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中国园林的空间结构及其美学特征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8-12-04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中国园林的空间结构及其美学特征 何 平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南京210096) 摘要

:中国园林内舍园景、园境双层空间结构。表层是实体性园景空间,以“隐曲”为特征,呈现“流动”

之态和“悠远”之感,营造耐游观的园景。深层是虚实相生的园境空间,以“空灵”为特征,具有虚化、意化、融合

的美学功能,展现出情味美、朦胧美、超越美。园景向园境的转化就是物象一气象一意象~意境间的渐次转

化。表层园景营构以深层园境生成为旨归,最终要由质趣灵、象外见象,心境融合,生成意境。由此,中国园林

营构中的形式规律要与审美心理规律同步一致。 关键词:中国园林;园林美学;空间;意境 一、中国园林空间的双层结构

如果我们把园林作为艺术品来分析,它的组 织建构大致分为三个层面,同时也是渐次生成的 三阶段:造园要素——园林景观——园林意境。 在此过程中,空间的营构起了关键性作用。造园 要素通过恰当的空间布局,构置出疏密有致、层 次丰富、耐观耐游的园林景观;园林景观透过与 虚空的融合,由虚呈灵,使物象转生为气象,进而 通过对审美想象空间的激发与开拓,促成心境契 合,气象化为意象,创造空远灵动、含蓄蕴藉的意 境空间。

所以,中国园林的营造要从构景与造境两个面加以考虑。构景重在“构”,是景物在空间中 的配置设计,重物与物的空间关系,遵循对称与均 衡、统一与变化、对比与协调、疏与密、整与散等外 在形式规律。造境重在“造”,追求无中生有,虚实 相生,心与境偕,重在物与物、人与景的呼应感召, 遵循形与神、质与灵、景与情的共生与融合,寻求 客观景象的气韵、意蕴和主体审美情趣、感悟的感 兴互发。这样,中国园林空间就形成一个由表人

里的双层结构空间:园“景”空间和园“境”空间。 表面上是物态化的园“景”空间,而当游园者逐渐 深入就会演变为虚灵的园“境”空间。 二、园“景”空间及其美学特点

园“景”空间是一种实有物理空问,具体表现 为造园要素按一定目标安排、布置所形成的一种 空间关系。它通过各造园要素在空间中的错综 配合,协调呼应,形成优美的园林景观。“名园依 绿水,野竹上青霄”、“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 (杜甫《重过何氏园五首》),这些诗句描绘的就是

园中之景,展现出空间里景物之间的安排与置。园“景”空间是园林意境生成的物质依托,

园“境”空间的物质基础。 1.园“景”空间特点——隐曲

园“景”空间是将造园要素有机地融合、配置 在一起形成园林的物态景观,要注重物理空间中 的形式美规律。中国园林追求“虽由人作,宛白

天开”(计成)的自然天成之景。它要求展现出天然山水的错综变化、丰富多样,在不大的空间内

形成步移景换的视觉感受。这就决定了中国园 林的园“景”空间主要体现为“隐曲”的特点。中 国园林绝少有一览无余,一目了然的。入门以后 必有许多遮掩,或以假山作障,或以粉墙为隔,或 以绿树掩映,或以廊亭区隔,总之要把一座园林 分隔成若干区域。中国园林的代表——江南园 林,面积多不大,但往往觉其宽绰而耐游,游人徜 徉其间,目不暇接,回味无穷。这些特点与效果 均是“隐曲”的园“景”空间而使然。 “隐曲”之“隐”,体现在园景空间上就是讲究 景物之间的掩映与阻隔,互借与互衬,形成“隐而 露”,“露却隐”的多层次园“景”空间。“小红桥外 小红亭,小红亭畔高柳万蝉声”,人的视线望过去 先是小红桥,越过小红桥是绿杨柳荫,透过绿柳 浓荫掩映才见小红亭。空间上的多层次设置,使 景物之间掩映配合,增加了景观层次,扩展了空 间感,达到空间景观有变化,有起伏,含蓄耐看的 目的。

