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工程地质学基础练习题考试资料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8-12-01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一填空题 1、毛细压强:凹形弯液面产生的附加

1.埋藏在地表以下岩土空隙中的水。主压强。 要是由渗透作用和凝结作用形成的,此2、毛细饱和带:在潜水面之上有一个外还有极少量的原生水。 含水量饱和的带。

2.岩土中的空隙是地下水的储存空间,3、水文地质条件:矿床水文地质条件岩土空隙按其成因可分为孔隙、裂隙和是指影响矿床正常生产和建设的水文溶隙(岩溶溶洞) 地质因素,包括地下水或地表水的分布3.岩土根据透水性好坏可分为:透水岩及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此外,还可土 半透水岩土 不透水岩土。 包括水的化学成分等。 4.地下水的分类: 4、工程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是与(1)按岩石空隙性质分类的地下水: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因素之综合,包括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 地形地貌条件、岩土类型及其工程地质(2)按埋藏条件分类的地下水:上层性质、地质构造与地应力、水文地质条滞水、潜水、承压水(自流水) 件、物理(自然)地质现象、以及天然(3)我国地下水分类:孔隙(裂隙、建筑材料等六个因素。

岩溶)—上层滞水,孔隙(裂隙、岩溶)5、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建筑与工程地—潜水,孔隙(裂隙、岩溶)—承压水 质条件(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制4.存在于包气带中的水叫做包气带水,约引起的,对建筑本身的顺利施工和正以气态水、吸着水、薄膜水和毛细管水常运行或对周围环境可能产生影响的的形式存在,农业上称为土壤水。其中地质问题称之为工程地质问题。 局部隔水层上的重力水称为上层滞水。 6 、 岩土的水理性质:与水分的贮存运5.有关潜水埋藏的术语:(1)潜水面:移有关的岩石性质称为岩石的水理性潜水的自由表面 (2)潜水埋藏深度:质。包括容水性、持水性、给水性和透潜水至地表的距离。 (3)潜水位:潜水性。

水面上任一点的标高。 (4)潜水含水7、孔隙:指松散岩土颗粒与颗粒集合层厚度:潜水面至隔水层顶面的距离。 体之间小孔状或细管状的空隙。(孔隙6.地下水的补给来源: 体积多少用孔隙度(n)来量度。)

(1) 大气降水的补给 8、溶隙:可溶性岩体中的裂隙再经过

2) 地表水的补给 3) 凝结水的地下水流的长期溶蚀、冲刷而形成的空补给 4) 含水层之间的补隙或空洞称为溶隙或溶洞。(用溶洞(岩给 (5) 人工补给。 溶)率(Kk)来衡量。) 7.地下水的排泄方式: 9、裂隙:指固结的坚硬岩石在构造运(1)泉水排泄 (2)向地表水动以及其他各种内、外地质营力作用排泄(泄流) 下,产生于岩体中的各种扁平状空隙。(3)蒸发排泄(土面蒸发和叶面蒸发) (用裂隙度(Kt)来衡量。) 4)不同含水层之间的排泄 10、潜水: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个稳8. 地下水径流概念:地下水在岩石空隙定的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中的流动过程. 水。 9. 地下水在曲折的通道中缓慢地流动11、承压水:充满两个隔水层间的重力称为渗透,或称渗透水流 水,又称自流水。 10..结构面可分为两大类:物质分异面12、渗透系数:表示岩土透水性能大小(如,层面、片理面、软弱夹层、岩浆的指标,用符号K 表示。 侵入面等)和岩体中的不连续面(如断13、含水层:指能够透过并给出相当数层、节理、风化与卸荷裂隙等)。 量水的岩层。 11.“醉汉树(林)”“马刀树”是用于判14、隔水层:不能透过并给出水,或透断滑坡地质现象的。 过和给出水的数量微不足道的岩层(渗12.斜坡按组成物质分为:土质,岩质和透系数<0.001m/d) 混合类。 15、承压水位:在承压层打钻孔,水位13.斜坡从形成开始,坡体便不断发展变稳定后的水位标高。 化,首先变形,逐渐发展为破坏。 16、水头高度:水头高度=承压水为-初14:按滑动面与土体层面关系,滑坡可见水位 分为,顺向,逆向,斜向。 17、水力坡度:是一向量,方向与流向15.滑坡变形的主要方式有:拉裂,蠕滑,一致,大小等于单位长度上水位下降弯曲倾倒。斜坡破坏的主要方式有:崩值。I=(HA-HB)/L 塌,滑坡。 18、包气带:在重力水面以上,岩土空16.边坡要素:坡角和坡高 隙未被水饱和,通常包气带 17.边坡开挖后,坡体表部会出现一系列19、饱水带:重力水面以下属于饱水与坡向近于平行的陡倾斜张性裂隙,被带。 这种裂隙切割的岩体向临空面方向松20、降落漏斗:是指在井、孔抽水时形开、移动。这一过程和现象称为松驰张成的漏斗状水位下降区。 裂. 21、岩体:岩体是在地质历史时期形成18.影响斜坡松动带的深度因素: 坡体的具有一定组分和结构的地质体。 的岩体结构、原始应力状态、坡高、坡22、岩体结构:是岩体结构单元在岩体角等。 内的排列、组合形式 19.尾矿坝由两部分组成:初期坝和尾矿23、结构面:所谓结构面,系指岩体中堆坝. 具有一定方位和厚度,两向延伸的地质20.按坝顶轴线和初期母坝的相对位置,界面 尾矿坝的堆积方法有上游法、中心线24、结构体:被结构面切割所形成的岩法、下游法、高浓度尾矿堆积法和水库块。 式尾矿堆积法(尾矿库拦水坝)5种主要25、边坡是指一面临空的岩、土体斜形式。 坡。

