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一期工程已完工,二期工程正在加紧建设。设计能力为14万吨/年的天津联合化学有限公司自1996年投产以来,生产正常,效益良好。大港发电厂是华北电网调峰、调频主力电网,总装机容量128万千瓦,年发电量80万千瓦时,目前正在建设三期工程。
区属工业已形成以城市集体企业、乡镇企业为主体,三资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多种所有制企业共同发展的格局,工业实力显著增强。1998年区属工业总产值达52亿元,比“八五”末期增长43%。作为区属工业主要组成部分的乡镇工业企业,已发展到642家,其中部、市级企业集团4家;固定资产原值8.5亿元,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4.6亿元。金属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工产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轧延加工业、橡胶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构成大港区乡镇工业的六大支柱行业。乡镇企业生产的“红三角”牌电焊条、“鹏翎”牌胶管等产品在全国享有盛名,其中“鹏翎牌”胶管占有全国同类产品三分之一以上的市场份额。城市集体工业企业332家,主要为驻区大企业生产配套产品,1998实现增加值4.0783亿元。建筑业发展较快, 1998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7.3亿元,较“八五”末增长42%。中国石油化工第四建设公司及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第一建筑公司是驻区大型建筑单位,是大港区建筑业的龙头企业,能承建大型石油化工项目或民用项目。区属建筑公司已发展到4家,1998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0.15亿元。
第三产业
商贸餐饮业。全区已形成以国合商业为主体,以个体私营网点为辅的商业服务网络。 1998年全区有年营业额近1亿元的大型商场2个;超级市场4个,各类商业网点5000多个,各类市场40个。全年实现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7亿元;集市贸易成交额3.17亿元。餐饮服务机构遍部全区,新建成的上古林海鲜一条街,以其鲜美的海味,上乘的服务名誉京、津地区。
金融保险业。全区已形成以五大商业银行为主体,各种合作制银行为辅的金融服务网络,储蓄网点遍部城乡。1998年金融系统存、贷款余额分别达75.39亿元和73.32亿元,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雄厚的资金保障。全国主要保险公司在港均设有分支机构,并已形成各具特色,平等竞争的保险体系。
信息咨询业。全区拥有注册会计师事务所2家、律师事务所4家,各类信息中介公司、咨询公司遍布城区,大港信息中心已完成规划,局部网络已开通,全区信息咨询网络已初步形成体系。此外,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业、农村社会化服务业等行业也均取得较快发展。 对外贸易和横向经济联合
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截止1998年底累计批准三资企业153家,协议投资总额27761
万美元,协议利用外资13003万美元。外商投资者主要来自东南亚及欧美地区。产业门类主要有精细化工、轻纺、电子、机械、建材、医药、食品等。外贸出口交货值实现13亿元,较“八五”末增长3倍。出口产品主要销往东南亚、中东及欧美等地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为全区外向型经济发展龙头的大港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是1992年7月5日经天津市政府批准建立的,享有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同等的优惠政策。该区位于大港城区东北部,规划面积2平方公里,配套设施齐全。截止1998年底入区企业累计达75家,其中外资企业33家;内资企业42家,累计协议利用外资6755万美元,利用内资24000万元。开发项目涉及轻纺、电子、汽车装配、房地产等行业。韩国大宇集团、德国可耐福公司等一批国外知名跨国公司已落户该区。1998年入区企业全年完成工业产值10.6亿元,增加值0.91亿元,分别较上年有大幅增长。目前开发区已建起了一支精干、快捷、高效的领导班子,使入区企业在享受各种优惠政策的同时,也能享受高效、优质的服务。
横向经济联合进入蓬勃发展时期。截止于1998年底大港区与全国20多个地区有密切的经济往来,正式缔结友好区县14个。联合兴建企业75家,引进内资4.3亿元,引进项目涉及建材、印染、化工、土地开发、编织等多个行业。
2011年上半年天津大港经济指标实现“双过半”
2011年以来,天津滨海新区大港在“53233”工程项目带动下,上半年经济呈现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经济指标均实现了时间、任务“双过半”。其中,城市居民和农民收入均较去年同期增长千元左右。
