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中会产生很多问题。比如进校证、停车卡以及门卫的盘查的不便之处,而有些配套服务上的问题又由高校其他一些行政主管部门管辖,而非游泳馆管理经营者自身可以解决的。
许多高校游泳馆因为没有多元化的附属健身设施,没有为参与者提供社交环境服务,缺乏体育用品服务、没有各种保护用品、运动饮料、运动器材等服务,缺乏训练与健身的专业老师指导。这些都会影响馆的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 1.1.2.5高校游泳馆可支配的资金不足
由于游泳馆的自身特点,在一年中的三个季度都需要进行供暖和给池水加温,这就造成游泳馆的营运成本居高不下。同时,当高校游泳馆面向社会经营必然会对高校基础配套设施的要求提高,无疑会给经费日益紧张的高校带来挑战,同时也给高校游泳馆的管理者施加很大压力。而由于资金短缺而无法加大对现有设施的改造投入来获得经营管理上的效益,目前高校投入资金很难满足体育场馆的建设与维护。许多高校的游泳馆设施属中下水平,设备配备率低,使相当多的游泳馆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功能。 1.1.2.6高校游泳馆经营管理人才缺乏
高校游泳馆经营管理人才缺乏,尤其是缺乏体育经营管理的专业人才,目前我国高校游泳馆的管理者大部分都是体育教育行业从业人员,而其中懂经营管理又懂体育的人才寥寥无几。由于经营管理者业务素质不高,因而他们所使用的经营手段普遍比较落后。经营者中一部分是体育专业毕业的人才,但由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教育体系中没有培养体育经营人才的院校及专业,也没有培养体育经营人才的专业书籍,受高校课程设置的影响,他们缺乏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另一部分则既不是体育专业的人才,也非经济人才,他们缺乏有关游泳健身方面的专业知识,这些都客观上限制了高校游泳馆的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高校游泳馆作为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硬件设施,是学校的公共体育设施,承担着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的任务,具有很明确的社会公益性质,这就决定了高校游泳馆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完成大学体育教学、课余训练、群众体育活动等,管理及经营不能完全脱离计划经济的模式而进行所谓的自我管理、自主经营。同时,这些体育场馆的日常维护费用较大,在高校经费普遍紧张的情况下,又必须走“以
馆养馆”的道路,所以,大多数高校都在摸索好的游泳馆管理与经营模式。其运营管理模式将直接关系到高校体育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随着人们对游泳健身作用的认识逐步提高,高校游泳馆越来越受到体育爱好者的青睐。近几年来,上海市高校的校区规模不断扩大,许多高校在新校区都建造了游泳馆,由于游泳馆在硬件设施、使用成本上不同于一般的体育场馆,其在运营管理上有其特殊性。本研究拟通过对同济大学游泳馆运营现状和管理模式的调查与分析,为有效地解决我国高校游泳馆运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1.3研究现状
通过文献的检索和图书馆的资料查阅发现:当前,关于高校游泳馆运营管理方面的专项研究方面的理论基本空白,相当多的研究是针对公共体育场馆及普通高校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方面的研究。由于高校游泳馆也是属于公共体育场馆的范畴,由此,本研究拟从公共体育场馆及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方面的研究文献入手,找出与高校游泳馆运营管理有关的理论依据。 1.3.1 关于对国外公共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模式的研究
国外公共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模式相对国内而言比较成熟,由于国外每年的有关体育的财政拨款中大部分都是用于体育场馆的建设和维护。如荷兰1990年拨出的9.8亿盾中,有8.38亿盾是用于修建体育场馆,占85.5%;澳大利亚在1995-1996年体育预算中有42.7%用于设施和基础建设。德国更是提出了著名的三个“黄金计划”,专门进行体育设施的建设,据统计,德国政府为修建体育场馆耗费了180亿马克的资金,使体育设施状况得到根本性的改善,为大众体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是由于大量的经费投入,相应的运营管理水平就不断地得到发展。[1]
无论采用何种的运营管理模式,作为公共资源的体育场馆无一例外的都把对公众开放作为一种重要的运营手段。场馆使用率不高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的一种通病。各国都颁布了一些政策,采取了不同的方法,使场馆的有效运行发挥到最佳水平。德国规定:“凡属国家和地方的运动场地设施都应向公众开放”;法国在《体育法》中明文规定:“凡是工业区和住宅区,必须建设体育设施,所有
[1]
