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江苏省扬州市区),21年(1131年),江淮行省迁往杭州(在今浙江省杭州市区),浙西宣慰司徙平江(在今江苏省苏州市平江区),22年(1132年),改江淮行省为江浙行省;顺帝至正27年(1367年,明太祖吴元年),明改平江路为苏州府,隶江南行中书省。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建南京,罢江南行中书省,以应天、苏州等府直隶中书省,翌年,降吴江、昆山、常熟、嘉定4州为县,苏州府领6县,13年(1380年),罢中书省,直隶六部;成祖永乐19年(1421年),直隶南京六部;孝宗弘治10年(1497年),析苏州府昆山、常熟、嘉定3县置太仓州,领崇明1县,隶苏州府。清圣祖康熙6年(1667年),江南右布政使改称江苏布政使,治苏州;世宗雍正2年(1724年),升苏州府属太仓州为直隶州;高宗乾隆元年(1736年),太湖抚民同知移治吴县东山,名太湖厅,隶苏州府;文宗咸丰10年(1860年),太平天国攻占苏州,建立苏福省,为省会;穆宗同治2年(1863年),清军和外国雇佣“常胜军”攻陷苏州,恢复旧置。[3]
府治吴、长洲、元和(在今江苏省苏州市区)。辖区东界松江府和太仓直隶州,西连常州府,西南滨大湖(今太湖),南抵浙江省嘉兴府,北与通州直隶州隔江相望。下辖:吴县(县治在今江苏省苏州市区西部)、长洲(县治在今江苏省苏州市区东南部)、元和(县治在今江苏省苏州市区北部)、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新阳(县治在今江苏省昆山市南部)、常熟(县治在今江苏省常熟市南部)、昭文(县治在今江苏省常熟市北部)、吴江(县治在今江苏省吴江市西
南)、震泽(县治在今江苏省吴江市东北)共9县;太湖(厅治在今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一带)1散厅。
镇江府
地处江苏省南部。西周康王时(前1020年—前994年),是宜侯的封地,称为宜。汉时,在丹徒筑京口埭,又有京口之称。
春秋时称朱方,属吴。周元王3年(前473年)越灭吴,属越,名谷阳。秦始皇37年(前210年),建丹徒县,属会稽郡。汉高帝6年(前201年),属荆国,12年(前195年)属吴国,景帝3年(前154年)属江都国,武帝元狩2年(前121年)属会稽郡。东汉顺帝永建4年(129年)属吴郡。三国时,孙吴曾在此筑城,名之“京城”,又称“铁瓮”;吴大帝嘉禾3年(234年),改丹徒县为武进县,属毗陵典农校尉。西晋武帝太康3年(282年),复武进县为丹徒县,属毗陵郡;怀帝永嘉5年(311年),改毗陵郡为晋陵郡。东晋初,丹徒县治始迁京口;穆帝永和年间(345-356年),因“永嘉之乱”北方士民大批南渡, 朝廷在此安置“流民”和“衣冠之族”,境内寄治郯、朐、利城3县。 隋文帝开皇9年(589年),丹徒县与延陵县合并为延陵县,属蒋州,15年置润州;炀帝大业3年(607年),延陵县属江都郡。唐高祖武德3年(620年),延陵县又分为丹徒、延陵二县,属润州;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润州为丹阳郡;肃宗乾元元年(758年),丹阳郡复改润州。宋徽宗政和3年(1113年),升润州为镇江府,始称镇江。元始祖至元13年
(1276年),升镇江府为镇江路;顺帝至正16年(1356年),明军占领镇江,改镇江路为江淮府;同年12月复改江淮府为镇江府。清咸丰3年2月 (1853年3月),太平军攻占镇江城,改府为镇江郡;7年11月 (1857年12月),清军攻入镇江城,复属镇江府。[4]
府治丹徒(今江苏省镇江市)。辖区东界常州府,西连江宁府,南与安徽省宁国府相邻,北与扬州府隔江相望。下辖:丹徒(县治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区)、丹阳(今江苏省丹阳市)、溧阳(今江苏省溧阳市)、金坛(今江苏省金坛市)共4县;太平(厅治在今江苏省扬中市长旺镇一带)1散厅。
