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孝道在当今社会中的思考
易贤荣
(井冈山大学政法学院 江西 吉安 343009)
指导老师:吴凡明
[摘要]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是重要道德伦理规范和做人的最基
本原则。现代孝道,在提高当代人的道德素质、形成和谐的人伦关系、维护社会的稳定方面仍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么一种传统美德,却在当今社会人群中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缺失。从对当今孝道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途径,以期能为现代社会的孝道建设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 孝道;
古语有云:“百善孝为先”。“孝”作为基本道德规范,它有其存在的客观现实。《孝经》开宗明义章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在中国人看来,“孝”是一切美德的核心,一切道德和善都源于对他人的关切和爱戴。一个要成就大事业的人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良好的道德修养由孝道教育来培养,不教孝道,其他的品德便无从谈起。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孝”的观念在逐渐的淡化,在当代大学生中,孝文化和孝道渐渐弱化,“啃老族”数见不鲜,并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也让我们不得不进一步思考。在大学生中进行孝道教育,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和人格的自我完善无疑是十分必要的。对当今社会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充分地发展孝道观,让老年人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可居,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我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当今社会孝道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农村经济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流转的推行、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在农村产生大量剩余劳动力的情况下,很多人选择了去外地打工,由此产生一个数量巨大、结构复杂、不断扩张的新生群体——农民工。同时,社会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越来越多,但是老年人的很多权益都没有得到相应的保障。农民工越来越多,“空巢”现象日益严重,留守老人得不到应有的赡养和精神的慰藉,留守儿童享受不到应有的父母之爱,社会转型时期的孝道遭到了严重的冲击和破坏。
(一)孝道在青少年中的缺失。[1]
1、敬养行为的淡化。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种种现象表明当代年轻人的孝道意识缺失,敬养行为的淡化。自从1978年中国正式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后,当代年轻人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思考问题多以自己为中心,只注重自己
的感受,较少会主动的了解关心他人。父母是给予自己生命的人,是最大的恩人,是最应报答和感激的人,可是多数人并不理解父母、孝顺父母,甚至做出让父母伤心的举动,还有个别子女因未能满足个人需求而伤害父母。这些说明青年群体中的孝道缺失现象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社会对“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的动摇,也能折射出社会上对青少年尽孝前景普遍不看好。
2、感恩意识弱化。感恩意识是指人们感激他人对自己所施的恩惠,并设法报答的内在心理要求,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行为规范。中国人最强调感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知恩不报非君子”, 唾弃“ 忘恩负义之人”痛恨“恩将仇报之徒”。对个人而言,最大的恩情莫过于父母给予自己生命。当然,父母之恩还包括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费的心思和所做的操劳。现在的家庭独生子女居多,他们都是家庭的中心,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因此,现在的孩子身上普遍存在感恩意识缺失现象,觉得父母的付出是理所应当的。武汉晨报记者对某个学校的某个班的42名学生进行随机调查:据统计发现,全班中能准确写出父母生日的有21人,占总数50%;能写出父母其中一人准确生日的有12人,占总数28.6%;另有9人完全不知道,占总数21.4% 。随后,在回答“是否会讨厌家长”时,全班仅有8人表示“不会讨厌”;有34人表示“会讨厌父母”,占总数的83.3% 。