石磊.英国的体育管理体系及其体育政策剖析[J].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各国体育政策,1998.11.(94)
设施包括学校设施在内,应充分利用,向各类使用者开放,包括向老年人和残疾人开放”。不少国家专门提出要开放学校体育设施,《日本体育运动振兴法》提出:“国家和地方公共团体,在不妨碍拥有设施的学校教育工作的情况下,应努力使该校的体育运动设施供一般体育活动之用。”根据文部省1993年公布的资料,99.2%的公立学校不同程度地实施着对地域居民开放的职责。英国政府1982年制定的“社区使用计划”的首要目标是尽可能广泛地开放教育机构的体育设施,要求在学生放假或放学回家后,必须向社区开放,最大限度地使用这些体育设施资
源。[1]由此可以看出,由于体育场馆作为一项投资较大的公共资源,其运营和管理的重要性显得尤为重要。既要完成体育场馆的使用功能的最大限度发挥,又要通过以提供服务来获得可持续发展所需的资金缺口,这正是国内外体育场馆经营者共同面对的问题。
1.3.2 关于对公共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的研究
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进行了研究,主要观点如下:
在《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模式》一文中,陈明对体育产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其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模式归纳如下:1)休闲式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模式;2)竞技式(商业式)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模式3)混合式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且这种混合式的管理模式有两种范例:①建筑用地由政府提供,体育场馆由民间财团投资兴建,投资者取得一定时限内的经营权;②建筑用地由政府提供,由投资者兴建国际级大型饭店或超级市场等,然后由这些投资者在同一场地内出资兴建大型体育场馆,其场馆所有权属于政府,并派专员监督共同经营。[2]
张大超[3]在《中外现代大型体育场馆管理休制的比较》的文章提出了国外体育场馆管理的思想,他认为国外体育场馆经营有非营利性的思想,觉得“体育事业是公益性事业,体育场馆是非经营性实体”,而体育场馆的设计具有“区别对待、因人而宜、因地制宜”,突出“人性化”的思想,且管理经营具有“专业化、细微化”的思想。还提出了国外体育场馆建设与发展趋势:①场馆设施功能多样化,呈现出“运动一公园一旅游一休闲一办公”一体化趋势:②竞技体育场馆的经营
[1]
雷厉 国内外体育场馆政策及对我国体育场馆未来发展的启示 北京体育大学 《体育文史》2000年第3期。12-14 2000.3 [2]
陈明.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模式「J」.体育学刊,2004,(5):24一28 [3]
张大超中外现代大型体育场馆管理休制的比较fJ〕.体育学刊,2004,(5):120一123。
走社会化和大众体育服务的灵活化趋势;③体育场馆建设突出“大一中一小”相结合,以社区体育场馆为主,以简易、便捷场馆设施为主的趋势;④注重“个性化”体育场馆的建设与高科技产品的应用;⑤体育场馆的布局,将以国家宏观管理规划为主;⑥体育场馆管理将以“私人化”管理模式为主。经过几年的探索,一种新的委托管理的模式——托管已被政府所采纳,争取社会的赞助,稳定场馆的经济来源,另外场馆非常注意开发自己的专利专用产品这不仅仅是体育场馆的一种经济行为,而是成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陈明[4]在《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模式》中认为当前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存在着资源管理不善与资源短缺的矛盾。
李孝生[1]等在《对我国综合性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现状、发展趋势和管理对策的研究》一文中指出:综台性体育场馆管理一般有承包责任制、租赁经营、股份制公司三种形式。
叶加宝、徐本力[2]在《我国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现状及对策的初步研究》中指出,“公共体育场馆实行经营型管理的改革取得的经济效益,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费不足的矛盾,然而在其经营管理的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面临许多困难。”
张元文[3]在2002年华东地区体育场馆工作交流会上通过问卷对22家大型公共体育场馆调查,22家其中15家表示所有权与经营权未分离,占68.%,多口管理的占7家,占31.8%,场馆支出项目由工资和奖金、发展基金构成,得出结论公共体育场馆是公益为主,非赢利性设施。它是事业性体制、企业化机制。运营现状是收支平衡或略有盈余,多种经营大于体育业务收入。