常州府
地处江苏省南部。东周灵王25年(前547年)建邑立邦,称延陵,别名龙城。秦置县。汉高帝5年(前202年),改延陵为毗陵。三国吴大帝嘉禾3年(234年),辖毗陵、武进(今丹徒)、云阳(今丹阳)3县。西晋武帝太康2年(281年),废屯田典农校尉,改置毗陵郡,辖丹徒、曲阿、武进、延陵、毗陵、暨阳、无锡7县;惠帝永兴元年(304年),为避东海王越(司马越)世子毗讳,改毗陵为晋陵。东晋元帝大兴元年(318年),由于永嘉之乱,中原士族纷纷南迁,占地聚居,设置侨治郡县,境内曾设有兰陵郡、兰陵县;东莞郡领宫县、东莞、姑幕3县,南朝末先后废止。隋文帝开皇3年(583年)废郡,以州统县,9年(589年)置常州,
移治于晋陵,辖晋陵、无锡、义兴、江阴4县,常州之名由此始。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增辖武进县;武宗会昌4年(844年),升常州为望,列入全国州府十望之一。宋为常州。元世祖至元14年(1277年),改置常州路,辖晋陵、武进2县和宜兴、无锡2州;惠宗至正17年(1357年),改常州路为长春府,辖武进、无锡、宜兴、江阴4县。明成祖永乐7年(1409年),改长春府为常州府,辖县增靖江,计5县。清世宗雍正4年(1726年),析武进另置阳湖、析无锡另设金匮、析宜兴另立荆溪,加上原领江阴、靖江,常州府统领8县,故有“中吴要辅,八邑名都”之称。[5]
府治阳湖、武进(在今江苏省常州市)。辖区东界苏州府,南滨大湖(今太湖),西南与浙江省湖州府接壤,西连镇江府,北跨长江与通州直隶州相依。下辖:武进(县治在今江苏省常州市区北部)、阳湖(县治在今江苏省常州市区南部)、无锡(县治在今江苏省无锡市区南部)、匮县(今江苏省无锡市北部)、宜兴(县治在今江苏省宜兴市东北部)、荆溪(县治在今江苏省宜兴市西南部)、江阴(今江苏省江阴市)、靖江(今江苏省靖江市)共8县。
松江府
地处江苏省东南部。春秋时属吴国东境,战国时属楚国, 楚考烈王时为春申君黄歇封地,有春申江贯穿境内,别称“申”。 晋代,松江(现名苏州河)及滨海地区居民多以捕鱼为生,他们竹编的捕鱼
工具叫“扈”,又因当地人称江流入海处为“渎”,下游一带被称为“扈渎”,后又改称“扈”为“沪”。
周敬王26年(前494年)前后,吴王夫差败越,属吴;周元王30年(前490年),勾践被释返国,县境复入越。周显王35年(前334年),楚威王兴兵伐越,属楚。秦始皇25年(前222年),置海盐县,隶会稽郡,县治在今上海市金山区东南;秦末至汉初,陷为湖(柘湖),徒治武原乡(今浙江平湖县境内)。东汉顺帝永建4年(129年),以浙江(今钱塘江)为界,浙东为会稽郡,浙西为吴郡,海盐县隶吴郡。南朝梁武帝天监6年(507年),析海盐县东北境置前京县,隶信义郡,旋改隶吴郡,中大通6年(534年),又析海盐东北境置胥浦县;太清3年(549年),分吴郡海盐、胥浦为武原郡。陈武帝永定2年(558年),置海宁郡,属海宁郡。隋文帝开皇9年(589年),废海宁郡,前京与海盐并入盐官县,隶杭州。唐高祖武德7年(625年),海盐县并入嘉兴县,隶苏州,8年,复海盐县,隶润州;太宗贞观元年(627年),海盐复入嘉兴县;玄宗天宝10年(751年),割海盐北境、嘉兴东境、昆山南境置华亭县,隶吴郡;肃宗乾元2年(759年),改吴郡为苏州,华亭属苏州。五代吴越钱镠宝大元年(924年),在嘉兴设开元府,华亭隶开元。后唐明宗长兴3年(932年),废开元,华亭隶吴郡。后晋高祖天福5年(940年),在嘉兴置秀州,华亭县属秀州。宋代沿袭旧制;太宗淳化2年(991年),因松江上游不断淤浅,海岸线东移,大船出入不便,外来船舶只得停泊在松江的一条支流上海浦上(在今上海市外滩至十六铺附近的黄浦江上),始有上海之名。南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晚清中国行政区划纲目》之十四——江苏省(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