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折号的用法
一、表示声音延长,象声词后用破折号。例如:
1、河水又涨了好多,风浪很大,风拥着浪花不断向堤上猛扑“唰——”
扑上来,“哗——”退回去。
2、“呜—-”火车开动了。 3、周——总——理。
二、表示后面有注释、补充、说明的部分。例如:
1、正在这时候,孩子的父亲——船长从船舱里走了出来,手里拿
着一支枪。他本来是要打海鸥的。
2、这就是中国最大的肥沃大平原——华北平原。
三、表示意思转折、话题转变。例如:
1、今天下雨,不能出去了——庄稼这一下可好了。
2、(他们)描述着一些美丽的花纹——事实上它们并不存在。 3、“今天好热啊!——你什么时候去上海?”张强对刚刚进门的小王
说。
四、表示意思的递进。如:
1、团结——批评和自我批评——团结。 五、事项列举分承,各项之前用破折号。例如:
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环境物理学分为以下五个分支学科:
-—-环境声学; -—-环境光学; -—-环境热学;
六、破折号还可以表示揭示下文、总结下文;表示声音和说话中断;
表示起止;表示引文的出处等等。
练习题:
A.表示注释.说明 B.表示意思的递进 C.表示意思的转折
D.表示声音或感情的延续
1.筷子头一扎进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A)
2.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就是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A )
3.\馄饨喂----开锅\
4.贵客,张五爷这儿总共三位----里面请!(C )
5.架在小窗上方的横梁----小眼睛上方的额头,倒像是用刀胡乱劈成的树
柴( A)
6.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
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 A)
7.她在我的另一只手上拼写\水\字.(A ) 8.\啊,原来如此!----现在你把功课温熟了吗?\老师问他.( C) 《一面》基础训练题 指出下面各句中破折号的用法。(破折号的用法可以有A.表示解释说明 B.表示话题转换 C.表示事项的列举分承 D.表示声音的延长E.表示插说 F.表示话没说完) 1.我向里
面望了一下——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
的,50上下的中国人……( )
2.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
和慈爱交织着的抚摩似的。( )
3.这时,我忽然记起那本杂志上的一段访问记——( ) “哦!您,您就
是——”( )
4.你买这本书吧——这本比那一本好。( ) 5.我又仔细地看他的脸——瘦!( ) 6.放到他手里——他的手多瘦啊!( )
F,A,E,D,A,A,E 选择破折号的用法:
A、表示声音延续 B、表示解释说明 C、表示意思转折 (1) 我一直想买一本长篇小说──《青年近卫军》。( )
(2) “妈──”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 )
(3) 他等了十分钟──他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 )
(4) 我们对着高山喊:周总理——( ) (5) 你买这本书吧——这本书比那本好。( )
(6) 于是我渐渐对报纸有了戒心,一拿起来就觉得提心吊胆——很像一个人想睡觉是去揭开毛毯,可是脑子里却担心那底下会有一条响尾蛇似
的。( )
(7) 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
的两个字“麦浪”……( )
破折号的作用
破折号是一种标号,它的作用是:引进对前文的注释、说明,表示声音的延长或中断,表示意思的转折或话题的转换等。
破折号在文中的应用形式有三种:单用,双用,多用。
破折号施用的范围很广,具体用法繁多,现选择一部分常见的加以叙述。 一、引入对前文注释、说明的语言。例如:
1.我望着它们,心里想,我的好儿子在岛上留下了一样美好的东西──鲜花。 (小学《语文》第八册《基础训练5》)
2.我赶到学校上完课,跟孩子们聊了一会儿,再拿邮袋,又重了许多──除了新收上来的一叠作业本,还有干酪、杏干、苹果,许许多多好吃的东西。 (小学《语文》第八册《女邮递员的信》)
例1中的“鲜花”是对前文“美好东西”的注解,用破折号引入。例2中的破折号引入了对前文“重了许多”的说明。再如:
