理的性质是:l)我国高校体育场馆既有经营的成分又有管理的成分;2)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包括日常管理和经营管理;3):高校体育场馆管理的复杂性;4):高校体育场馆设施经营的非营利性。[1] 1.3.3.2 高校体育场馆开放的形式
众多学者对高校体育场馆的开放形式进行了研究,认为高校体育场馆应该走走服务与经营相结合的道路,开展有偿服务。例如,
卫军[2]认为高校体育场馆走服务与经营相结合的道路,在目前比较适合中国国情。但目前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仍处于较低水平,所实行的管理方式和方法存在不够规范的地方,对于管理现代化的体育设施明显缺乏知识、人才和经验。 翁惠根[2]认为,目前“高校体育场馆开展有偿服务的组织形式不够合理,服务体系不够健全”。他认为“只有将有偿服务的体系加以调整和健全,大力开发学习班形式的程序服务和缔结运动团体的俱乐部服务,形成以一定的区域服务为基础,多层次多方位的程序服务和俱乐部服务为主干的服务体系,高校体育场馆有偿服务才能有较大的发展”。
罗勇[1]认为,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是一个新型的行业,必须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以效益为核心的原则,改变过去只讲投入不讲产出的运作方式。要面向市场、依托社会增强自身发展的能力。处理好为群众服务和经济效益的关系。
彭立群[2]的《对新疆高校体育场馆面向社会开放的调查研究》中指出:新疆高校的体育场馆数量少、质量低、体育设施陈旧、体育场馆环境较差。有些学校在承担校内日常教学训练任务之外,个别项目对外开放,体育场馆器材不能满足群众的需要。影响新疆高校体育场面向社会开放的因素是:个人的经济收入;体育场馆资源及规模;人民的体育意识;对社会的宣传力度等。改善的措施是:加大体育场馆的经济投入;提高人民的体育消费观念;改革管理制度等。
[2]
范明志,陈锡尧.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的公共经济学分析「J〕.体育科研,2004,(10):30-32.
[1
罗勇:试论如何充分发挥高校体育场馆的效益性[J]。体育世界2007.12:8
彭立群.对新疆高校体育场馆面向社会开放的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42-48.
[2]
冷迎辉[3]的《对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有偿开放的思考》中提出: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有偿开放存在的问题只要是新旧体制的并存;有偿服务的形式单调;效果体系不完善等,认为有偿开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应将目光放远,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克服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等片面思想,协调好体育场馆的有偿开放与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高校体育场馆运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偿开放和免费服务等基层关系。
雷厉[4]的《影响北京市高校体育场馆有偿开放的赢利效果的因素分析》中了解
到影响北京市高校体育场馆有偿开放赢利效果的因素主要是学校位置与规模、场 馆自身条件以及经营思想,提出了要改善场馆自身的条件,注重维护与保养,延 长使用寿命,并运用营销手段,采取优惠价格和选择更丰富的经营项目才能使高 校体育场馆有偿开放取得良好的效益。
夏晓陵[5]的《浙江省高等院校体育场地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中,依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的相关数据,对浙江省高等院校体育场地的总量、结构、增长和开放等方面的情况分析研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他认为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重新认识高校体育在高素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任务、目标,确立高校体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应有地位;全面推进高校体育场馆建设,缓解体育设施供求矛盾。学校在制定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规划时,要从实际需求出发,注重体育场馆配置的科学性;努力提高体育场地的利用率;处理好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的关系;处理好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的关系;处理好有偿服务和无偿服务的关系;并采取高效率的管理模式。 1.3.3.3 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模式
普通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模式是多种多样的,各高校在选择什么样的模式来管理体育场馆的问题上,并不是主观的、机械的照搬。
夏晓陵[1]的《浙江省高等院校体育场地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中,学校在制定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规划时,要从实际需求出发,注重体育场馆配置的科学性;努力提高体育场地的利用率;处理好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的关系;处理好对外开
[3][4]
冷迎辉.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有偿开放的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报,2005,29(6):21-23
雷厉.影响北京市高校体育场馆有偿开放赢利效果的因素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1);38-41 [5]
夏晓陵.浙江省高等院校体育场地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体育科研,2006,(2):977-979. [1]
夏晓陵.浙江省高等院校体育场地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体育科研,2006,(2):977-979.
