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理解两首词的意思,陶冶爱美的情趣, 4、能对两首词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 【学习重点难点】
对词中所描写景象的想象。 【教学准备】
挂图、写有词的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赏春谈春,趣入课时。
1、师谈话导入,生自由吟诵写春的诗、词、文章。 2、引导学生谈谈对春天、对江南的感受。 3、揭题。
二、巧妙识“词”,审题设疑。
1、“忆江南”是词的题目吗?还是词的什么?(认识词牌)
2、“忆江南”中的“忆”是什么意思?“忆江南”是什么意思?猜猜作者会忆江南的什么?
3、师范读词,生闭眼想象。
4、学生自由谈谈听读中所想象到的景象。 5、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词: (1)读准字音,整体感知课文。 (2)借助注释,尝试理解词意。
11
(3)在读不懂的地方作个记号。
6、分小组读议:作者回忆了江南的什么?作者早已离开江南多年,为什么还如此思念江南?
三、朗读感悟,展开想象。
1、(出示挂图)江南的哪些景色吸引了你?为什么如此引人?(学生自由谈体会) 2、围绕“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把词句还原成画面。
★学生想象、交流后,教师可配合挂图作如下描绘:
太阳快升起来了,天边是通红通红的朝霞,江畔是大片大片鲜艳的红花,红花被朝霞映照得火红火红的。比燃烧的火焰还要红;天上的朝霞,水中朝霞的倒影、江岸的红花、一片火红鲜亮。而那一江春水,它的颜色像蓝草一样表绿,整个江水就像晶莹碧透的翡翠……
面对如此美丽的江南春色,作者怎“能不忆江南”? 3、连起来说说这首词的意思。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读中想象,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的画面。 5、熟读成诵。
四、适时拓展,灵活延伸。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发现词与古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2、介绍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学生再谈谈对“作者早已离开江南多年,为什么还如此思念江南?”的理解?
3、学了这首词,你想给自己布置些作业吗?(引导学生课后找一找描写春天的诗
12
词,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抽背《忆江南》。
2、交流搜集到的描写春天的诗词。 3、提题。
4、回忆小结词的学习方法。 二、审题设疑,初读感知。 1、“渔歌子”是词的什么? 2、理解“渔歌子”。 3、师范读词,生闭眼想象。
4、学生自由谈谈听读中所想象到的景象。 5、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词: (4)读准字音,整体感知课文。 (5)借助注释,尝试理解词意。 (6)在读不懂的地方作个记号。
6、分小组读议:作者描写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渔父? 三、朗读感悟,展开想象。
1、设问:词中的那位渔翁,为什么在这样的一个雨天还不回家? ★引导讨论:(1)江南的春雨是怎么样的? (2)渔翁身临其境有什么样的感觉?
13
2、学生自由朗读想象、体会雨中的景色。 3、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把词句还原成画面。 ★学生想象、交流后,教师可配合挂图作如下描绘:
春风轻轻地吹着,细雨簌簌地下着,薄雾迷朦中可清晰地看见远处的山,天上飞着的几只白鹭。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候的鳜鱼长得正肥。江中飘着一叶扁舟,船头上坐着一位头戴箬笠,身披蓑衣在垂钓的渔翁。 3、学生连起来说说这首词的意思。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读中想象,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的画面。 5、熟读成诵。
四、适时拓展,灵活延伸。
1、这首词与《忆江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2、教师小结词的特点。
3、引导学生课后继续搜集描写春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桂林山水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玩赏、无瑕、扩散、攀登、
14
泰山、骆驼、屏障、波澜壮阔、峰峦雄伟、红叶似火、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色彩明丽、危峰兀立、连绵不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品味,感受桂林山水之美,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品味,感受桂林山水之美,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按要求预习课文。(要求:1、自学生字、新词。2、借助工具书和联系上下文理解有关词语。3、读通课文。)
2、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和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在我国的南部有一处很著名的自然景观,你知道在哪里吗?(出示中国地图课件)广西“桂林”,是啊!桂林的自然风光很美,你们想去看看吗?“想”好!那就一起来欣赏桂林的自然风光吧!(出示课件)
2、刚才看了图片,谁来说一说桂林最美的是什么?是“山和水”。是啊!桂林的山水是很美。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作者陈淼写的《桂林山水》,看他是怎样
1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设计总汇(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