数据显示,上半年,大港地方生产总值预计实现122.1亿元,同比增长24.1%,占全年任务的51%,高出去年(2010年)同期3个百分点,是近年来完成上半年任务进度最好的一年。地方固定资产投资实现73.5亿元,同比增长16%,占全年任务的51%。财政收入实现12.11亿元,同比增长32.8%,占全年任务的50%,月均增幅30%。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上半年,大港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150元,同比增长11.9%;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6970元,同比增长10.6%。据了解,今年大港农民调整农业生产方式,以设施农业代替传统生产方式,以养殖业提升收入水平。
上半年,企业效益明显改善,汽车配件、石化下游领域的规模企业表现突出,服务业发展取得可喜进展,大港开发区科技大厦被列为全市亿元楼宇,新基业改造工程等一批项目竣工投入运营,迎宾商务大厦、新天地大厦等重大服务业项目按预期推进。城市集体经济预计完成增加值20亿元,上缴税金5.6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08亿元。
城镇建设
大港区是天津市建立最晚的一个城区,近几年来,区委、区政府转变观念,开拓创新,制定并实施了以城市环境建设为先导、带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快速发展的战略思路,使大港城市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城区道路宽阔,环境整洁优美,今日大港,正在把一个独具魅力的城市新形象展现在人们面前。大港能在短短五年时间,实现从盐碱荒滩到花园式城区的跨越,关键得益于全区上下用创新的思路、创新的机制推动城市环境建设。
坚持“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发展经济”工作思路,不断加大城市环境建设的力度,形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优势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环境建设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跳板”和城市对内对外开放的第一形象。我们牢牢确定把城市环境建设作为加速大港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提出“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发展经济”这一新的工作思路,把政府主要职能和工作的着力点定位于为企业创造良好环境,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上。坚持城市环境建设既是经济建设,也是精神文明建设,更是凝聚民心的政治建设的理念,使城市环境建设在与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同步推进的基础上,适度超前。1996年以来,全区累计投入资金56亿元,用于大规模的城市环境建设。
城市环境面貌的巨大变化,对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明显的拉动作用和辐射效应。首先,形成了良好的投资环境。近五年来,全区累计吸引生产性投资12亿元,相当于1995年以前历年引资总和的14倍,城市环境建设每年拉动经济增长达4.2个百分点,区属国内生产总值和区级财政收入年均增速分别达到18.5%和22.5%。其次,造福了一方群众,推动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区社会治安状况由前些年的全市最末进而在1998年跃升到全市第一。市民文明素质进一步提高,爱绿护绿,自觉维护市容环境的公德意识显著增强。整洁、有序、优美的城市环境已成为目前大港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新优势。
以城市资产经营城市,走市场经济的路子,为城市环境建设的良性循环注入了新活力 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通过对土地、公用设施等城市资产和其他经济要素重新进行优化配置,吸纳和筹措建设资金。在实现多元化融资,以城建城的道路上迈出了四大步。
借地生财。土地是城市最大的国有资产。作为城市土地的管理者,大港区坚持按市场机制运作和经营土地资源,努力做好“以地生财”这篇大文章。利用旧城改造的契机,通过拆迁危陋平房腾出中心城区,进行道路建设和综合开发,使土地增值。开发新城区,通过重新规划和建设基础设施,变“生地”为“熟地”,再进行出让,获得级差地租,为城市建设开
辟了一条新财路。
卖房聚财。大港区从1992年开始,在全市率先推行住房制度改革,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居民自主购买住房,同时放开搞活房地产二级市场,公房出售率达到100%。危陋平房改造全部实行商业化开发,盘活了存量,扩大了增量,吸纳的购房资金激增至原来的几十倍。仅仅五年就筹集建房资金22亿元,不仅极大改善了居民的居住条件,更为城市环境建设积累了大量资金。