放和对内开放的关系;处理好有偿服务和无偿服务的关系;并采取高效率的管理模式。
顾冬梅[2]的《高校体育场馆专业化管理模式探讨》一文中,通过对国外先进经验的分析,对我国高校体育场馆专业化管理应采取的模式进行探讨,认为应以物业管理体系对场馆的设施设备维护、场馆服务环境维护实行系统管理,对场馆使用实行合理分割,实现课程、训练、比赛和有偿开放同步发展。
张晓波、李俭[3]的《四川高校体育场馆经营效益现状的研究》中,通过调查揭示了目前四川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现状,认为四川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已开始从事业型向经营型转变,场馆功能也开始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从无偿向有偿服务转变。多数高校已不同程度地重视了体育场馆的经营开发工作,并取得了经济效益。并且分析了场馆本身资源条件和经营模式制约和影响了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效益,提出了经营者要重视经济开发,实现“以体补体”“以馆(场)养馆(场)”的经营目标,学校管理者应打破传统的思想束缚,主动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转变观念,更新意识,不断提高体育场馆的利用率和开放率。
刘官元、吴胜涛[4]的《普通高校新校区体育场馆建设与管理》中指出:目前普通高校体育场馆建设指导思想存在片面性,强调标准化,偏重“竞技运动服务”,场馆管理欠规范等现象。提出了高校体育场馆的设施建设应突出“以人为本”并发挥其多种功能,并应建立大型运动场馆建设的“专业化”管理机制,强化了体育场馆建设与管理向产业化方向发展的思想。
韩海军、徐玖平[1]的《普通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一文中认为普通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模式是多种多样的,并且是动态的、具体的和复杂的,甚至还存在着综合型、中间型和过渡型模式,各高校在选择什么样的模式来管理体育场馆的问题上,并不是主观的、机械的照搬,而是从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体育体制和高校特点出发,选择适合本国国情和校情的体育场馆管理模式,提出了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的选择应从本校实情出发,找到既符合国情,又遵循惯例;既尊重市场,又尊重体育规律的模式,以求最大限度地发挥体育场馆的效用和争取获得最大的收益。
[2][3]
顾冬梅.高校体育场馆专业化管理模式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4):30-32.3 张晓波.四川高校体育场馆效益现状的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62-64 [4]
刘官元.普通高校新校区体育场馆建设与管理.[J].体育学刊,2006,(03);138-141 [1]
韩海军.普通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2);53-564
1.3.4关于高校游泳馆运营管理的研究
从现有的文献资料分析,有众多学者对游泳馆的建筑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对于游泳馆管理、运营方面研究则不是很充分,期刊与论文相对较少。在万方数据以“游泳馆”作为关键词输入,检索出期刊论文325篇,会议论文74篇,学位论文40篇,其中无有关游泳馆管理方面的文章。以“高校游泳馆”作为关键词输入检索出论文五篇,其中无有关游泳馆管理方面的文章。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以“游泳馆管理”作为关键词输入,检索出两篇文章,相关的也是关于“游泳馆管理系统的开发”的研究文章。而以“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作为题名输入,在相关数据资料库可以查到学术期刊及学位论文五万余篇。从已有的文献分析,现今国内学者对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从管理学、经济学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和较多的研究。同时因为各高校政治、经济背景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差异,这就决定了各高校对场馆的管理模式上的区别,而且,作为高等院校有着其特殊背景,决定了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不能完全市场化。由于高校游泳馆是高校体育场馆中比较特殊的组成部分,由于游泳馆的运营管理的特殊性,部分高校游泳馆只发挥其教学功能,而没有挖掘高校游泳馆的社会功能和公共服务功能。作为公共体育场馆和高校运动场地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运营目标、自身定位、服务对象与社会场馆的不用,其自身运转的成本往往高居不下,如何合理的通过运营管理解决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资金需求;同时由于高校游泳馆本身数量有限,而目前大众对游泳健身的需求日益高涨,如何更好的发挥高校游泳馆的社会服务功能就应该作为一个重要的课题进行研究。
因此,本文借鉴科学管理的理念和方法以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有效手段,对同济大学游泳馆的运营管理进行研究,调研目前的管理、运营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潜在的不足。通过对游泳馆运营方式的研究、分析与改进能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服务,在满足学校的教学训练任务的前提下,充分挖掘现有的游泳馆资源,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游泳馆产业化管理模式,进行合理有效的开发和管理,从而使高校资源更好地为师生服务,同时,为社会全民健身运动提供优质服务,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同时通过研究分析也为国内其它高校游泳馆的管理与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为高校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对同济大学游泳馆设施状况、开发情况和管理模式等进行研究。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广泛查阅涉及体育场馆经营管理、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与开发、游泳馆运营和体育产业等方面的研究论文,以及相关法规、文件等;浏览了网络电子信息,基本掌握了最新的相关信息和基础资料;查阅与应用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市场营销学、产业经济学、消费者心理学、文化经济学等学科方面的相关知识进行研究与分析。 2.2.2调查法 2.2.2.1 访问调查法
对国内从事高校体育经营管理方面研究的专家进行访谈,对我市部分高校游泳馆管理的有关领导、体育教研室主任、教师、工作人员等进行访谈、咨询、实地考察与调研。访谈的提纲见附件1。 2.2.2.2问卷调查法 2.2.2.2.1调查表的设计
在设计调查问卷的过程中,本人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结合研究需要阅读了大量有关社会调查的书籍,在反复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设计了《从事游泳馆
运营管理的专
家和工作人员的访谈提纲》、和《同济大学游泳馆调查问卷》二个问卷。(见附录1、2、)
2.2.2.2.2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为确保问卷的有效性,采用逻辑方法,请15位体育理论、体育场馆专家对问卷设计进行评价。100%的专家认为问卷设计能达到本研究任务要求,具备有效性。
本研究采用了再测法检验调查结果的可信度,对同济大学的相关人员在问卷回收一周后,用重测卷再次测试,相关系数均在0.858-0.896,P<0.01,相关水平较高,说明问卷的可信度较高。 2.2.2.2.2.3问卷调查时间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同济大学游泳馆运营现状与发展对策的研究_毕业论文(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