二、名词解释 26、滑坡是指在重力作用下边坡岩土体沿某一剪切面发生剪切滑动破坏的

27、原岩应力即地应力,一般是指地壳岩体处在未经人为扰动的天然状态下所具有的内应力,或称为初始应力。 28、地应力是重力和地壳运动等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应力,主要包括自重应力和构造应力、变异及其他应力等几种形式。

29、构造应力。由于地壳运动等作用在地壳内造成的应力称为

30、尾矿是矿山选矿生产中通过对矿石的破碎、磨细、分选,使有用矿物提取之后剩余的排弃物,其成分为岩石的细小颗粒;

31、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 的科学。它研究 岩石圈 、 水圈 、大气圈、生物圈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

32、地下水的功能主要包括:资源、生态环境因子、灾害因子、地质营力、或 信息载体。

33、包气带:地下水面以上称为包气带。

34、饱水带:地下水面以下为饱水带。 35、含水层:能够透过并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层。

36、隔水层:不能透过与给出水,或者透过与给出的水量微不足道的岩层。 37、弱透水层:指那些渗透性相当差的岩层。

38、潜水:饱水带中第一个具有自由表面的含水层中的水。

39、潜水面:潜水的表面。 40、潜水含水层厚度:从潜水面到隔水底板的距离。

41、潜水埋藏深度:潜水面到地面的距离。

42、潜水位:潜水面上任一点的高程。 43、潜水等水位线图:潜水位相等的各点的连线构成的图件。 44、承压水:充满于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水。 45、承压高度:揭穿隔水顶板的钻孔中静止水位到含水层顶面之间的距离。 46、测压水位:揭穿隔水顶板的井中静止水位的高程。 47、等水压线图:某一承压含水层测压水位相等的各点的连线构成的图件。 48、贮水系数:测压水位下降(或上升)一个单位深度,单位水平面积含水层释出(或储存)的水体积。 49、上层滞水:当包气带存在局部隔水层时,局部隔水层上积聚的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

