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突破了把商品经济同计划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从而实现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一次重大突破。邓小平把这一决定称作是“中国版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党的十三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市场的发育和完善,利用市场调节决不等于搞资本主义。”同时提出了“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运行模式。
第五阶段(1992-2003):创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阶段 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和基本要求。
十五大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国有经济的改革作全面的部署。
2002年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了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及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等战略思想。
第六阶段(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重大进展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这个判断 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经济理论体系已经基本成形。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现公平正义等重大战略思想,特别是党的十七报告系统地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经验,科学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和历史地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回答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七、请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及其长期性。P35-37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基石之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其含义分为两部分:
第一层含义: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我国的形式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更不是封建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制度尚未确立的过渡时期,而是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有着社会主义所有阶段都存在的共同本质。
第二层含义: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不发达阶段,还没有发展成熟,这个阶段有着与已经实现现代化的社会主义阶段不同的特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初始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在这一百年时间中,我国都将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起,到社会主义现代 11
化在我国基本实现为止,至少需要一百年的时间。这种长期性,是由历史前提、现实国情和世
界经济发展趋势决定的。
1.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决定了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我国原来处于经济文化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经历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阶段。这样,当我国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进入社会主义的时候,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程度,都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去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应有的发达的生产力基础,提高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程度,实现工业化,这个历史时期就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我国现实的国情决定了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不发达阶段。建国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总的说来,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科技教育文化落后、人民生活水平较低、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还不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还不够健全,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的习惯势力在社会上还有广泛的影响。这表明,要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决定了初级阶段的长期性。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世界范围的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一些发达国家的生产力有了高度的发展,新的经济增长方式不断出现,在人类进入21世纪时,知识经济已见端倪。这就使我国要实现的现代化,更具艰巨性和复杂性,我们必须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真正建立起成熟的社会主义所要求的物质技术基础,而在这之前,我国只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总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是中国社会主义的现实状态,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实现这个历史过程中的一系列转变,至少需要一百年的时间。 八、试论述农业改革对中国经济转型与增长的重要意义。
促进农民增收历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农民收入上不去,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影响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不仅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不仅关系农村社会进步,而且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近年来,农民增收不快所引发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多米诺效应,已成为关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根本性的矛盾和问题. 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翻番的目标任务。这意味着在未来的12年内,农民纯收入的年均增长至少要达到6%的水平。考虑到物价上涨因素,对于相对落后地区而言,完成这一目标是非常艰巨的。尤其是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加剧,我国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出口增速明显放缓,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不少中小企业面临停产甚至倒闭的困境。受其波及,作为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势头将不可避免地发生逆转。
因此,在当前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的背景下,要把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只有积极谋划新形势下农民增收新思维,并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增强保障,拓展空间,深挖潜力,才能提高农民增收的质量和水平。目前经济转型已成为实践理论的前沿性命题,通过城乡互动加快现代化进程是发展中国家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新世纪以来,根据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中国政府及时作出了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乡经济社会良性互动、共同发展。 (考试的时候8选5,每道题20分)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复习题(全)(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