成琦和李洛[4]认为虽然我国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社会的总体经营状况并不特别理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体育设施经营管理水平也存在一定的差距,然而在盈利者中,有相当多的体育场馆设施已经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广泛引入了现代企业化管理理念,在保证完成训练、竞赛任务的前提下,各场馆积极开展经营创收,以
[4][1]
陈明.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模式〔J〕.体育学刊,2004,(5):24一28。 李孝生,李正梅,张之坤,等.对我国综合性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现状、发展趋势和管理对策的研究[EB/。L].中国大众体育网~.ehinasfa.net/kyfw/5.htm,2003一07一22。 [2]
叶加宝、徐本力《我国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现状及对策的初步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1 [3]
张元文,叶玮玮等.华东地区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现营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上海体育科研.2003.5:05 [4]
成琦,李洛. 大型体育场馆设施赢利模式的探讨———广州天河体育中心案例分析[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第26卷第5期2006.9 21-23
举办商业比赛、展览、体育培训、出租房屋、场地、举办文艺晚会、餐厅等形式,盘活存量资产,既减轻了国家负担,满足了社会大众对于体育休闲文化活动场地和服务需求,又树立了自己的品牌,实现了“自给自足”,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
朱志强[5]等认为国有大中型体育场馆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落后,开放程度低,是场馆经济效益低下的又一因素。
曹可强[6]认为公共体育场馆是国有资产,国家是产权人。各级体育主管部门成为公共体育场馆产权代理人,其所有权与经营权、使用权没有完全分离,主管部门指令公共体育场馆承担较多的免费公益活动以及运动训练和比赛任务等,这种垂直式的管理体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难以按市场机制进行经营管理,必将降低市场效率。
郭惠平[7]认为:(1)公共体育场馆虽属国家投资的公益事业,但从其经济学性质上来讲,它还是“一定数量的资产”,而非单纯的“事业单位”。所以我们必须突破传统桎梏,树立崭新的“资产”观念。(2)逐步实施“脱钩工程”全面引进资产运营机制,真正成为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并在体育部门的间接调控下,实现以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为目标的企业化经营。(3)解放经营思想,全方位树立市场观念。(4)改变独立经营格局,借用外力,改变经营条件。 (5)深化场馆内部改革,提高经营管理效率。 (6)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打造体育经理阶层,形成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机制,营造人才培养市场。
曹缔训[1]认为,市场经济使体育场馆彻底改变了原有的生存方式,必须利用市场手段得以发展。几年来体育场馆适应社会发展,改变了财务管理体制、领导体制和奖金分配制度,转换了体育场馆的经营机制并制定了相应的法规制度。 1.3.3 关于对高校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的研究
高校体育产业化是高校体育产业形成、发展以至成熟的过程。在发展过程中,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是其发展的基础和制约因素。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市场化程度还不高,对高校体育产业的拉动作用还不大,因此,我国高校体育产业还处于
[5][6]
朱志强,刘石等.大型体育场馆后期经济效益影响因素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1,3:75 曹可强.上海市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切. [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3,4:86 [7]
郭惠平《武汉体育学院学报》[J]2005年第8期 [1]
曹缔训等.体育场馆经营管理【M】.哈尔滨黑龙江科技出版社,1991,5:10-153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同济大学游泳馆运营现状与发展对策的研究_毕业论文(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