50、渗流:地下水在岩石空隙中的运动。

2.渗流场:发生渗流的区域。

3.层流运动:在岩层空隙中流动时,水的质点作有秩序的、互不混杂的流动。

4.紊流运动:在岩层空隙中流动时,水的质点作无秩序地、互相混杂的流动。

5.稳定流:水在渗流场内运动,各个运动要素(水位、流速、流向)不随时间改变。

6.非稳定流:水在渗流场中运动,各个运动要素随时间变化的水流运动。 7.渗透流速:地下水通过某一过水断面的平均流速。

8.有效空隙度:重力水流动的孔隙体积与岩石体积之比。

9.水力梯度:沿渗透途径水头损失与相应渗透途径之比。

10.渗透系数:水力坡度等于1时的渗透流速。

12.溶滤水:富含CO2与O2的渗入成因的地下水,溶滤它所流经的岩土而获得其主要化学成分,这种水称之为溶滤水。

13.沉积水:指与沉积物大体同时生成的古地下水。

14.内生水:来自地球深部层圈物质分异和岩石变质作用过程中化学反应生成的水。

15.总硬度:水中所含钙离子和镁离子的总量。

2.入渗系数:每年总降水量补给地下水的份额。

3.凝结作用:温度下降,超过饱和湿度的那一部分水汽,便凝结成水,这种由气态水转化为液态水的过程。

1.孔隙水:赋存于松散沉积物颗粒构成的孔隙之中的地下水。

1.裂隙水:赋存并运移于裂隙基岩中的地下水。

2.成岩裂隙水:赋存并运移于成岩裂隙中的地下水。

3.风化裂隙水:赋存并运移于风化裂隙中的地下水。

4.构造裂隙水:赋存并运移于构造裂隙中的地下水。

5.等效多孔介质方法:用连续的多孔介质的理论来研究非连续介质中的问题。

1.岩溶:水对可溶岩进行化学溶解,并伴随以冲蚀作用及重力崩塌,在地下形成大小不等的空洞,在地表形成各种独特的地貌以及特殊的水文现象称为岩溶。

2.岩溶水:赋存并运移于岩溶化岩层中的水。

3.混合溶蚀效应:两种不同含量二氧化碳的饱和碳酸钙溶液混合后会变为不饱和而重新具有侵蚀性,这种现象称为混合溶蚀作用。

4.地面沉降:松散沉积物区,由于大量开采地下水,使其水头降低,致使松散沉积物受压而产生的一种损失高程的地面变形现象。

5.地面塌陷:由于采矿或区域地下水位大幅下降,造成缓慢和连续的地面下沉现象。

三简答

1.采矿工程专业人员为何要学《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

工程地质学在矿山工程建设方面的作用是确保矿山安全、持续生产,实现合理利用地下矿产资源、提高矿山企业经济效益(理由),其基本任务是: (1)详细查明矿山工程地质条件,为矿山基建、生产设计和施工提供详细的资料。

(2)紧密结合矿山生产,解决与矿床开采有关的工程地质问题。

2、简答按埋藏条件的地下水分类及各自的特点? a.上层滞水:

(1)一般分布不广;

(2)季节性存在,存在时间的长短受其下部隔水层分布范围及包气带厚度控制,其动态变化与气候及水文因素的变化关系密切; (3)补给区和分布区一致;

(4)一般只能作小型或暂时性供水水源,对采矿几乎没有影响。 b.潜水

①潜水具有自由水面,为无压水; ②潜水的分布区和补给区基本上是一致的;

③在重力作用下,潜水可以由水位高处向水位低处运动,形成潜水径流。 ④平原区主要以蒸发形式排泄,易形成盐碱地;高山丘陵区则以泉、地下渗流形式排泄于地表沟谷或地表水体。 ⑤潜水的动态如水位、水温、水质、水量等要素随季节不同有明显变化。 c.承压水(1)承压性,为有压水,其顶面为非自由水面;(2)承压水的分布区与补给区不一致;(3)承压水在静水压力作用下,可以由高水位向低水位运动,形成承压水的径流;4) 承压水的水位、温度和矿化度等受气候、水文因素等的影响较小;(5)承压水的水质变化大,从淡水直到矿化度很高的卤水都有。

3、等水位线图和等水压线图各有何作用?

等水位线图应用

① 确定潜水的流向及水力坡度 ② 确定潜水的埋藏深度、泉水出露点和沼泽化范围

③ 提供合理的取水位置

④ 确定潜水与地表水的相互补给关系

⑤ 确定含水层厚度 等水压线图应用

(1)确定水流方向及水力坡度 (2)确定承压含水层的埋藏深度

(3)确定承压水位的埋藏深度 4)确定水头高度

4、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是有哪些? ①岩石的可溶性

可溶岩的岩性愈纯,含易溶组分就愈多,岩溶也愈发育。 ②岩石的透水性

岩石的透水性愈好,水就愈容易进入岩石内部进行溶蚀。 ③水的流动条件

地下水径流愈强烈,侵蚀性CO2含量愈多,岩溶也愈发育。 5、地下水运动有何特点?

①水流通道曲折复杂; ②流速迟缓;

③一般呈层流运动,个别条件下呈紊流运动;

④绝大多数情况下为非稳定流运动。

6、地下水补、径、排条件的转化: a自然条件改变引起的转化

(1) 河流水位变化 (2) 地下分水岭的改变

b人类活动引起的变化

(1)修建水库 (2)人工开采和矿区排水 (3)农田灌溉和人工回灌

7.矿坑充水因素的分析的内容和矿坑水灾害防治的措施。 内容: (1)、矿坑充水水源分析 2)、矿坑充水通道的分析 (3)、影响矿坑充水量大小的其他因素 坑水灾害防治的措施: (1)、矿坑突水的预计 (2)、矿山一般防治水措施

a、正确选择采矿方法和合理布置坑道系统

b、矿区地面防水措施

①截水沟(防洪沟、排水沟);②河流改道;③整铺河床;④水库拦洪;⑤修防洪堤。

c、露天矿坑防治水

①分段拦截、分段排出;②超前疏干地下水。

d、矿井防治水措施

矿井防治水可归纳为“查、探、放、排、堵、截”六字诀 (3)矿区地下水疏干

8.矿区综合水文地质图是一张全面反映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的综合性图纸,是分析矿区充水因素,研究矿区防治水工作的主要依据。它反映下列主要内容: (1)地层(突出矿层、顶底板隔水层和主要含水层)的埋藏及其水文地质特征、含蓄水构造;地下水类型及其补给、径流和排泄情况。 (2)控制矿区地下水形成和运动的各种断裂构造形迹及其透水与富水特征;有关的自然地理(地形地貌及地表水体)和构造地质现象,岩溶发育规律及其含水情况。

9.岩体结构的基本类型有哪些?