这些景物既是景观,又是空间布局手段,一 举两得。园中各景物之间常常相互作为分隔、掩 映的手段和借景的对象,通过互相分隔、掩映、衬 托,巧妙地组织空间,扩大空间,丰富游赏者的审 美感受,营造有虚有实,疏密有致的园“景”空间。 本来有限的空间,因此变得层次丰富,变化生动, 横生趣味,耐游耐赏。正如陈从周说:“园之佳者 如诗之绝句,词之小令,皆以少胜多,有不尽之 意,寥寥几句,弦外之音犹绕梁间”。园林整体虽 小,但是愈分隔掩隐,就感到空间越大,愈隐曲, 越有变化,愈有不尽之意。凭借这种空间构景手 段,中国园林以有限的面积造出无限丰富的空 间,达成了含蓄却丰富的美感特色。造成景隐境 界大,景露境界小的艺术效果。

如果说“隐”在空间上达成了园景的层次感 和丰富性,“曲”则在空间上达成了园景的流动感 和生动性。中国园林通常利用曲径、曲岸、曲廊、 曲堤、曲水等曲折线形作为园景展开的脉络和骨

架,构造出曲折掩映的总体空间构架。因为曲涧 流水、曲蹊幽廊这些形式是最自然的曲线形态, 体现自然物或人造建筑随地赋形,就势曲折的自 然特性。如此营构,从园林造景角度看,一是尽 展景物自然特性与形态,体现中国园林“宛自天开”的自然山水园特性。二是通过一脉曲水,流

贯全园,滋润草木,助长生气。三是随水曲折,缘 径置景,营造出有掩映、富变化的多层次景观,使 景观意趣多样化,扩大了观赏者心理上的空间感 受,形成耐游观的园景。“隐曲”之“曲”既是达成 隐的重要手段,也成为“中国园林游览线的路径 的典型形态”,它“以其导引功能和种种优美的表 现形态满足着人们的审美需要”。它和“隐”一样 也是孕育诗情画意、幽境静趣的重要手段。 2.园“景”空间的美学特征

“流动”之态:李渔《闲情偶记·居室部》说园 林讲究“故作迂途,以取别致”,钱泳《履园丛话》: “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迂 途曲折,在空间上就是“流动”的形态。中国园林 空间不能作平铺直叙的单调展开,也不像西方园 林那样做规整的序列式或几何形铺排,而要像自 然流水一样,随地赋形,因势成流,让空间形成宛 转延展,曲折流逝的动态之势。园林空间要有划 分,但又不能流于支离破碎;要有组合,但又要显 得起承开合,变化有序。“流动”的形态,就作为 一根线索在各部分作着有机的贯通串联,使各种 构景要素在迂回曲折中形成既渐进流动而又整 体统一的有机空间。“几个楼台游不尽,一条流 水乱相缠”,“流动”之态生动而活泼,有开端,有 发展,有起伏,有高潮。它呈现出生命伸展的运 动感和韵律感,犹如书画艺术中的笔迹线条。造 园家把中国艺术中的线条之美精彩地呈现于空 间,表现在大地。在中国园林中真正实现了“用 一根线条去散步”的艺术妙喻。

这种“流动”态的景观展开,曲而有度,曲而 通达,引人人胜。游园者不是被动地观景,而是 循景而动,主动探索。园景流动向前,曲而幽隐, 往往只露美景一角或一条线索,它逗引着游园者 的心,让他有兴趣深入到更新、更深的园景里面 去。这个过程,既是园景生动活泼地展现的过 程,也是游园者的兴致趣味生动活泼地不断生 成、展现的过程。

“悠远”之感:中国园林追求诗画意境,园景 设计类于山水画的布局安排。郭熙《林泉高致·

山水训》中,以“远”概括山水画意境特征:。山有 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 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

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 缥缈缈。”园林和山水画一样,也讲究“咫尺万 里”、“平远极目”所体现出的“悠远”之感。园中 曲折流远的空间延伸不仅是勾联同景的线索,更 拓展出层层转进,逐渐深远的多层次景观,令人 产生曲径通幽的悠远的审美联想。

中国园林往往通过借景,把平芜、远山、天际 等悠远之景,引入园中,极大地拓展视域,远化空 间。《园冶·立基》:“房廊蜒蜿,楼阁崔巍,动‘江 流天地外’之情,合‘山色有无中’之句,适与平芜 眺远,壮观乔岳瞻遥。”这种极目所至的悠远感,