3.小朋友,你知道这雾凇──树上的冰花是怎样形成的吗? (小学《语文》第九册《基础训练3》)
例1例2中注解和说明的内容是到句尾结束的。而例3则不然,对“雾凇”的解释到“花”这里结束。这就体现了破折号的一种功能──折断原文,引入注解、说明。
二、延声作用。表示某种声音的延续,表示人物语言的拖长。例如:
4.哗──哗──一束束浪花像问号,在问孩子想什么?(小学《语文》第四册《看浪花》)
5.大家就随着女老师的手指,齐声轻轻地念起来:“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例4的破折号,标示海水声音的延续。例5中的破折号,标示读书声的拖长。
三、标志说话的中断或停顿。例如:
6.“你不知道,”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着说,“我小的时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那怎么──”“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
(小学《语文》第九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例6是“我”与“伯父”的对话,“那怎么──”是“我”对“伯父”的话产生了疑问时说的半截问话,原义应该是“那怎么又扁又平呢?”“我”没有这样问下去,中途打住了(中断),用破折号标志“我”的话既没有完,也没有说下去。
四、标志转折。破折号引入的内容与前文发生了转换。例如:
7.40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小学《语文》第十册《跳水》) 8.连树与树之间的空隙也不缺乏色彩:松影下开着各种小花,招来各色的小蝴蝶──它们很亲热地落在客人身上。(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林海》)
例7先说时间,然后转向“大家”对这“40秒钟”时间的心理感觉,中间用破折号标志话题发生了转换。例8中,提示语是色彩,后文应该围绕“色彩”来叙述,“花”“蝴蝶”都是色彩,然而又转到了蝴蝶的行为上来,话题发生了转换,用破折号标志。
五、兼代提示下文或总结上文,相当于冒号的部分用法。例如:
9.从泰山回来,我画了一幅画──在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给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他一步一步地向上登攀。(小学《语文》第九册《挑山工》)
10.古铜色的脸上镶着一双亮光闪闪的眼睛,尖尖的下巴上飘拂着花白胡须。他高高的个子,宽宽的肩膀,说起话来声音像洪钟一样响亮,走起路来地皮都踏得忽闪忽闪的。一只黄毛大狗老跟在他的后面,寸步不离。──这就是我从前初到隅庄,老水牛爷爷给我的印象。
(六年制小学课本语文第十册《老水牛爷爷》)
例9中破折号兼代提示下文,例10中的破折号兼代总结上文。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破折号提示下文或总结上文”不是破折号的根本功能。从例9和例10我们可以看出,破折号在这里还有表示转折的作用。如果将例子中的破折号换成逗号或冒号,“转折”功能就无法得到体现。同样,如果我们把“提示作用”当作破折号的本质功能,在有提示的地方就去施用它,那就会犯滥用破折号的毛病。在既要表示提示,又要标志转折(或注释说明或延声)的地方,选用破折号才是正确的。
六、标志意思的跃进或事物的发展过程。例如: 11.团结──批评和自我批评──团结。
12.妈妈的话强调了一点:算术有用──数数挖坑──容易找到。科利亚虽然也依照妈妈的做法行事,结果却相反:数数挖坑──找不到──算术不管事。 (小学《语文》第七册教参《科利亚的木匣》)
例11的句意是不断跃进的,第二个“团结”已经超越了第一个“团结”的意义,它是在第一个“团结”的基础上,由“批评和自我批评”才达到的团结。例12中,第一组破折号标明了“算术有用”的过程,第二组破折号标明了“算术不管事”的过程;实际上这里的破折号也是标明意思的不断跃进。
七、引入分项列举。例如:
13.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环境物理学分为以下五个分支学科: ──环境声学; ──环境光学; ──环境热学; ──环境电磁学;
──环境空气动力学。
例13中,破折号引入了对“环境物理学”的分支学科的列举。这种用法应该归入破折号的注释、说明作用中。
八、折断原文,引入插说。例如: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破折号的用法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