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错误的,否认了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 B. 正确的,肯定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C. 错误的,否认了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D. 正确的,肯定了意识活动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答案】C 【解析】
材料反映的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否认了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因为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不是消极的,而是能动的,它能够以客观存在为基础作出某种想象,进行各种反映,C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A项与题意不符;BD项均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C。
【点睛】无论是人们对过去和现在的反映还是对未来的预测,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人们对未来的预测是根据客观事物而作出的一种超前反映,根源于过去、现在的客观存在。因为,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不是消极的,而是能动的,它能够以客观存在为基础作出某种想象,进行“超前”反映。 请在此填写本题解析!
10.10.“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不仅表达了精忠报国的英雄之志,而且呈现出南宋山河破碎的屈辱历史。这表明( ) ①诗歌的内容是客观的,该词的创作源于作者对当时国家命运的反映 ②诗歌是对现实的写照,此词真实折射了当时国家危亡的现实情况 ③诗歌的形式是主观的,该词中蕴含着作者的“再造”现实的创造力 ④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此词的伟大价值推动了当时社会、历史的进步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不管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离开了客观存在,意识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存在。诗歌的内容是客观的,源于社会现实,是对现实的写照,此词真实折射了当时国家危亡的现实情况,诗歌的形式是主观的,该词中蕴含着作者的“再造”现实的创造力,①错误,②③适合题意;
- 6 -
本题强调的是物质决定意识,不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排除④;故本题答案选C。
【点睛】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并不意味着有了人脑就一定有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并不意味着意识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并不意味着意识与客观事物会完全一致,客观世界中没有的东西,意识能反映出来,恰恰说明了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一种能动的反映,不是照镜子式的机械反映。
11.11.历经对一根神秘人腿骨化石的数年研究,中澳古人类学家用碳-14等测定法把化石主人生存年代定位为1.4万年前生活在云南蒙自的马鹿洞人。这是迄今为止全世界发现的一直生存到距现代人最近的古人种,很可能是一个史前全新人种。该研究具有 ①自觉选择性,确定马鹿洞人是否为全新人种是其最终目的 ②社会历史性,马鹿洞人是否为全新人种仍然具有不确定性 ③客观物质性,马鹿洞人是否为全新人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④直接现实性,马鹿洞人是否为全新人种最终将由科学实验确认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这是迄今为止全世界发现的一直生存到距现代人最近的古人种,很可能是一个史前全新人种。该研究属于实践的范畴,具有客观物质性,马鹿洞人是否为全新人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马鹿洞人是否为全新人种仍然具有不确定性,②③适合题意;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①是错误的;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马鹿洞人是否为全新人种最终将由实践检验,但不是科学实验确认,④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C。
12.12.2017年年末,国内多所高校陆续公布了“双一流”建设方案。我国国际地位持续提升为学校面向世界提供了广阔舞台,同时传统学科领域正进行大交叉大融合,新兴学科不断涌现,产业变革风起云涌,这既对学校深度参与推进原始创新和协同创新、加快成果转化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又为学校转变发展模式提供了可能性。由此可见 ①对高校教育的认知经历了从谬误到真理的发展历程 ②教育的复杂性决定教育规律的自我呈现有一个过程 ③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需要推动高校教育理念的革新 ④日益完善的客观条件为充分发挥高校功能提供前提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 7 -
【解析】
本题以高校“双一流”建设方案为素材切入,考查实践、认识等知识以及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由题意可知,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社会发展的需要推动着理念的创新,也提供了更好的条件推动高校功能的发挥,③④正确且符合题意;以往对高校功能的认识并非是谬误,应该是真理不断超越自身,①表述错误;教育规律需由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去探索发现,而非自我呈现,②表述错误;故本题答案选D。 13.13.下面方框内的文字是对我国二十四节气之“谷雨”的解说。
这说明在我国古代,人们
①顺应自然节律,实现了对自然的征服 ②将节气智慧融入到生产和生活实践中 ③认识到了节,气与农业生产的客观联系 ④获得了对人与自然间关系的完整认识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①选项中“实现了对自然的征服”的表述错误。④选项中“完整认识”的表述错误。题目中,古人对我国二十四节气之“谷雨”的解说可以看出,我国古代人们认识到了节,气与农业生产的客观联系,从而将节气智慧融入到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故②③选项入选。选B。
14.14.某研究所发现,水果成熟时会释放挥发性的化合物,而且随着成熟程度的增加,其浓度也会有所变化。研究人员根据水果这一特性,制成了一种能“感知”水果是否成熟的标签纸。当水果成熟时,标签纸通过感知其释放的挥发性化合物的浓度而变换颜色。据此,以下结论合理的是
A. 变色标签纸感知水果成熟度是因为其具有的反应特性
- 8 -
B. 意识的主动创造性是水果成熟与标签纸相应变色的依据 C. 标签纸变色与水果成熟之间的联系具有主观性 D. 事物的多样性联系由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建立起来的 【答案】A 【解析】
变色标签纸感知水果成熟度是因为其具有的反应特性,A项正确;意识的主动创造性是人特有的,并不是水果成熟与标签纸相应变色的依据,B项不选;标签纸变色与水果成熟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并不具有主观性,C项错误;事物的多样性联系并不是都由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建立起来的,D项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A。
15.15.下列古语与下图漫画蕴含的哲理最接近的是
A. 智者求同,愚者求异 B.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C.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D.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答案】B 【解析】
漫画中由于观察角度的不同而得出不同的结论,说明了认识具有主体差异性,即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B项蕴含的哲理与题意最为接近;A项体现了在对立中把握统一,与题意不符;C项体现了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与题意不符;D项体现了观察问题要全面而不要片面,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B。
【点睛】认识差异性的原因非常复杂,主客观因素都有,有客体如认识对象的复杂性,有客观条件如认识工具手段,有主体因素,如认识主体的能力,知识,立场,思维水平,方法等。 美国科研人员做过这样的实验:将一只青蛙放到沸水中,青蛙触电般立即窜逃出去;又将青蛙放入凉水中,然后用小火慢慢加热,青蛙虽然可以感觉到温度的变化,确没有立即跳出去而逐渐丧失逃生能力。这种现象被称为“青蛙效应”。完成下面小题。 16. “青蛙效应”说明的关于事物发展状态的哲理是
- 9 -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2017-2018学年福建厦门同安一中高二下文科期中考政治试题 解析(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