3、“啃老族”的涌现。有一些年轻人并非找不到工作,而是主动放弃了就业的机会,赋闲在家,不仅衣食住行全靠父母。社会学家称之为“新失业群体”。据有关专家统计,在城市里,有30%的年轻人靠“啃老”过活,65%的家庭存在“啃老”问题。“啃老族”很可能成为影响未来家庭生活的“第一杀手”。
(二)当代大学生孝道缺失的表现。
1、不懂体谅父母的艰辛,无法满足父母的成就期待。
调查发现,不少大学生在学校不好好学习,只顾着享受玩乐,不仅不为自己考虑,也没有顾及到父母对自己的一片期望。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在现代生活消费意识熏陶下,青年大学生也纷纷追求生活的新潮化和高档化。在生活方面,推崇及时行乐,吃讲排场、穿讲高档、玩讲多样、相互攀比、超前消费。生日及节假日往往成为他们物质消费的庆典,狂欢宴饮、挥洒人生,甚至一些来自边老山区的学生出现不惜“借钱过好日子”。校门外的精品店常常人满为患,烧烤店则座无虚席。固然,很多大学生生认为自己是成年人了,应当可以安排自己的生活了,但据调查很多大学生常常恶意拖欠学费,经和家长联系才发现,学费早已被学生购买手机、时尚用品消费掉了,有的同学甚至参与赌博,不但输掉了学费,反而欺骗家长被偷了,甚至谎报学费。在学习方面,两天打鱼,三天晒网,对学习满不在乎,缺乏积极进取向上精神,声称“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
作弊则灵”的所谓“治学原则”;更有甚者,因为一点小事视双亲于不顾走上轻生的道路,这更与儒家所倡导的“贵体全生”背道而驰了。[2]
2、不尊重父母、对父母的生活和健康状况知之甚少,缺少对父母的精神慰藉。
调查发现,有些大学生平时处于失踪状态,很少会关心父母,总是到没钱时才想起父母,很多同学给父母打电话、致信就是要钱,很少谈及自己在学校学习的情况。一般不和父母进行交流、沟通,对父母缺少精神慰藉;更不用说主动了解父母的烦恼和内心需要了。至于主动照料过父母的饮食起居的就更少了。有些子女不仅不孝顺、孝敬父母,还把父母当成出气筒,有不顺心的事就往父母身上撒。有些大学生将自己的贫困归罪到父母身上,埋怨父母在经济上无能,没让自己过上好日子;更有甚者根本不把父母放在眼里,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总的来说,当代大学生孝道现状方面存在孝德意识趋向于淡化,孝德情感趋向于淡漠,孝德实践存在着弱化的趋向,有一部分大学生甚至不知孝悌为何物,有个别学生甚至认为子女对父母只要做到食饱衣暖就算尽孝了,如果还能不断有钱给父母,就是最大的孝了。在步入社会以后,许多本应风华正茂的大学生却患上了“无责任、无气力、无感动”的三无病,他们的消极表现令人失望。不少大学生只强调父母对自己的义务,不懂得感恩,不懂得去感激别人,认为父母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而没有意识到亲子之间的权利义务应该对等。
(三)孝道在老年人中存在的问题。[3] 1、物质生活方面无法保障。
多年来农村农民主要依靠土地生存的,如果只是种植一些粮食作物,农民的收入不多。提到贫困的问题,我们首先想到的还是农村人口。尽管改革开放了,经济发展了,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富起来,每个家庭的生活水平都能提高的。
现在有的学者提出了城市的贫困问题。拥有城市户口的人日子也不都是好过。对于农村人口来说,生活再如何不济,还有自己的土地,勉强可以有口饭吃。那么,城市人口呢?就只能靠社会救济来维生了。如果,连自己的生活都无法保障,也就没有办法来谈养老、孝老了。
2、只注重物质方面,不注重精神方面。
现代化的社会给了人们现代化的生活。现代化生活的标志就是生活节奏的加快,每个人的时间都变得紧张。天天加班,无尽的应酬是上班族们的必修课。
情感的存在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纽带。孝是一种基于真诚的、深层次的和本质的情感行为,只有出于对父母长辈的感激和爱戴之情,才是“孝”的源泉。我们经常看到的是,有的子女天天加班,有的是到外地发展。他们回家的机会就越来越小。老年人在年轻的时候是辛苦的,现在相对来说是有了很多的空闲时间。
在不愁吃穿的时候,老俩口觉得孩子不在家,家里显得空荡荡的,没有生气。在这样的时候他们还是需要自己的孩子常回家看看。对于老年人来说,他们不需要太多的钱,太多的物质享受。他们有了太多的生活经历,对一切的态度已经不是那么的苛刻了。物质固然重要,但感情关爱也是非常需要的。
3、人们对于孝道观念的漠视。 (1)年轻人对孝道观念的漠视。
“养儿防老”的观念发生了改变。在中国“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是人们的普遍心理。尽管现在时代不同了,老年人有必要的社会保障,但有少数老年人无收入或者收入甚少,仍然需要子女赡养,绝大多数老年人则需要在精神上享受儿孙绕膝之乐,并在生活困难或生病时得到子女的帮助和护理。而有的老年人不了解老人的这种需求,还存在不尽赡养义务,虐待老人甚至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严重违法现象。最近网上报道虐待遗弃老年人的案例实在是令人发指:将老母遗弃在荒郊野外,只搭了一个简单的帐篷,留下了一箱方便面,老母亲在瑟瑟的寒风中冷的发抖,让人感到的是愤恨和心碎。
(2)新一代孩子们对孝道观念的漠视。