整体状结构, 块状结构, 层状结构类 碎裂结构类 散体状结构

10.结构面调查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①规模;②几何形态;③光滑度;④张开度及充填物;⑤连通性;⑥密集程度 11.简述环境因素和岩体结构力学效应?

岩体赋存于一定的地质环境之中,环境因素的力学效应表现在两个方面:1、对岩体力学性质的影响;2、对岩体变形破坏机制的影响。

岩体环境因素力学效应主要是指岩体中应力和地下水对岩体力学性质的影响。①随着地应力的增高,其破坏机理由脆性向塑性转化,破坏强度由低逐渐增高,岩体结构面的力学效应由显著逐渐向消失转化。②地下水的力学效应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孔隙-裂隙水的压力作用和软化作用。

岩体结构的力学效应 是指岩体结构对岩体力学性能的影响。 13.结构面成因类型:

①沉积结构面②火成结构面;③变质结构面;④ Ⅵ构造结构面;⑤表生结构面

14.简要回答影响影响斜坡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条件决定了边坡形态(坡角、坡高及坡面形态),大气降水的汇集和地下水的运动,从而影响边坡的稳定性。

(2)、岩土类型和性质

由于各类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不同,所以影响边坡岩体的稳定性及所能维持岩体稳定最大坡角的程度也不同。 (3)、岩体结构

岩体结构是控制边坡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岩体中各种成因的结构面类型、产状、性质、规模及其组合关系与斜坡稳定关系十分密切(图)。 (4)、 地下水作用

地下水对斜坡稳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静水压力和浮托力 ,动水压力 ,以及水的软化与泥化作用 。 ( 5)、其他因素

地应力、地震、爆破震动、气候条件、岩石的风化程度、人类活动等。 15.不稳定边坡的防治措施 (1)、防治原则

对不稳定边坡的防治以防为主、综合治理、及时处理的原则 (2)、边坡变形位移观测 (3)、防治措施

①坡面防护及地表排水 ②阻排地下水 ③削坡减荷 ④支挡及加固措施 16滑坡要素:

滑坡壁、滑坡体、滑坡床、滑动面、滑坡周界、封闭洼地、滑坡台阶、滑坡舌等。

17简要回答围岩的变形破坏方式与岩体结构的关系。

a.完整结构岩体的变形破坏特征:洞室开挖后可能产生岩爆现象。

b.层状结构岩体的变形破坏特征:这类岩体破坏形式主要有:沿层面张裂、弯曲内鼓、折断塌落等

c.块断结构岩体的变形破坏特征:这类结构围岩的变形破坏,主要表现为沿结构面的滑移掉块。

d. 碎裂结构岩体的变形破坏特征:这类围岩的变形破坏形式常表现为塌方和滑动

e.散体结构岩体的变形破坏特征:①松散状岩体:其变形破坏形式以拱形冒落为主②但当围岩结构不均匀或松软岩体仅构成局部围岩时,则常表现为局部塌方、塑性挤入及滑动等形式.

17.什么是岩爆?岩爆的产生条件有哪些?

岩爆系指在地下开挖过程中,围岩突然以爆炸形式表现出来的破坏现象。 岩爆的产生需要具备两方面的条件:高储能体(高强度、结构完整的脆性岩体)的存在,且其应力接近于岩体强度是岩爆产生的内因;某附加荷载的触发则是其产生的外因。

18.简述地下建筑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必考之一题目) (1)地质构造:地质构造使岩石破碎,降低岩体强度。

(2)岩体特性及结构:岩性不同,岩石强度和抗风化能力不同;岩体结构不同,岩体的完整性不同。 (3)地下水:地下水对岩石的软化,膨胀,浊蚀等作用,可加速风化,减少摩阻力。 (4)原岩应力:特别是构造应力的大小和方向是控制地下工程围岩破坏的重要因素。

19.简要回答保障洞室围岩稳定的措施. 保障围岩稳定性的途径有两个:一是保护围岩原有的稳定性,使之不降低;二是赋予岩体一定的强度,使其稳定性有所增高。前者主要是采用合理的施工和支护衬砌方案,后者主要是加固围岩. a.合理施工 b.施工监控、信息反馈和超前预报 c.支撑、衬砌与支护 d.固结灌浆 四、简答题

水文循环的驱动力是太阳辐射和重力。

地表水、包气带水及饱水带中浅层水通过蒸发和植物蒸腾而变为水蒸气进入大气圈。水汽随风飘移,在适宜条件下形成降水。落到陆地的降水,部分汇聚于江河湖沼形成地表水,部分渗入

地下,部分滞留于包气带中,其余部分渗入饱水带岩石空隙之中,成为地下水。地表水与地下水有的重新蒸发返回大气圈,有的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返回海洋。

1.简述影响孔隙大小的因素,并说明如何影响?

