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全面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加快实现“两个率先”
奋力开启湘潭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进程,必须立足现实基础,抢抓发展机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两型社会”建设,争做湖南科学发展的 排头兵。
第一节 现实基础和发展环境
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发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跃上了新的历史平台,迈上了新的发展起点。进入“十二五”,尽管面临的发展环境更加复杂,但机遇大于挑战,我市仍将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1、“十一五”发展成就
“十一五”以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两型社会”建设为引领,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成功战胜雨雪冰冻等自然灾害侵袭,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圆满完成。
——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跨越。地区生产总值从2005年的366.84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850亿元(2010年数据为预计数,下同),年均增长14.1%(按可比价计算),总量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计划目标,增速高于计划目标1.6个百分点。人均GDP达到30147元。财政总收入由24.16亿元增加到75亿元,年均增长25.4%,提前两年完成“十一五”计划目标。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63亿元,年均增长28.4%,高于计划目标13.4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56.2亿元,年均增长17.7%,高于计划目标5.2个百分点。
——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15.4:43.3:41.3调整为11.4:54.4:34.2,二、三产业所占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农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粮食、生猪两大优势产业产值所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67%提高到80%。工业结构水平有了较大提升,工业化率由36.5%提高到51.8%,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33.6%提高到45%,先进装备制造及清洁能源装备、精品钢材及深加工、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四大战略性产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0%以上,园区产业集群效应进一步凸显,高新区成功晋升为国家级。节能降耗成效明显,万元GDP综合能耗由2.14吨标煤下降到1.67吨标煤,五年下降22%。城乡结构进一步调整,城镇化水平由42.5%提高到51%以上。
——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两型”综合配套改革实现多点突破,初步建立支撑“两型社会”建设的体制机制框架。行政管理方面,有效推进了行政区划调整,取消行政审批项目43项,对三个示范区彻底下放60多项市级行政管理权限。财税和投融资方面,企业所得税改革、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顺利实施,整合形
成的新型投融资平台初步显现融资功能。金融方面,积极推广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林权抵押贷款等新品种,同时设立信用担保机构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有效信贷规模不断扩大。土地管理方面,在九华开展“先征后转”土地预征机制试点,启动并推进集约节约用地示范项目建设,启动了竹埠港地区污染土地变性申报和实施工作。对外开放加速推进,华商电子、韩国三星、五矿集团、中国建材、美国铁姆肯等多家战略投资者纷纷入驻我市,“十一五”累计利用外资14.5亿美元,年均增长20.7%;外贸进出口稳步增长,2010年达到19亿美元,“十一五”年均增长23.2%。
——城乡面貌有了新改观。立足城乡统筹发展,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城乡面貌有了较大变化。五年累计完成城市建设投资200多亿元,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由76平方公里扩展到85平方公里以上,城际快速通道芙蓉大道、红易大道建成通车,湘江生态经济带加快推进,河东城市中心区、体育中心、莲城商业步行街等重大工程相继竣工,率先在全省完成城镇污水处理三年行动计划,修建和改造城市道路50余条,大力实施公园改造、景观道建设、小街小巷等提质工程,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9平方米,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加速推进,全市公路总里程增加5098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增加70多公里, 5条市域干线公路全面铺开,湘潭和湘乡火车站改扩建加快推进,沪昆高铁湘潭段和长株潭城际铁路湘潭段全面启动。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 “百村示范、百村帮扶”工程,农村基础条件、生态环境和村容村貌进一步改善,农村公路通畅率达到95%以上,通达率达到100%,除险加固病险水库314座,解决农村35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
——社会发展迈出新步伐。科技事业取得较大进步,“十一五”期间,全市共有95项科技成果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专利申请总量超过6500件,授权总量超过3000件,万人专利申请量在全省排名第二;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提高到1.7%,居全省前列。各类教育迅速发展,义务教育阶段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均居全省第一,职业院校在校生规模居全省第二。文化体育事业加快发展,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成功举办第十一届省运会,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不断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卫生保健日益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由46%提高到97%。安全生产工作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其它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人民生活达到新水平。居民收入明显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9685元增加到18040元,年均增长13.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4177元增加到7660元,年均增长12.9%。劳动就业工作取得新的突破,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数25.5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6.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社会保障进一步完善,各项社会保险覆盖面逐步扩大,“十一五”期间全市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项保险扩面200万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加快推进,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不断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大力推进,新建廉租房超过40万平方米,城镇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社会民生的较大改善,推动了社会大局的和谐、繁荣、稳定。
总结“十一五”以来的实践,我们可以得出一些主要的基本经验:一是全面把握宏观经济形势,着力抢
抓发展机遇。二是积极优化经济结构,着力推进项目建设。三是加大改革开放力度,着力增强发展活力。四是坚持城乡统筹,注重社会全面进步。五是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推进民生改善。六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着力提高服务能力。
尽管“十一五”期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较大成就,但仍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产业竞争力不强。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精加工产品所占比重仍然偏低,缺乏在全国、全省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名牌产品;产业专业化协作配套能力较差,园区产业链条不长,缺乏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二是发展转型压力较大。重化工业结构特征仍然明显,高耗能、高排放行业所占比重较高,三产业发展较为滞后,农业基础仍然薄弱;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消费市场不够活跃,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三是经济外向度偏低。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显突出,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外贸经济结构不优、总量偏小、层次较低,出口商品仍以初级加工产品为主。四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体制仍未根本打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发展比较滞后;部分城乡居民生活依然困难。五是社会事业发展较为滞后。社会事业投入仍显不足,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求学就医、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方面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这些问题需要在“十二五”期间重点突破。