目前夫妻关系成为家庭的主轴,也导致了家庭伦理重心的下移——孩子成为了家庭的重心,从而也间接导致了孩子们对孝道观念的漠视。独生子女的出现进一步削弱了老年人的地位,子女成为家庭生活的重心,老年人得到了冷落。现代社会,独生子女是家庭舞台上的子女角色的唯一承担者,在承担赡养和照顾老人、承负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沟通等责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为这种特殊的地位,使得其可以独占父母的整个身心,独占家庭的一切,从而养成了自私自利的品性,孩子的孝亲观念得不到培养,造成了代际伦理关系的裂变,新一代孩子对孝道观念越来越漠视。
4、人们倾向把自己承担的孝道推向社会。
随着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逐渐地建立起来,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从某种程度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很多人也以此为借口,把自己对父母应承担的责任完全转嫁给了社会,认为社会有养活老年人的责任。当然,社会确实应该对老年人负责,但是作为子女也不能因此而不闻不问。况且在很多的情况下,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保障不足以保障老年人的突发疾病时所需要的,在这种情况下还需要子女的关怀与照顾。
二、当今社会孝道问题产生的原因
导致当代年轻人孝道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上的原因,也有客观上的原因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当今社会负面思潮的影响既有年轻人自身的原因,也有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原因。当代年轻人孝道的缺失主要是受学校、家庭、
社会和自身等方面因素影响的结果。[4]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首先是在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等合理诉求的掩盖下,人受制于物的现象悄然滋生,善恶不分、见利忘义、淡漠亲情,物质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滋长,利益成了衡量一切的尺度。在处理自己与父母的关系时,有些人往往把个人利益摆在首位,从功利主义出发,首先考虑是否有利于自我,以利己为目的主导着他们的行为和观念,当涉及到自身利益时,可以不惜牺牲道德原则为代价。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青少年的价值观不可避免的会受到一些负面影响,孝道伦理正被逐渐淡化。其次是随着经济全球化,中国同世界各国联系的加强,西方的一些文化、价值观念也渗透到青年人的思想意识当中,使他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其中的一些不良因素不但破坏了家庭友爱和睦,给父母精神上造成极大痛苦,而且败坏了整个社会的道德风气。
(二)家庭教育的错位。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心理的健康发展。当代大学生的孝道意识,正是在家庭的潜移默化教育作用下逐渐得以形成的,学校和社会只是在此基础上不断的深化和补充。但自上个世纪80 年代以来,因众多因素的相互影响,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的传统道德教育被逐渐淡忘,孝敬意识逐渐被淡化,父母基本上只追求对孩子物质上的满足,对书本知识的学习和智力的开发,而忽视了对社会生活知识和规则的教育,造成了当代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智力发展和心理发展上的严重失衡。特别在中国应试教育的强大背景下,子女的学习成绩成了父母和亲戚朋友最关心最看重的东西。父母只要求子女好好学习,除此什么都不管用。做人、做事的基本道德准则的教育在家庭教育中被淡化甚至忽视了,很少有家长会对孩子讲传统的“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品质,也很少有家长会花更多的时间来教导子女们该如何孝敬父母等,家庭中这种重智轻德的做法,使得现在不少大学生们的学习成绩不错,而在做人方面却很欠缺。中国大地在前几年曾掀起一次“为父母洗脚”的活动,一部分大学生接到任务后不好意思去做,一部分父母不好意思接受,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庭教育在道德教育方面的失败。
(三 )学校教育的德智失衡。[5]首先,学校对孝道教育重视不足。在古代,孝是入德之门,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居于核心地位。中国古代的教育是建立在孝道教育基础之上的,它是一种充满人文性和道德性的教育,以人为中心,以“做人”为目的,这是一种“成人”的教育。中国的现代教育虽然以人为本,但却以“成才”为目标,虽然德育也纳入了教学范畴,但学校的德育实践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关键时不要”。高校的孝道教育是高校总体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和渗透在学校的各种教学工作、管理工作和服务工作中,就目前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关于孝道在当今社会中的思考1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