兴商招财。大港区把招商兴商,繁荣经济作为城市环境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科学规划,合理调整,让出中心区和繁华地段,鼓励多元化投资建设商业设施,吸引了大量区外资金和社会资金。具有欧式风格的商业步行街是大港区1999年城市环境建设的重点工程,全长300米,总投资6000万元。在整个商业设施建设中,区政府只管规划设计,财政不拿一分钱,从筹集建设资金到组织施工,全部交由开发商负责。建成后的商业街不仅成为居民购物、娱乐、休闲的新场所,还成为城市环境中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让利引财。大港区注意运用市场机制,依靠利益驱动,通过适当让利,激发投资者的投资欲望,实现开发商和政府的双赢。为加快教育产业园区建设,我们制定了《关于开发建设大港区教育产业园区的实施办法》,特事特办,建设用地50%无偿划拨,50%按市场价的1/3出让,配套费和各类规费按50%收取,对外来投资产生了巨大吸引力。目前,我区已与四所大专院校签订了办学协议,其他办学项目也在积极洽谈之中。教育产业园区的建设,进一步增强了城市的文化底蕴,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发扬迎难而上的精神,敢作敢为,把城市环境建设逼上一个新水平
综合治理城市环境,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区委、区政府迎难而上,下大力量解决影响城市环境建设的难点问题,取得了明显成效。
在新旧观念碰撞中,敢于跳出低层次发展的老套路,站在更高的起点上谋发展。大港区起步于厂矿生活区,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不可避免地涉及建新与拆旧的矛盾。我们感到,建设新大港,首先要在思想观念上破旧立新。前些年,区里曾在位于中心区的板厂路建起一处农贸市场,每年可上缴利税上百万元。在重新规划中,一些同志舍不得“割爱”。但区委、区政府经过反复论证后认为,这个市场虽“火”,但环境脏乱,与周围街景也不协调。面对新的发展机遇,我们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安于低层次发展的现状,而应该站在更高的起点上闯新路、求发展。我们排除干扰,集中力量,迅速拆除了沿路占压红线的全部商业设施,以最快的速度建成宽100米、长5公里、绿化面积20万平方米的带状公园式交通干线,并将这条路更名为世纪大道,使之成为天津市最宽最美最绿的文明示范路。实践充分证明,这
一举措所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远远大于一座农贸市场。几年来,我们按照这一思路,大力推进城区的拆迁改造,城市环境不断优化,为城市建设和发展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在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上,教育各级领导跳出部门的小圈子,站在全局发展的高度想问题、办事情。前几年,为切实加强城市管理,我区在全市率先组建了综合执法大队,综合行使城市管理职能。原职能管理部门的行政处罚权随之移交,使审批权与处罚权分离。我们及时强调各部门必须从城市管理大局出发,使各项权力移交工作进行得十分顺利,形成了管理合力,确保了综合执法的有效实施。
在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上,坚持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加强引导,不断提高广大市民的文明素质。大港区在开展综合治理城市环境秩序之初,也遇到不少阻力。拆除违章建筑,个别群众不支持,清理违章占路,少数商贩不理解,一些群众也认为购物不方便。我们深刻认识到,开展综合治理,改变的不仅仅是市容环境,更重要的是移风易俗,改变人们多年形成的落后观念和生活习惯。区委、区政府一方面广泛宣传城市环境建设的重要意义,深入细致地做好各方面工作,使综合治理逐步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另一方面,通过创造优美宜人的生活环境,建设并完善方便人们生活的现代商业服务设施,积极引导群众摒弃旧的观念和生活习俗,追求高品位、高质量的现代生活方式。广大市民正是从生活环境的巨变中,从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中,深深体会到区委、区政府一心为民的真情。许多群众从不理解到认同,从不配合到积极参与,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令人欣喜的变化。
坚持以人为本,精心塑造城市形象,把城市环境建设提升到一个新境界 大港区在城市环境建设中,始终按照现代城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不仅把环境建设作为一项浩大的工程来抓,而且作为一项城市艺术精雕细琢,提高了城市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品位,在塑造现代城市形象上实现了新突破。
突出个性,体现海滨城市的特色美。特色是城市发展的优势和魁力所在。作为一个濒海城市,大港区注意在城市环境建设中充分体现海滨特色,把“红顶、白墙、绿地”作为城市主色调,按照整体和谐、改建结合的原则,对主干道路两侧的建筑物全部按要求进行了改造,新建筑物一律建成坡式红顶和白色墙体,形成具有现代韵味的建筑风貌。绿化上充分利用植物造景,构成造型各异的绿色艺术景观。城市广场建设,地面采用水波式造型,配以绿色草坪,周围大面积种植高低错落的树木和花草,使广场具有强烈的层次感和立体感。城区主干遇想。漫步街头,处处感到人在绿中,城在海中,整个城市凸现出浓郁的海滨特色。
生态优先,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大港区在城市环境建设中十分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天津 大港区域经济概况(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