影响孔隙大小的因素有:颗粒大小、分选程度、和颗粒排列方式。当分选性较好时,颗粒愈大、孔隙也愈大。当分选性较差时,由于粗大颗粒形成的孔隙被小颗粒所充填,孔隙大小取决于实际构成孔隙的细小颗粒的直经。排列方式的影响:立方体排列比四面体排列孔隙大。 2.简述影响孔隙度大小的主要因素,并说明如何影响?

影响孔隙度大小的因素有:颗粒排列情况、分选程度、颗粒形状及胶结程度。排列方式愈规则、分选性愈好、颗粒形状愈不规则、胶结充填愈差时,孔隙度愈大;反之,排列方式愈不规则、分选性愈差、颗粒形状愈规则、胶结充填愈好时,孔隙度愈小。 3.裂隙率一般分为哪几种? 各自的定义?

裂隙率分为面裂隙率、线裂隙和体积裂隙率。

面裂隙率:单位面积岩石上裂隙所占比例。

线裂隙率:与裂隙走向垂直方向上单位长度内裂隙所占的比例。 体积裂隙率:单位体积岩石裂隙所占体积。 5.结合水、重力水和毛细水有何特点? 结合水束缚于固体表面,不能在自身重力影响下运动,水分子排列精密、密度大,具抗剪强度;重力水在自身重力下运动,不具抗剪强度;毛细水受毛细力作用存在于固、液、气三相界上。 7.影响岩石透水性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影响?

影响因素有:岩性、颗粒的分选性、孔隙度。

岩性越粗、分选性越好、孔隙度越大、透水能力越强;反之,岩性越细、分选性越差、孔隙度越小,透水能力越弱。

3.有效孔隙度与孔隙度、给水度有何关系?

(1) 有效孔隙度小于孔隙度。 (2) 由于重力释水时孔隙中还保持结合水和孔角毛细水乃至悬挂毛细水,所以有效孔隙度大于给水度。

(3) 对于孔隙大的岩石三者近似相等。

4.影响渗透系数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如何影响?

影响渗透系数的因素:岩石的孔隙性和水的物理性质。

岩石孔隙越大、连通性越好、孔隙度越高渗透系数越大;水的粘滞性越小、渗透系数越大。

5.简述汇制流网图的一般步骤? (1) 根据边界条件绘制容易确定的等水头线和流线。

(2) 流线总是由源指向汇。

(3) 根据流线和等水头线正交在已知流线和等水头线间插入其它部分。 3.为什么包气带中毛细负压随着含水量的变小而负值迅速变小? 随着含水量的降低,毛细水退缩到孔隙更加细小处,弯液面的曲率增大,造成毛细负压的负值更大。

4.为什么包气带中渗透系数随着含水量的降低而迅速变小?

(1) 含水量降低,实际过水断面随之减小

(2) 含水量降低,水流实际流动途径的弯曲程度增加;

(3) 含水量降低,水流在更窄小的孔角通道及孔隙中流动,阻力增加。 5.毛细饱水带与饱水带有哪些区别? 毛细饱水带是在表面张力的支持下饱水的,不存在重力水,打井时打到毛细饱水带时,没有水流入井内;饱水带的水主要是重力水,井打到饱水带时,在重力作用下,水能流入井内。 6.包气带水与饱水带水运动的区别是什么?

(1) 饱水带只存在重力势,包气带同时存在重力势与毛细势

(2) 饱水带任一点的压力水头是个定值,包气带的压力水头则是含水量的函数;

(3) 饱水带的渗透系数是个定值,包气带的渗透系数随着含水量的降低而变小

6.地下水中氯离子的特点有哪些? 氯离子不为植物及细菌所摄取,不被土粒表面吸附,氯盐溶解度大,不易沉淀吸出,是地下水中最稳定的离子。它的含量随矿化度的增大而不断增加,氯离子含量常可以用来说明地下水的矿化程度。

7.地下水中硫酸根离子和重碳酸根离子的来源有哪些?

地下水中硫酸根离子来自:(1) 含石膏或其它硫酸盐的沉积岩的溶解 (2) 硫化物的氧化;

(3) 人为污染。

重碳酸根离子来自:(1) 含碳酸盐的沉积岩的溶解;

(2) 岩浆岩与变质岩的风化溶解。

8.地下水中钠离子和钾离子的来源有哪些?

(1) 沉积岩中岩盐及其它钠钾盐的溶解;

(2) 海水;

(3) 岩浆岩和变质岩含钠钾矿物的风化溶解。

9.地下水中钙离子和镁离子的来源有哪些?

(1) 含钙镁的碳酸盐类沉积物的溶解;

(2) 岩浆岩和变质岩中含钙镁矿物的风化溶解。 10.地下水中的总溶解固体与各离子含量有什么关系?

