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个性化阅读充满活力
摘要:语文,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应呼唤个性化的阅读与理解。教师要创设个性化的阅读的氛围;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选择;鼓励“创”读,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引入个性化的阅读评价。这样才能使阅读更富有生命与活力。 关键词:创设氛围 、 个性化阅读 、 鼓励“创”读 、 多元评价
语文,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在实现其工具性的同时,应凸显其人文性,呼唤个性化的阅读与理解。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以多元的阅读目标、多元的阅读评价、多元的阅读方式、多元的信息吸纳、多元的生活体验,引领学生走进一个大语文阅读的广阔天地,使阅读“活”起来,让个性化的阅读充满生命的灵性。
一、创设个性化的阅读氛围
新课程标准上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就是说:不同的学生,因为各自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不同,在同一时期、同一地点会对相同的文本产生不同的感受。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了解个性差异,转变教学方式,创设民主、和谐、开放的课堂环境。理想的阅读境界是什么呢?应该是一种带有个性化的选择与吸收的过程。在学生面前,任何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就像一片金黄的油菜花,而他们则是采花酿蜜的小蜜蜂。春天的原野如此广阔,小蜜蜂们总是凭着兴趣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花朵,酿出最甜最美的蜂蜜。不同的蜜蜂无疑会选择不同的花朵,所有的蜜蜂都叮住同一朵花的场面恐怕是没有的。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引发认知的冲突,激起思维的矛盾。因此,我们应该尊重差异,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或印象深刻的内容进行研读。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引发认知的冲突,激起思维的矛盾,使学生在平等、民主而略带激昂的氛围中,思维激荡、火花闪耀。
二、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选择
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从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选择上入手。 首先,在阅读对象上教师应从学生的视野出发,打破教材文化内涵的单一性,构建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语文课程。只要内容健康,行文规范,任何报刊书
籍,都可以成为学生阅读的材料。只有接纳多元的文化,建构多元的文化课程,丰富阅读的文化内涵,语文课堂才会散发出无穷的魅力。
其次,在阅读方法上,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读法。阅读的过程是学生求知的过程,学生个体的千差万别决定在求知的过程中,他们所选用的阅读方法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有的学生喜欢带着课后思考题来阅读课文;有的学生喜欢边读边标出文中重点的词、句、段,并注上自己的理解;有的学生喜欢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并带这这些问题去进行深入研究??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放手让学生不拘一格去阅读,以满足他们的阅读要求。 三、鼓励“创”读,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新课程的语文教学把“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视为“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之一。语文材料来自生活,我们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活动进行阅读的再创造。
1、激活学生的阅读审美动力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阅读经验和审美经验,积极调动、激活学生的审美动力,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把握新的阅读对象、审美内容,从而打破原来的审美认知平衡,建立新的平衡。《再见了,亲人》一文,字字皆情,我在课始以录象形式呈现了抗美援朝战争中硝烟弥漫的战场,以及1958年志愿军奉命回国时,车站上人头攒动、鲜花簇拥的送别场面;课中,以录象形式呈现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景;最后,以朝鲜人民与志愿军的离别赠言结课。这样,通过创设特定的情境持续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使学生在体验审美的乐趣中感知教学内容,在参与创造过程中拓宽审美情趣,达到“设境悟情”之目的。
2 、让学生在想象中阅读
文章不是无情物。作者在创作时,都着力抒发着内心的情感,表达着内心的体验。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造因素,抓住有利时机引导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等。通过想象去感受作者这种对社会、对人生的“心理体验”,与课文的情感相碰撞产生火花,从而感悟到文章语言中的内涵。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当学生读到“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树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就是林中那只可爱的小鸟,你能告诉大家你在唱些什么吗?”学生想象的翅膀展开了,有赞美家园环境舒适的;有歌唱自己生活幸
福的;还有向人类发出呼吁的。学生思维被激活,想象丰富,真正理解了课文的内涵。
四、引入个性化的阅读评价
有什么样的评价观念和评价行为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语文教育要想实现阅读个性化,就必须要引入个性化的评价手段。因此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总是尽量给学生一种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综合性动态评价。这种评价是标准多元而不唯一、要求中肯而不过高、方法多样而不单一、处置灵活而不呆板、注重阅读过程而不仅仅重视阅读效果。既为学生准确理解文本内容提供了情感上的支持,也为那些异彩纷呈的答案的存在预留了广阔的空间。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指导学生参与到阅读评价中来,我鼓励学生去认同、去补充、去反思、甚至去质疑。还记得读完《普罗米修斯盗火》这篇课文后,我让同学们自己评价一下故事中的宙斯。有学生说:“宙斯是个残忍而没有同情心的暴君。是非不分,外加心狠手辣。”可也有学生的回答出人意料:“我觉得这样评价宙斯不公平。虽然普罗米修斯盗火是为了人类,但他毕竟触犯了天规,既然是触犯了天规,那宙斯惩罚他也没什么不对”很显然,对于这个人物,学生有不同的看法,教师不需要作简单的肯定和否定,而应该跳出定向思维的藩篱,引导学生在与文本的再次对话中、在生生互动的评价平台上丰富文本和自我,逐渐接近、认识事物的实质。因此,我再次引导学生用心地读读课文,勇敢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于是,学生争相发表自己的意见:“我不认为宙斯惩罚普罗米修斯是出于无奈,因为课文第四自然段说“宙斯觉得还不解恨”,由“解恨”二字可以看出,他这么做完全是为了解自己的心头之恨。所以,我赞同宙斯是凶残冷酷的这一看法。”“宙斯明知道盗火是为了造福人类,并不是有意要违犯天规,不应惩罚普罗米修斯。??由此可见,把评价的权力交还给学生,创设一个生生互动的评价平台。只有激发学生的个性,才能焕发课堂的个性;只有优化了教学评价,才能使阅读个性化蓬勃成长。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总之,阅读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行为,只有尊重学生的体验,创设良好的氛围,采取积极有效的途径与方法,并辅以恰当的评价手段,个性化阅读才能得以实现,课堂教学也才能更富有生命与活力。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让个性化阅读充满活力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