令人产生深味不尽的审美联想。远势突破园林的有限界域,突破山水的有限形质,使人的目光

伸展到无穷远处,直逼天地宇宙深处。这种“悠 远”,引发观者向天际深远处无限接近,引发他对 宇宙生命的想象,由有限把握到无限,从而启发 审美者在园林欣赏中从“有”导向“无”,从“实”导 向“虚”,从视觉之观览,导向心觉之欣赏、体悟。 由此,游园者就从景的观赏导向情的感发和 理的体悟,向上跃升通向宇宙大道的领悟,向下 深潜导向生命本体的体认。隐曲的空间不仅设 计出有掩映、富变化、多层次、耐游观的园景,更 重要的是这个空间的美学特性引导着游园者逐 渐由视觉空间向体验空间、想象空间转变,从视 觉之园向心觉之园转化。从而由“景”人“境”。 三、园“境”空间及其审美特点 中国园林意境的生成,其实就是物理性园

“景”向审美性园“境”转化。构园的成功与否,某 种程度上就取决于这一层转换的成功与否。园 “境”空间要利用前者物理空间,激发其审美效 能,将物态景观融合为一,展现生命气韵,将园林 景观和游园者融合为一,体悟其内在意蕴。促成 物象向气象,再向意象的审美转化。最终,大化 合生成园林意境。这一层面注重物理空间对心 理空间的启发、诱导、互动与交融,注重心理空间 中的审美规律。

这一层转化的关键也在于空间的利用与营

造——尤其是对虚空的利用与营造,要把园“景” 的物理虚空转化为充满气韵生动的生命灵空。 1.园“境”空间的美学特性——空灵

对园林意境而言,虚空的重要性甚至要超过

具体的实景。这里面体现着中国艺术美学的一个 核心问题:虚实关系。老子说:“三十辐共一毂,当 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 利,无之以为用。”空,不是虚无,而是蕴生生机,伸 展生命的空间。《庄子·人间世》:“气也者,虚而待 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所谓“虚”也就 是“空”,但绝非物理之空无。庄子在此把“虚”和 “气”、“道”、“心”联结起来,点出了中国虚空观的 内涵,对中国艺术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中国艺术核心奥秘在于对虚白、虚空的创造与利用。作画要上下空阔,四面疏通,作书治印 要密不透风,疏可走马。中国画的大幅空白,可 以是苍茫天地,可以是浩渺烟波,一任赏者心游 其间。这些空白不仅仅在形式上构成有无、疏密 的对比,更是整个艺术画面得以呼吸、成活生命 的场域与空间,也是鉴赏者驰骋审美想象的广阔 空间。空白中要呈现:“气”,即艺术对象的生命 气韵;“道”,即对象背景的宇宙生命;“心”,即艺 术欣赏者广阔的心灵空间。正因此三者共存于 空,才造成空则灵气往来,空则虚灵绵邈。气化 氤氲的生命也凭空生出。

园林空间营构的美学目标直指空灵。陈从 周说:“我国古代园林多封闭,以有限面积造无限 空间,故空灵二字,为造园之要谛。”有了空灵,就 能使园林空间突破实体界限的局限,具有几乎无 限的空间表现力和空间蕴涵量。比如,园林中通 天接地,引风生香。蹈虚蹑影的最佳空间就是水 面所营造出的虚空。“林无水则不活,没有水则 无空间感,易生填塞之感”。因为碧波本身就有 虚灵的空明感和浩淼的空远感,加上恰当的安排 布置,旁通近树疏影,远借苍山暮色,上引碧空浩 淼,顿时“一勺而有江湖之远”,狭小的园林空间 生出一种空阔辽远。天地生机,万千气象,遂由 此生。

中国园林的代表——江南园林在这点上深 得中国艺术之精髓,尽现虚空的无限魅力。江南园林对虚空的追求一方面是由于对意境的追求,

另一方面是由于其小巧细秀的特点所使然。“数 亩弊庐,寂寞人外”,“欹侧八九丈,纵横数十步”, 小巧的特征使得江南园林如果只是因小就小,那 就只能小而愈小,使园子局促拘谨,灵气全无。 这就迫使江南园林要在狭小的面积上营造出大 境界,在逼仄的空间中吞吐大自由。要做到这一 点,就要在“小”中再造“空”,“空”中显现“灵”。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中国园林的空间结构及其美学特征在线全文阅读。

中国园林的空间结构及其美学特征.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340625.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