低矿化水中常以重碳酸根离子及钙离子、镁离子为主;高矿化水中则以氯离子及钠离子为主;中等矿化的地下水中,阴离子常以硫酸根离子为主,主要阳离子则可以是钠离子,也可以是钙离子。

11.简述利用库尔洛夫式反映水的化学特点的方法?

将阴阳离子分别标示在横线上下,按毫克当量百分数自大而小顺序排列,小于百分之十不予表示。横线前依次表示气体成分、特殊成分和矿化度,三者单位均为g/L,横线以后字母t为代号表示以摄氏度的水温。 12.影响溶滤作用强度的因素有哪些? (1) 组成岩土的矿物盐类的溶解度 (2) 岩土的空隙特征; (3) 水的溶解能力; (4) 水的流动状况。 13.为什么高矿化水中以易溶的氯离子和钠离子占优势?

随着地下水矿化度上升,溶解度较小的盐类在水中相继达到饱和而沉淀吸出,易溶盐类的离子(如氯化钠)逐渐成为水中主要成分。

1.地下水含水系统与地下水流动系统有哪些共同点?

(1) 两者都摆脱了长期统治水文地质界的含水层思维,不再以含水层作为基本的功能单元;

(2) 力求用系统的观点去考查、分析与处理地下水问题。

2.地下水含水系统与地下水流动系统有哪些不同点?

(1) 地下水含水系统的圈定,通常以隔水或相对隔水的岩层作为系统边界流动系统以流面为边界。

(2) 流动系统受人为因素影响比较大;含水系统受人为影响小。

(3) 控制含水系统发育的,主要是地质结构;控制地下水流动系统发育的,是自然地理因素。

1.影响地下水动态的因素主要有哪几类?

影响地下水动态的因素分为两类:一类是环境对含水层(含水系统)的信息输入,如降水、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人工开采或补给地下水,地应力对地下水的影响等;另一类则是变换输入信息的因素,主要涉及赋存地下水的地质地形条件。

2.影响地下水动态的气象因素主要有哪些?如何影响?

降水的数量及其时间分布,影响潜水的补给,从而使潜水含水层水量增加,水位抬升,水质变淡。气温、湿度、风速等与其它条件结合,影响着潜水的蒸发排泄,使潜水水量变少,水位降低,水质变咸。

3.影响潜水动态的地质因素有哪些? 如何影响?

影响因素有:包气带厚度与岩性、给水度。

包气带岩性细,厚度大时,相对于降水,地下水位抬升的时间滞后与延迟愈长;反之,地下水位抬升的时间滞后与延迟小。给水度愈小,水位变幅愈大,反之,给水度愈大,水位变幅愈小。 4.影响承压水动态的地质因素有哪些? 如何影响?

影响因素有:含水层的渗透性和厚度、给水度、补给区范围、隔水顶底板的垂向渗透性。

离补给区近时,水位变化明显;远离补给区,水位变化微弱,以至于消失。补给范围越大,含水层的渗透性越好,厚度越大,给水度越大,则波及的范围愈大;反之,波及范围小。隔水顶底板的垂向渗透性越好,地下水位变幅越大;反之,越小。 1.孔隙水的特点?

(1) 水量在空间分布相对均匀,连续性好

(2) 孔隙水一般呈层状分布;

(3) 同一含水层中的孔隙水具有密切的水力联系和统一的地下水面;

(4) 孔隙水的流动大多数呈层流,符合达西定律。

1.裂隙水有哪些特点?

(1) 水量在空间分布不均匀,连续性差

(2) 裂隙水的分布形式可呈层状,也有的呈脉状;

(3) 裂隙水的水力联系差,往往无统一的地下水面;

(4) 裂隙流动具明显的各向异性。 2.风化裂隙水有哪些特点?

(1) 风化裂隙水一般为潜水; (2) 风化裂隙含水层水量不大; (3) 就地补给就地排泄; (4) 风化裂隙水水质好。 3.构造裂隙水有哪些特点?

(1) 构造裂隙水往往分布不均匀,具各向异性

(2) 构造裂隙水可层状也可脉状; (3) 构造裂隙水可以是潜水,也可以是承压水;

(4) 局部流向与整体流向不一致。 4.为什么说风化裂隙水一般为潜水? 在什么条件下可形成承压水?

风化营力决定着风化裂隙层呈壳状包裹于地面,一般厚度数米到数十米,未风化的母岩往往构成相对隔水底板,故风化裂隙水一般为潜水,被后期沉积物覆盖的古风化壳可赋存承压水。 5.等效多孔介质方法研究裂隙水应具有的应用条件是什么?

(1) 等效时含水系统的补、径、排条件不能改变

(2) 等效是两种介质在特定功能上的等效。

3.为什么两种不同含量二氧化碳的饱和碳酸钙溶液混合后或其它离子加入可增加水的侵蚀性?

