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众生不修安忍,以嗔恨心殴打有情等;第四条,随烦恼心而转,将本来不是佛法的伪装说为佛法。中根者必须守护这四条根本戒。
对于钝根者,唯一安立不舍愿心一条,这一道理按照《教王经》中所说作成偈颂:“所作所为数众多,一切虽然不能行,希求信仰与羡慕,真实圆满之菩提。行住坐卧威仪中,恒时当以忆念修, 亦应诚心随喜己,供佛菩萨与缘觉,善根回向诸众生,共同圆满菩提果,不毁自己圆资粮。”如海般菩萨行的一切广大法门与学处,虽不能一一希求而行持,但唯一必须做到的,就是希求与羡慕如来正等觉,也就是说,发愿菩提心这一点不能舍弃。因为所有菩萨行的无量无边广大法门,对末法众生尤其钝根者来讲非常困难,但是对佛果的渴望之心绝对不能舍弃。无论行住坐卧任何一种威仪当中,不能舍弃菩提心。早上起来如是观想,晚上睡时也如是思维:我绝对不能舍弃菩提心。这一点,一定要对自己再再提醒。自相续中真正生起菩提心,自己也应对自己随喜,并以此善根供养诸佛菩萨、缘觉以及一切众生。这样一来,自己的圆满资粮始终不会毁坏。
前面讲别解脱戒的时候,一定要观察自相续中的出离心,这个因缘非常重要;讲菩萨戒的时候,对菩萨的学处一定要明白,其中最主要的是愿菩提心不能舍弃。
假设这样的愿心菩萨戒失毁,则行心菩萨戒也已舍弃了。行菩提心舍弃的话,不一定会舍弃愿菩提心,如同墙壁上的花纹虽然没有了,墙壁还存在;然而愿
菩提心舍弃时,行菩提心根本不可能存在,如同墙壁倒塌了,墙壁上的花纹也不可能存留一样。因此,认为自己从此以后对这个众生根本不会饶益、不会度化的话,他的相续中不会存在行菩提心的学处和功德。大家对这之间的关系应该清楚。所谓的菩萨戒,归根结底就是不能舍弃愿菩提心。一旦舍弃愿菩提心,口头上说得如何玄妙也无有任何实义。
舍弃菩提心的罪过极为严重。《般若摄颂》中云:“虽于俱胝劫中行十善,然发欲求缘觉罗汉心,彼时戒染过患毁戒律,彼发心较他胜犹严重。”虽然千百万劫行持十种善法,最后依靠其他上师或者法门等因缘,而希求小乘声闻缘觉的发心,这个人的戒律已经完全被染污了,菩萨戒从根本上被毁坏,这种发心比小乘最严重的他胜罪更为严重。表面上看来,我发一个小乘心好像没什么过患一样,实际上,发了菩提心以后又反悔,不想再度化众生,只是求自私自利的自我解脱,它的罪过相当严重。
我想:在学院里面,大家依靠善知识的教言,一般不会有这种发心。但万一你觉得利益众生很困难,跟他们接触肯定不行,还是自己好好地到寂静处寻求自我解脱。这种想法恐怕很多人都有。尤其有些发心的人,在发心过程中遇到了一些违缘或者上师的批评:我还是到一个寂静的地方自己好好修,不接触任何人,不利益任何众生。这种想法实际与小乘根本堕罪基本相同。
对这些道理,我非常担心很多人不懂;即使对有些道理已经懂了,自己也不一定相信;即使相信,实
际行动上可能也做不到,存在很多困难。所以,什么是修行好呢?有些人说,所谓的修行好就是每天闭着眼睛,这肯定是修行很好的。我认为不一定这样。真正的修行好,首先应该好好闻思,对佛教的道理先了解,之后经常以这些道理衡量自己的行为,这才是修行好的一种界限。
这部《三戒论》,对不发菩提心的人,当然没什么可说的,但是已经发了菩提心的人,不懂这些戒条真的非常遗憾。因此,大家应该好好背这里面的颂词。不管你是什么身份,堪布堪姆也好,或者刚刚到学院的人也好,一定要把这里面所有的道理搞清楚,否则来到学院没什么大的意义。
辛二、恶作罪参阅他论:
支分八十恶作等,细故未说阅学集。
根本堕罪有二十种,支分恶作罪有八十种,还有“等”字所包括的,比如世间八法、自赞毁他等等,在八十恶作罪中未详细宣说的也有很多。由于这些罪业非常细微的缘故,《三戒论》的作者说:我在这里没有详细说,大家可以参阅《学集论》。
我们以前印过《学集论》1,这里面有很多教证。大家想要修学菩萨行的话,可以翻阅这部论典和《菩萨地论》2。这两部论典是学习大乘时非常需要的,其中宣讲了菩萨戒的广大学处和功德,以及如何发菩
1
《学集论》,又称为《菩萨学集论》、《学处要集论》,汉译名为《大乘集菩萨学论》。 2
《菩萨地论》,又称为《菩萨地经》、《菩萨地持经》、《菩萨戒经》,为《瑜伽师地论》〈本事分〉中的一分,介绍了菩萨修行的次第与菩萨戒。
提心的方法等等。对于真正想发菩提心、培养菩提心的这些人,一定要好好看。
恶作等同分的所有罪业,护持根本戒的支分八十条恶作罪,由于极其细微,所以在这部论典中未作阐述,《学集论》里面应该有广说。益西彭措堪布在《走向解脱》第二册里面好像是引用了。原来我想讲《学集论》的,但是太广了,所以讲了《入菩萨行论》。
这以上龙猛菩萨的根本堕罪和支分堕罪已经讲完了。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三戒要解第16课(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