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转动指能产生转角位移,平动指能产生线位移。
5,如何设置,看工程需要,没有绝对规定,概念问题,不能定性化也不能量化。
45、次梁参与组装,即荷载导到与次梁平行的梁上,而在最后施加杆件导荷载时,我都选了,怎么与次梁垂直的主梁上也导上荷载了,是怎么回事呀?
幸福:如果你的夹层楼面是单向板,在框架模块的楼层组装里面只勾选次梁参与组装,不要选择主次梁共同受荷,3D3S的这个地方这个说法不大好,但是只要理解它的区别以及结果就行了,另外一个方法是这个地方的荷载都填0,然后在后面的杆件导荷载里面重新导楼面荷载。如果采用楼层组装中勾选次梁参与组装导楼面荷载,在后面的杆件导荷载中再导,不会改变原来已经导好的楼面荷载,注意,必须是在框架模块中才行,如果你的不行,那有可能就是版本的问题。 演示仅仅是演示,不是必须也不是一定要那样做,程序的功能是开放的,你要根据你的需要和你的概念,用程序的功能去组装你的结构,不要过分相信别人,也不要相信我的做法,按照你自己的概念你自己的需要去做。
46、幸福兄,演示中,请增加一些比如悬臂梁,弧形梁等异形构件.我想会更有帮助的.谢谢了
幸福:异型结构是建模+概念的问题,只要概念有了,针对整个结构,选择好合适的传力线路,针对每个构件,选择合适的约束条件,程序是不能帮你完成概念的东西的,概念不依附程序存在,不同的程序区别是建模、操作、验算方式等等的不同。
47、请教幸福兄个问题:
如果在一栋6层钢框架和3层钢框架间做一个柱面网壳,跨度24m,都是新建工程,有两种方案:
一种是在钢框架两边分别设牛腿,网壳设在牛腿上
一种是网壳有自己基础和钢柱,网壳两边悬挑两个节间,
由于两边钢框架层数不同,担心沉降不同,对网壳不利,但成本提高不少 不知幸福兄觉得哪种方案好呢,谢谢
幸福:建议整体分析,在3D3S中可以实现,不过如果你的结构比较大,计算时间可能会长一些。另外建议网架落在两边框架结构上,两边框架整体沉降问题理论上不用担心,因为网架支座计算模型中是铰接,而且网架整体也是空间铰接杆系结构,对两边的整体沉降不敏感,同一框架上不同支座间的相对沉降倒是对网架有影响。
如果网架另外采用独立柱支撑,建议采用混凝土柱,如果采用钢柱,那么高,是稳定控制,稳定问题不好处理,有点浪费。如果网架单独分析,需要得到网架支座落位的框架柱点的弹性刚度。
48、我计算的模型出完后处理实体模型后,实体模型的屋面梁上翼缘不连续,不知为什么,我的框架柱一直通到屋顶,二层的柱下节点还有必要向你演示当中那样绕2,3轴单元释放吗?恳请幸福兄完整地看一下我的计算模型,并帮我改一下回复好吗!谢谢
幸福:二层的柱下节点是否需要释放应该是你自己决定,不是我来决定该不该,释放,就相当于顶层门钢柱的柱脚是铰接的,不释放,就相当于顶层门钢柱的柱脚是刚接的,顶层门钢柱的柱脚可以做成刚接也可以做成铰接,这个是看你工程的需要,释放与否不是绝对的,也不是必须的。
8。0版本不能处理框架+顶层门钢结构中顶层门钢节点的,上翼缘不连续是因为你的屋面梁的K节点方向不对,屋面梁的K节点方向都要是Z向负无穷大,注意,是负无穷大。
49、谢谢,幸福兄,准备采用网架落在两边框架结构上, 网架设置在3层位置,10m左右
若采用3D3S整体分析,网架支座牛腿需要建在模型中吗,还是和梁柱节点重合一起呢?
