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道路。“应时、取宜、守则、和谐”,就是在天、地、人之间建立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这是农耕文化的核心理念。 四 、田园文化的基本原则.
1、活动性原则:充分挖掘基地资源,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创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载体,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在开阔视野、丰厚文化底蕴的同时,提升道德素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个性得到充分发挥,在探索、参与、研究的过程中获得身心愉悦和健康成长。同时,理论联系实际,在活动中传授知识与观念,并将之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进而逐步养成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形成正确的道德信念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2. 整合性原则:通过统筹协调,有效整合,促进农耕文化教育活动内容系列化,资源社会化,运行机制化,环境服务人性化,制度管理科学化。(1)将二期课改各学科对实践的要求为出发点,进行知识拓展,突出综合性;有目的地进行多视角、多层次、多模块的资源课程设计,注重动手动脑的培养,提升科技创新能力;(2)融入美育、科普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等教育元素,丰厚教育内涵;(3)整合周边科技、文化、生态等环境资源优势,进一步规范和优化适合不同年龄层次和不同类型实践活动所需要的活动项目。
3. 体验性原则:以实践体验为基本途径,组织与引导学生通过开展以趣味生动、充满生活气息的实践活动,给予学生丰富的直接经验和情感体验,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真切感悟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活,感恩自然、感恩师长、感恩社会,激发学生热爱家
乡、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真挚情怀;同时,在活动中面向整个集体,依靠集体,遵循集体教育的规律,完善集体观念,增强团队意识,培养协作
4. 适切性原则: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适度的、针对性的教育:一方面,田园文化教育面向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各年段学生,针对其年龄特点、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系统地、有步骤地、科学地调整教育内容的进度、深度和难易度,循序渐进,达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另一方面,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别差异,通过可选择的活动菜单、自由组合的探究团队、在团队活动中发挥个性作用等方式,激发他们的兴趣,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的品格、才能和禀赋都得到充分发展,并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5. 主体性与主导性相结合的原则:课程的主体是学生,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激发其主动探索、研究问题的兴趣,为其自主发展创造条件。发挥教师主导性作用,挖掘潜力,为学生搭建课程学习的平台,使其明确学习任务,引导其自我学习、自我教育意识的提升,促进其自我管理、自我评价能力的提高。
6. 时代性原则:在让学生了解中华农耕从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到未来农业的发展进程的同时,一方面了解党和国家的农村政策、“三农”现状,把握时代脉搏,关注社会热点,培养学生关注新农村建设、重视农业新发展、主动服务农村及传承中华优秀民族文
化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另一方面围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树立参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生态友好型社会的远大志向。 五、实施策略
举措一:对学生进行农具知识的认识。
学生通过采访了解认识农具,既锻炼了学生的交际能力,使学生了解了农具的常识,学生知道农民的艰辛,和社会的发展进程,从而珍惜今天的的幸福生活。
通过让学生了解农具演变的过程,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农具的发展承载了中国几千年的农业文明以及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同时农具的不断发展变化:由“刀耕火种” 到青铜农具,再到铁制农具,现代农具,农具的发展变化恰恰也是人类不断观察、探索,认知自然、适应自然的表现,证明了我们祖先的古老智慧与中国农业文明史的源远流长 1、农具的起源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最早的人类发详地之一,也是世界四大农业发源地之一。从元谋猿人算起,已有170多万年的历史自从猿人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对野生植物进行采集开始,就迈开了从工具转化为农具的第一步。原始农具主使用天然石块,再到初步打制,再到同时打制和磨制,再到对石料进行选择,根据石料确定加工对象和加工方法,以及打击、搓磨、钻孔等技术从摸索到逐渐成熟,在这个时代还发现了作为工具使用的骨质刀形器、尖状器、刮削器、骨钻等。 2、常用农具的范围
古代社会的常用农业生产工具,如:桔槔、耧车、翻车、筒车??现代农业的常用农具以家庭中最常见的如:锄头、镰刀、耙、扁担、农药喷雾器??
3、古代农具和现代农具的异同
通过古代农具和现代农具的比较发现其相同的作用:都是为减轻农业的劳动强度以及提高生产效率为目的。其不同之处在于制作农具的材料的演变、农具在外形上的变化、科技含量的增加。 4、农具在课堂中的探究
学生将目前在家庭中还存在或继续使用中的小型农具带入课堂,通过观察、提出疑问、大胆设想、合作讨论等形式来了解这些农具并做好书面记录。 5、农具在课外的探究
在课堂研究的基础上,带领学生到附近农家动手使用各种常用农具,感受人类的智慧,体验农民的辛苦劳作。 6、农具畅想
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合作设计未来的农具,根据在前期探究中对农具的不足和缺陷展开畅想并用图画和小制作的形式表现出来。
措施二:以“农作物大观园”为载体,搞好劳动教育
1、为了全面实施教育部制定的课程计划,我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开设好课程,因为处在农村,针对现有的条件,开辟校园“开心农场”的劳动基地。我校要通过积极参与课程的实施来
克服以往课程中脱离学生自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建设了“开心农场”的劳动基地,针对秋季果实丰收的特点,特地设计开心农场“农作物大观园”活动,主要通过农作物的收获,同时,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培养学生活动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形成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秋天到了,学校的“开心农场”有了收获,为了很好地将农作物收获品展示,利用现有的资源,开展“农作物大观园”活动,更好地展示学生的综合利用资源、体现学生体会劳动成果的喜悦,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自然,爱护劳动成果。我们决定在全校三至六年级学生的劳动成果展示会。
3、为了利用现有的植物资源,开展系列活动,营造资源不浪费的活动氛围,为开发校本化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而积累经验;
4、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具体实施如下:根据劳动基地里植物生长变化规律,在“开心农场”劳动方案后续开展“开心农场‘农作物大观园’”的成果展示活动。
举措三:交流农业知识,提高农业常识。
1、 以年级为单位定期开展进农业谚语、名言等交流的活动。 2、聘请专家每学期对学生进行农耕文化的宣传及指导,充分挖掘学校课外教育资源,让更多的学生受到教育,感受到农业文化的真谛。 六、保障机制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农耕文化教育学校特色建设实施方案(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