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名师说课
课标分析
课标要求:“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课标明确了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政策和重大外交活动是需要了解的,同时要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实行对处理国际关系所起的巨大作用,从中培养学生们的爱国情节。
教材分析
教材用“另起炉灶”与“一边倒”、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走向国际舞台这三个子目介绍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政策和活动。使我们了解或掌握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其中外交政策与外交活动的相互关系——外交政策指导外交活动、外交活动是外交政策的实践,也体现得较清晰。
学情分析
高一新生思维活跃,从初中形象思维为主过渡到高中抽象思维为主。但其思维针对性、辩证性还很欠缺,对较浅的、容易理解的感性知识仍表现出兴趣,也愿意尝试解决一些需要深刻思考的能力问题。大部分学生仍还存在死记硬背的方法,割裂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混淆历史概念的问题,这需要关注和克服。
教学建议
1.教法:情景问题探究法。让学生自主去学、去思、去辩。 2.学法: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法。结合老师创设的新情景、 提出的新问题、自主思考、合作探究、互动探究,来形成一定的认 识,掌握相关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二战后世界形势的主要特点;简述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 2.理解“一边倒”的必要性;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主要外交成就。 3.通过新旧中国外交的对比,提高分析比较历史事实的能力。
4.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外交的背景和目的,培养学生把历史内容放在
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搜集资料、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2.采用讲练结合法、讨论法、角色扮演、史料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式,开展师生双向交流活动,帮助学生学习运用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从世界的角度和视野来认识中国,用中国的眼光去观察世界,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新中国外交政策和外交成就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弱国无外交”,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从而增强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感情。
2.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中国人民是爱好和平的,也是聪明智慧的。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做出了重大贡献,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与难点 重点
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难点
建国初期复杂的国际环境对制定外交方针的影响。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一、导人新课,提示历史三步学习法“了解一理解一见解”
【导入语】翻开中国近代史,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总是一幅幅伤心惨目的画卷:国土沦丧,山河破碎,经济凋敝,生灵涂炭,“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一条条不平等条约,像是一个个噩梦,萦回不去。“一唱雄鸡天下白”,新中国以崭新的姿态,活跃在国际舞台,长袖善舞,尽展大国雄姿,“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的朋友遍天下。今天,我们就学习、感受共和国的外交。
学习新课
【多媒体】国旗飘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大楼。
二、历史学习第一步:“了解”——了解历史事实、历史线索、阶段特征 【多媒体】历史三步学习法“了解一理解一见解”“了解”是历史学习的第一步。即了解历史事实、梳理历史线索、概括阶段特征等。“了解”的要求是准确。
【师生互动】老师指导学生快速阅读,提炼要点,先从宏观上对课文有个大致了解。指导学生阅读时先浏览子目纲要,再勾划出提示的要点,快速记住几件历史大事。
三个子目:
“另起炉灶”与“一边倒”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走向国际舞台
【问题】概括新中国外交政策和方针。
采取模拟新闻发布会方式,让“新闻发言人”阐述新中国的外交方针和政策(边回答边投影仪演示)。
【展示课件】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另起炉灶” “一边倒”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问题】列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多媒体展示】
建国第一年与17国建交(共有25国承认)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参加万隆会议 参加日内瓦会议
【多媒体】播放影视片段:“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宣读人民政府公告”。 三、历史学习第二步:“理解”——历史因果关系、历史发展规律(投影仪演示)
“理解”是历史学习的第二步。要求弄清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揭示历史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辩证联系,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等。理解的要求是深
刻。
【师生互动】精读细读,思考问题,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学习,老师给以适当的点拨,主要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其中老师备课时需查阅大量资料,尤其要弄清相关问题的学术背景。
这节课,主要设计四个研讨的问题,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多媒体】1.概括新中国成立时国际局势的主要特点,分析我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的必要性。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怎样提出来的?有什么意义? 3.在日内瓦国际会议上,中国起到了什么作用?
4.亚非万隆会议上,中国方面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和影响?“求同存异”的方针为什么会获得各国代表的赞扬和拥护?
【问题研究】1.第一个问题 【边研讨回答边演示答案要点】 答案要点:
两大阵营对峙;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美国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中国实行“一边倒”方针,既可以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孤立、封锁,更可以壮大以苏联为主的社会主义阵营,从而有利于保障人民革命果实、保卫和平、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
【方法点拨】如何把这个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的问题弄清,是这节课成败的关键。首先,要把问题细化,通过精读第一子目“另起炉灶”与“一边倒”第一段,让学生明确新中国成立初,我国的外交是在一个什么样的背景下展开的,把重大的历史问题放在特定的环境中去考察。通过精读“另起炉灶”、“一边倒”和“打 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内涵及意义,分析“一边倒”方针的必要性,阅读85页第一段“一边倒”方针实施的成效来进一步说明其必要性。第二,可用发散思维的方式,进行假设:如果不采取“一边倒”而是走“中间路线”,能否行得通?课堂方式上,让学生自我思考和合作讨论结合起来,老师补充相关史料。
【多媒体】播放“毛泽东访问苏联”影视片段。 多媒体演示:油画《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2.第二个问题
【边研讨回答边演示答案要点】 答案要点:
首次提出:1953年,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进一步阐释: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时。
意义: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也是中国对世界外交的贡献。国际上越来越产生广泛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中国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倡导者和忠实执行者,其开放性和包容性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为国际社会所普遍接受,成为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内容,推动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形成和发展,是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的重要体现,标志着中国外交的成熟,在新中国外交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方法点拨】
这个问题的处理应当不是太难。让学生首先要搞清“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概念和内涵,注意阅读86页的叙述,弄清措辞上的变化。通过精读第二子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明白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过程和作用。这个问题,学生基本上可以自我解决,老师要适当补充一些史料。课后的“自我测评”题“简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及意义”,也主要是对概念的准确记忆和理解。
【多媒体】播放影视片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应用。 3.第三个问题
【边研讨回答边演示答案要点】
【方法点拨】这个问题不难,让学生阅读即可解决,要强调这是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的国际会议并在会议上发挥重要的作用。(联系中越在军事上的胜利对外交谈判的作用。)
4.第四个问题
【边研讨回答边演示答案要点】
答案要点:中国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会议圆满成功。
“求同存异”方针使亚非各国撇开分歧,加强理解,有利于亚非国家团结一致,有利于增进各国人民友好合作,有利于反对殖民主义,保卫世界和平。
【方法点拨】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5.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