2、“十二五”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更加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机遇大于挑战。
——重大机遇。从政策层面看,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深入实施和长株潭国家“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纵深推进,有利于我市争取国家在经济政策、资金投入等方面的更多支持;有利于我市利用“两型社会”建设先行先试的优势,加大体制机制创新,为发展提供新的强大动力;有利于我市积极承接国内外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转移。从外部环境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世界经济保持恢复性增长态势,全球需求结构变动明显,产业结构深度调整,科技创新孕育着新的突破,绿色发展蓬勃兴起,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加快发展;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向好趋势没有改变,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国内需求潜力巨大,政府宏观调控能力明显提高,将有力推动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从自身发展看,“十二五”时期,我市处于人均GDP从5000美元向10000美元跃升的重要阶段,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加速发展,民生需求整体上从生存型迈入发展型,经济发展将进入加速增长期,产业结构进入加速调整期,公共需求进入加速扩张期,社会发展处于重要转型期,发展的内生动力更加强劲。
——主要挑战。从外部看,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速减缓,不同经济体之间的利益日益多元化,围绕资源、技术、市场、人才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围绕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金融安全等全球性问题的博弈将更加复杂,贸易保护、贸易摩擦可能不断升级,区域竞争日趋激烈,世界经济发展的不
确定性因素增多。从内部看,资源环境约束将更加突出,能源、土地等要素供应更为偏紧,节能减排压力较大,我市未来较长时期将处于资源、环境压力的上升阶段;促进经济、社会和城乡协调发展的任务较为艰巨,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压力依然较大,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还没有根本改变,公共服务供求矛盾将更加突出,统筹协调各方利益关系的难度加大。
总的来看,“十二五”时期是我市经济大发展、城乡大建设、改革大推进、民生大改善的关键时期。面对新的形势,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充分利用好各种有利条件,加快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锐意进取,努力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3、指导思想
坚持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推动大开放、建设新湘潭”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实现“率先发展、率先富裕”为目标,以“两型社会”建设为引领,以结构调整、改革开放、自主创新、节能环保、民生改善为着力点,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四化进程,形成在全国“两型社会”建设上的率先示范,努力把湘潭建设成为经济强市、文化名城、红色圣地、宜居家园。
4、基本原则
——坚持绿色发展,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推进“两型社会”建设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举措。处理好当前和长远、速度和效益的关系,坚定不移加快发展步伐,坚定不移转变发展方式。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贯彻到社会生产、建设、流通和消费的各个领域,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加大绿色投资,推行绿色信贷,促进绿色增长,加快建设绿色湘潭,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
——坚持创新发展,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着力提升人力资源素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湘潭。大力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改革,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突破,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提供强大动力。把扩大开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构建湘潭“大开放”格局,不断提升内陆开放型经济水平。
——坚持协调发展,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在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的基础上,保持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强劲拉动,在提高居民收入、改善消费环境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实现投资与消费协调发展,切实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
——坚持统筹发展,促进城乡区域共同进步。牢固树立“全域湘潭”的理念,打破城乡分割,强化资源配
置的优化整合,努力实现区域经济效益最大化。优化产业和功能布局,加强分类指导,促进市域不同地区实现特色发展。建立城乡互动机制,加快推进城镇化,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动城乡建设管理一体化,促进城乡区域共同进步。
——坚持和谐发展,全面提升社会建设水平。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大民生投入,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创新社会管理,切实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注重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正确处理发展改革稳定的关系,为加快发展奠定稳定安全的社会基础。
5、总体目标
着力构建创新驱动的两型产业体系、功能完善的新型城镇体系、内外畅达的综合交通体系、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均等的公共服务体系、优美宜居的生态环境体系等“六大体系”,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经济社会发展走在全省前列,“两型”改革实验取得重大成果,城乡居民收入继续较快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把我市建设成为生态宜居型现代工业新城和国际化的文化旅游名城。
6、指标体系
主要包括四大类共46项指标。
——经济发展(8项)。全市GDP年均增长13%以上,到2015年达到1600亿元,人均GDP达到5.58万元。全市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8%,到2015年达到17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到2015年达到586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五年累计完成投资5500亿元。进出口贸易总额年均增长15%,到2015年突破38亿美元。
——结构调整(6项)。到2015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7:58.8:34.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2%;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2.3%;文化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6%;非公有制经济占经济总量的比重提高到60%以上;城镇化率达到61%。
——民生改善(15项)。“十二五”新增城镇就业人数20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0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2%和13%,到2015年分别达到3.2万元和1.4万元。城镇基本养老、医疗、失业三项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力争全覆盖。
——资源环境(17项)。万元GDP综合能耗五年累计下降20%,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五年累计分别减少10%,单位GDP二氧化碳减排量达到国家要求。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6.05%,城市空气质量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湘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