我想采用3D3S计算网架,STS计算框架,对框架来说,把网架支座反力加在框架上即可,
对于网架在计算支座牛腿弹簧刚度时,(根据结构力学是产生单位位移需要的力)计算模型是采用独立的悬臂牛腿;还是带着框架柱一起考虑呢,柱需要考虑多长呢
关于支座我一直有个问题,计算模型周边支承的网架支座都是沿周边的法向约束,切向自由,支座螺栓球铰接;但实际的支座设计都是法向、切向构造做法相同(或在法向设长圆孔),支座螺栓球与十字板焊接。计算模型与实际做法有较大出入,应该怎么考虑呢?谢谢
幸福:我的建议是:牛腿不需要建进去,计算考虑一偏心荷载。不用考虑甚么牛腿弹性刚度,那个牛腿很短,刚度相对很大。如果单独分析网架,支座刚度考虑框架结构牛腿处的弹性刚度,这个刚度不是一根柱的刚度,也不是多长的一根柱的刚度,是该点的整体刚度。也就是当有力作用在该点的时候,该点会产生甚么位移,框架的整体对该点提供刚度,所以是该点的整体弹性刚度,不是仅仅依靠一根柱子。
网架支座构造问题通过对支座连接杆件在计算基础上人为放大考虑。
默认参数可以修改,网架默认空间桁架,网壳默认空间刚架。
谢谢!
这样的话,单独分析网架的话,想考虑准确支座刚度就比较困难了。
关于支座和模型采用桁架或框架的问题,我得意思是,计算模型和节点构造不一致,会给结构带来不利影响,留下隐患。比如,铰支座实际是刚接;无论按照空间桁架还是框架,螺栓球或焊接球的节点构造相同,这样不会给结构带来不利影响吗?
幸福:现在的通常的平板网架支座有一定的附加弯矩,所以尽量在满足施工的前提下减小球心与支座板之间的高度。螺栓球和焊接球的构造不一样,焊接球的节点刚度要比螺栓球大,空间桁架和空间框架区别在于节点是否产生弯矩,设计参数需要自己判断去选择,不能完全按照程序的默认,如果都按程序的默认,那设计就已经是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了
50、看了网架综合演示,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在模型加了只拉杆后,计算地震作用会死循环了。上一个工程,因为这个原因,最后还是把只拉杆去掉了。现在想想后悔了,呵呵。我应该把组合中的地震组合删除,并不能再去计算地震作用啊,谢了!
我对材料类型不太熟悉,虽然材料表中有大直径的圆钢,但一般都是拿钢筋来做拉杆吧,那拉杆的直径是不是不宜大于25mm啊。演示中用半径25mm,直径就是50mm,是不是不常见。还有就是3D3S中提示的网架有新、旧材料表,哪个更常用呢?担心选的钢管不好买
我的意思是说,比如同一螺栓球网架,计算模型分别按照空间桁架和空间框架计算;支座分别按照切向自由、法向约束和两向都约束计算两次。但最后的节点设计,支座构造都是相同的,螺栓球的节点构造也是相同的。也就是不同的计算模型采用了相同的节点构造。这样做不会有隐患吗,计算模型的差别怎么体现呢? 幸福:以下是我个人的见解:
请问程序和人,人在设计中的作用是甚么? 做设计要提高水平的目的是甚么?
螺栓球网架设计你为什么要去选择空间框架模型?空间桁架模型是对的,空间框架模型是不合理的,你为何要去选择不合理的模型假定?
既然你分析的时候所选择的假定不一样,为什么支座构造的时候你还要做成一
样?
请不要随便相信程序的默认值,只相信你自己。程序开发不会对你的设计结果负任何责任,是对是错,是合适或者不合理,都是设计人员自己判断,自己选择,也要自己负责。
程序的支座节点设计功能很单一,不能用于带自由边界的支座约束节点设计,请不要奢望程序能帮你完成一切工作,程序是死的,人是活的,当你的假定与程序的功能不一致的时候,请自行解决,不要生搬硬套。
呵呵,谢谢,幸福兄,理解你的意思。我没有生搬硬套的意思,只是对现在钢结构设计中存在现象的一种疑惑。因为看了一些网架公司的图纸,感觉都是重分析,轻构造。平板压力支座也是个例子,各种书籍中都说它不能完全转动,与计算简图有差异。嘿嘿,谢谢你,我不会那样的。
幸福:呵呵,回楼上朋友,不单单网架,所有的结构都一样,现实构造很多东西是无法完全与计算分析中吻合的,有差异有误差是很普遍很正常的现象,这种阶段这种状况才能体现出一个设计人员的功底,该怎么考虑,怎么处理,水平差异就体现出来了。做工程不是搞研究,追求精确是一种趋势,但不是它的本质。 任何一种构造的存在必然有它自身的适用性,做工程,灵活性也是很重要的。
51、关于3D3S框架+门架的演示,以下问题不明,请幸福兄解答:
1.框架柱平面内外的系数取得都是0,为何?我记得PKPM中的是先计算出平面内的长度,再修改的
2.门架的系数取的都是1,有何根据?