两种不同含量二氧化碳的饱和碳酸钙溶液混合或易溶盐离子的介入可以降低钙离子、碳酸根离子的活度,从而使本来饱和的碳酸钙水溶液重新具有侵蚀性。

4.地下水获得二氧化碳有哪几种形式?

(1)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以分子扩散的形式通过潜水面进入地下水中; (2) 土壤中微生物分解有机质使之氧化以及植物根系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

5.为什么说地下水径流条件是控制岩溶发育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

可溶岩、水、二氧化碳体系的能量输入通过地下水不断的入渗补给来实现。这一体系的物质输出即溶解碳酸钙的排出也必须依靠水的径流和排泄来完成。因此地下水的循环交替是保证岩溶发育的充要条件。

7.裸露区碳酸盐岩层中,地下水的流动系统可以划分为几个系统? 各个系统的岩溶发育状况如何?

分为:非饱和流动系统、局部流动系统和区域流动系统。 非饱和流动系统,以垂直岩溶发育为主;

局部流动系统,以水平岩溶发育为主,水交替强烈,岩溶最发育;

区域流动系统,径流弱,岩溶发育弱。

1.与地表水污染相比,地下水污染有哪些特点? (1) 污染物质进入地下含水层及在其中运移的速度都很缓慢;

(2) 已经进入地下水的污染物质,将在含水层中长期滞留;

(3) 随着地下水流动,污染范围还将不断扩展;

(4) 已经污染的含水层自然净化,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

2.地下水污染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1) 雨水淋滤堆放在地面的垃圾与废渣中的有毒物质进入含水层;

(2) 污水排入河湖坑塘,再渗入补给含水层;

(3) 利用污水灌溉浓田; (4) 止水不良的井孔;

(5) 废气溶解于大气降水,形成酸雨,也可补给污染地下水。

五、论述题

2. 自然界水循环的意义?

水通过不断循环转化使水质得以净化;水通过不断循环水量得以更新再生;维持生命繁衍与人类社会发展;维持生态平衡。

1.岩石空隙是地下水储存场所和运动通道。空隙的 多少、大小、形状 、连通情况和分布规律,对地下水的分步和运动具有重要影响。

2.岩石空隙可分为松散岩石中的 孔隙 、坚硬岩石中的裂隙 、和可溶岩石中的 溶穴 。 3.孔隙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 分选程度 及 颗粒排列 情况,另外颗粒形状及胶结充填情况也影响孔隙度。

4.岩石裂隙按成因分为:成岩裂隙、构造裂隙、风化裂隙。

5.地下水按岩层的空隙类型可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

6.毛细现象是发生在 固、液、气 三相界面上的。

7.通常以 容水度、含水量、给水度 、持水度和透水性来表征与水分的储容和运移有关的岩石性质。

8.岩性对给水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空隙的 大小 与 多少 。

9.松散岩层中,决定透水性好坏的主要因素是 孔隙 大小;只有在孔隙大小达到一定程度,孔隙度 才对岩石的透水性起作用。

1.岩石空隙分为哪几类,各有什么特点?

岩石空隙分为:孔隙、裂隙和溶穴。 孔隙分布于颗粒之间,连通好,分布均匀,在不同方向上孔隙通道的大小和多少都很接近;裂隙具有一定的方向性,连通性较孔隙为差,分布不均匀;溶穴孔隙大小悬殊而且分布极不均匀。 2.为什么说空隙大小和数量不同的岩石,其容纳、保持、释出及透水的能力不同?

岩石容纳、保持、释出及透水的能力与空隙的大小和多少有关。而空隙的大小和多少决定着地壳岩石中各种形式水所占的比例。空隙越大,结合水所占的比例越小,则容纳、释出及透水能力越强,持水能力越弱;反之,空隙度越小,结合水所占的比例越大,则容纳、释出及透水能力越弱,持水能力越强。所以说空隙大小和数量不同的岩石其容纳、保持、释出及透水的能力不同。

3.地下水位的埋藏深度和下降速率,对松散岩石的给水度产生什么影响? 初始地下水位埋藏深度小于最大毛细上升高度时,地下水位下降,重力水的一部分将转化为支持毛细水而保持于地下水面以上,给水度偏小;在细小颗粒层状相间分布的松散岩石,地下水位下降时,易形成悬挂毛细水不能释放出来,另外,重力释水并非瞬时完成,而往往迟后于水位下降,给水度一般偏小。

2.氯化物最易溶解于水中,而为什么多数地下水中检出的是难溶的碳酸盐和硅酸盐成分? 开始阶段,氯化物最易于由岩层转入水中,而成为地下水中主要化学组分。随着溶滤作用延续,岩层含有的氯化物由于不断转入水中并被水流带走而贫化,相对易溶的硫酸盐成为迁入水中的主要组分。溶滤作用长期持续,岩层中保留下来的几乎只是难溶的碳酸盐及硅酸盐,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当然也就以碳酸盐及硅酸盐为主了。

3.溶滤水的化学成分受哪些因素影响?如何影响?

