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制度、饮用水供应制度等,通过建章立制,规避因制度不健全、落实不到位导致的公共卫生风险。
(二)预防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
1.预防伤害 开展校园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应急疏散演练、防踩踏培训、消防培训等,普及避险知识,提高师生紧急避险与自救互救技能,减少意外伤害。
2.预防传染病 学校应严格落实晨检、因病缺课登记报告、传染病报告、预防接种证查验、通风消毒、停课等制度,教育部门应加强对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的管理,疾病预防控制专业机构应根据自身职责做好对学校传染病防控的指导,做到传染病“早发现、早隔离、早报告、早治疗”,减少公共卫生风险演变成事件的可能性。
3.预防食物中毒 集中供餐学校应加强食堂食品采购、储存、加工等关键环节的控制,消除餐饮环节的风险隐患,同时完善对校园内商店的食品安全管理,防止伪劣食品流入校园。
4.预防环境因素公共卫生风险 ①加强采暖管理,防止出现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②与气象、环境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在高热等极端气候、严重雾霾污染等情况下,有针对性地及时采取降温供暖、减少户外活动、停课放假等措施,减少对师生健康的危害。
5.预防设施设备不健全导致的公共卫生风险 对于因各种原因未达标的学校基本设施,如教学楼缺少应急疏散通道、饮用水供应不足,教室采光、照明等不达标,要因地制宜尽快改进和完善。
同时,学校还应普及公共卫生风险知识、养成良好习惯、上好健康教育课普及风险知识、开展校园防范公共卫生风险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防病知识知晓率,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更好地防范各类公共卫生风险;要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锻炼,增加学生的防病能力。
(三)做好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的应对
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学校对发现的公共卫生风险,应及时采取措施,防止风险转化为事件,造成严重危害。对于能够消除的公共卫生风险,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在第一时间采取应对措施,消除或降低风险,如提高疫苗的接种率降低传染病暴发风险;对
于一时无法消除的风险,如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应列出改建或完善计划,逐步实施;对于无法避免和预防的突发事件导致的公共卫生风险,如地震可能造成的伤害等,应做好人员、物资、技术等的应对准备,加强演练培训,降低此类突发事件产生的公共卫生风险。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基本知识宣传参考教案(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