幸福:取0是程序根据线刚度比自动计算,PKPM建议顶层门刚柱按照顶层门钢放地面上计算得出计算长度再改,这个:首先没有规范依据,其次,地面刚度无穷大和顶层门钢下面的框架的刚度是不一样的,我个人是不赞同PKPM的建议。PKPM是软件,不是规范,怎么取舍,最好自己有个比较。
其实门钢柱的面内计算长度取值方法也是根据梁柱线刚度比,只不过在计算梁柱线刚度上,契型截面只有门钢有专门的计算方法,而现在PKPM软件的处理,用钢结构规范验算往往是根据平均截面处理,但是,3D3S跟PKPM不一样,3D3S在计算契型截面的稳定问题都是采用门钢规范验算。门钢规范和钢结构规范在一阶弹性分析下,计算长度都是采用梁柱线刚度法,区别在于一些参数的变化,这个请自行拿两本规范对照。
门钢面内计算长度系数不能定义为1,如果我的演示操作中是这种情况,那是我操作的失误,演示的东西在于体现功能,不在于教学的准确度,准确度用户自行把握,不要强迫别人,也不要强迫自己。
框架+门钢对门钢柱的计算长度还没有规范准确定义,这些问题请自行把
握。
52、请教幸福兄一个问题,此图是钢结构框架的一角,请问图中红梁的单元释放怎么设置?
幸福:红色的建议作为两端铰接处理,从柱伸出来的梁作为主梁悬挑,这个传力线路清晰一点,因为,如果你横向的与中间黑色梁相连的那三跟红色的梁作为刚接处理的话,在PKPM中得到的内力和位移都是不对的,PKPM在处理这种问题上有点问题,所以建议你按照铰接考虑。
53、幸福兄弟,小弟也是最近刚刚的接触网架结构,你说我是把一个30*20m的网架对折成为一个坡屋面网架,那我算的时候计算面积和上下弦节点的荷载如何计算啊!我手算的荷载和软件生成的荷载不一样!坡屋面的时候荷载是不是按照水平投影面积进行计算啊?先谢谢了
幸福:3D3S的荷载是这样的,恒载是按照面的面积计算,活载是按照投影面积计算,几乎所有的软件都是按照这个原理的,但是如果是风荷载,程序还会考虑风振系数,而手算风振系数目前还不大可能,所以如果比较风荷载的话,那一般跟手算是不一样的。
3D3S的导荷载,是做过测试的,一般是不会出问题的。
54、好东西!幸福兄弟真是好人!这里我有两个问题想请教你:1、在地震参数输入里,计算振型系数怎样确定?(门式是6,框架是12~15,我看你的演视得出来,有没有什么规范或者经验;风荷载的体型系数怎样确定?等待你的解答,多谢!
幸福:3D3S建议平面结构地震作用振型数取6,空间结构取9,但是对于多高层结构,振型数应达到能让结构在地震作用下质量参与系数达到90%以上,这个参数在多高层模块的内力分析---查询刚度中心里查到,对于一般规则、楼面无大开洞高层结构,振型数一般为层数的3倍。 幸福兄,
记得前面说过,模型中如果有只拉单元的话,应该删除地震组合,并不再进行地震作用分析。的确在这种情况会使地震分析进入死循环,但是为什么我在看“钢排架+网架屋面+网架悬挂吊车演示”中,定义了柱间支撑为只拉单元后,仍然正常进行了地震作用分析呢?
幸福:这个东西是不一定的,要看只拉单元在模型中起的作用,因为只拉单元只要一存在,程序一上来就进行组合分析,所以查不到单工况的信息,并不是所有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3d3s问题归总(5)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