溶滤水的化学成分受岩性、气候、地貌等因素的影响。 (见书)

4.海相淤泥沉积与海水有什么不同? (1) 矿化度高;

(2) 硫酸根离子减少乃至消失; (3) 钙的相对含量增大,钠相对含量减少;

(4) 富集溴、碘;

(5) 出现硫化氢、钾烷、铵、氨; (6) pH值增高。

1.影响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如何影响 ?

影响因素有:年降水总量、降水特征、包气带的岩性和厚度、地形、植被等。

降水总量大,降水强度适中,包气带岩性粗和厚度小,地形平缓,植被较茂盛时,降水补给地下水的量大;反之,降水总量小,降水强度太小或太大,包气带岩性细或厚度大,地形较陡,植被较稀疏时,降水补给地下水的量少。 2.影响河水补给地下水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如何影响 ? 影响因素有:透水河床的长度与浸水周界的乘积、河床透水性、河水位与地下水位的高差、河床过水时间。 透水河床的长度与浸水周界的乘积越大,河床透水性愈强,河水位与地下水位的高差愈大,河床过水时间愈长,补给量愈大;反之,愈小。

3.平原区确定入渗系数的常用方法有哪几种? 各方法的使用条件是什么 ? 地中渗透仪法,适用范围较广; 天然潜水位变幅法,适用于研究区地下水水平径流及垂向越流与蒸发都很微弱,不受开采影响的地段里。 4.画图说明泉的分类?

1-透水层;2-隔水层;3-坚硬基岩;4-岩脉;5-风化裂隙;6-断层;

7-潜水位;8-测压水位;9-地下水流向;10-下降泉;11-上升泉

5.影响地下水蒸发的因素有哪些? 如何影响 ?

影响因素有:气候、潜水埋深、包气带岩性、地下水流动系统的规模。 气候愈干燥,潜水埋深愈浅,粉质亚砂土、粉砂等组成的包气带,地下水流动系统的排泄区,蒸发作用强烈;反之,蒸发作用弱。

6.有一潜水含水层,潜水位为100m,其下部有一承压含水层,测压水头为80m,二含水层之间有一层10m厚的弱透水层,其垂向渗透系数为0.001m/d,试计算单位时间水平面积上的越流量。 7.一潜水含水层,潜水位为80m,其下部有一承压含水层,测压水头为70m,二含水层之间有一层5m厚的弱透水层,测得单位水平面积上的越流量为0.01 m3/d,试计算弱透水层的垂向渗透系数。

2.潜水动态分几种类型? 各类型有何特征 ?

潜水动态分:蒸发型、径流型、弱径流型。特点如下:

蒸发型:年水位变幅小,各处变幅接近,水质季节变化明显,长期中地下水向盐化方向发展,并使土壤盐渍化。 径流型:年水位变幅大而不均,水质季节变化不明显,长期中则不断趋于淡化。

弱径流型:年水位变幅小,各处变幅接近,水质季节变化不明显,长期中向淡化方向发展。

1.岩溶发育的快速演化阶段,介质场与流速场发生哪些变化?

(1) 地下水流对介质的改造由化学溶蚀变为机械侵蚀与化学溶蚀共存机械侵蚀变得愈益重要。

(2) 地下出现各种规模的洞穴。 (3) 地表形成溶斗及落水洞,并以它们为中心形成各种规模的洼地,汇集降水。

(4) 随着介质导水能力迅速提高,地下水位总体下降,新的地下水面以上洞穴干枯。

(5) 通道争夺水流的竟争变得更加剧烈。

(6) 不同地下河系发出袭夺,地下河系不断归并,流域不断扩大。 2.岩溶水的特征?

(1) 空间分布极不均匀 (2) 岩溶水具各向异性;

(3) 岩溶水的运动,通常是层流和紊流共存;

(4) 局部流向和整体流向常常不一致;

(5) 岩溶水的补给,通常以垂直岩溶通道为主,排泄常以泉的形式排泄; (6) 岩溶水水位随季节变化大。 1.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的环境问题? (1) 开采条件恶化,资源枯竭 (2) 破坏了原有的水文循环,如泉水干枯等;

(3) 沼泽、湿地被疏干;

(4) 造成土地砂化、植被衰退; (5) 地面沉降;

(6) 岩溶地面塌陷; (7) 海水入侵; (8) 水质恶化。

3.一个完整的水文地质研究包括哪几个步骤?

(1) 收集与提取信息;

(2) 将信息加工组织成一个反应所研究系统本质的概念模型;

(3) 建立物理模型或数学模型; (4) 利用数学模型进行仿真模拟; (5) 经过检验后的数学模型可用来模拟系统未来的行为(预测),或者求解采取不同人为措施时系统的响应(决策模拟)。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工程地质学基础练习题考试资料在线全文阅读。

工程地质学基础练习题考试资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32836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