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 帝
郡
郡守( )
郡尉( )
监御史( )
县(道)
县令(行政) 县尉(军事) 县丞(刑狱)
乡
三老(教化) 啬夫(赋税) 游徼(治安) 有秩(民政)
里
里正 此外:还有负责地方治安的“亭”
思考:从以上图示中得到什么认识?
(4)特点:
1) 2)
(5)意义:1) 2) (6)发展:西汉
继续推行 。汉初曾分封诸侯王而形成 、 并存的局面,后来消除割据势力,巩固大一统。
合作探究: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异同?(填表)
分封制 郡县制 划分原则 传承制度 与中央关系 历史作用 相同点 2、 中央机构的设置(百官公卿) (1) 皇帝制度的确立(三个特征)
①皇帝独尊:统一六国后,采用 称号,皇帝自称“ ”;命令称“ ”或“ ”,印称“ ”。
②皇权至高无上: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最核心特征。 ③皇位世袭:“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是君主权力集中的另一体现。 (2) 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三公:① 有左右两员,职责是 ;
1)内容 ② 主管军事; ③ 是丞相的助手,负责 。
九卿:
2)特点:① ② ③ 3、“朝议”制度:(思考:如何看待“朝议”制度?)
4、加强思想控制:“焚书坑儒”、“挟书律” 思考:“焚书坑儒”和“挟书律”的实质是什么?(结合课本材料阅读与思考)
5、汉承秦制:汉武帝时设置 和 ,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小结:(合作探究)
秦朝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影响?(对秦朝、对后世)
课堂练习:
1.秦国能灭掉东方六国、统一中国的主要原因是( )
A.法家思想奠定了统一的理论基础 B.秦国是六国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 C.秦国军事力量强大,进行兼并战争 D.广大人民饱受战乱之苦,渴望统一 2、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主要反映了( )
A.修长城的艰难困苦 B.人民只看到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 C.长城的修筑不利于秦朝统治的巩固 D.人民不堪忍受秦朝暴政的一个缩印 3、秦朝的郡县制比西周的分封制更能适应封建集权政治的需要,最主要在于( )
A.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 B.郡县是地方行政的管理机构
C.郡县官吏与皇帝是臣与君的关系 D.郡县官员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官吏不能世袭 4、秦代确立的中央集权制的基本特征是( )
A.皇权至上 B.“家天下” C.权力高度集中 D.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5、秦朝时中央官制中为虚设的官职是( )A.太尉 B.丞相 C.御史大夫 D.卫尉 6、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最突出作用( )
A.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B.有效地维护了封建国家的长期统一和民族融合
C.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 D.皇权暴政极易造成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停滞 7、在评论秦朝灭亡时,历史学家张岂之说:“秦始皇忘记了最主要的事:民心和民力。”最能论证此观点的是( )
A.称皇帝制《秦律》 B.置三公行郡县 C.焚书坑儒筑长城 D.统文字平南越 8.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臵王,毋以填(镇)之。请立子,唯上幸许。”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中丞相绾和廷尉李斯的观点。
(2)简要说明这次争论的结果。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二人观点的认识?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三节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导学案 编号 03
一、课标: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二、重难点:
重点:掌握历代专制主义王朝权力愈益集中的特点,了解这一现象和中国政治形态历史演进的
关系。
难点: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学习过程: (一)“法令出一”——皇帝制度
1.创立:秦始皇开始使用“ ”称号,确立了“皇帝”制度。
2.特点: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集行 、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主宰政治而无制约。
3、弊端:皇权具有 性和 性,影响了国家政治决策的合理性。 4、影响:(1)历代 的变化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准则。 (2)君臣关系,实质上是“ ”和“奴才”的关系。 (二)君权和相权
1、斗争原因:丞相权力过大威胁皇权(“相”既是皇帝的助手,又是君权的分割者。) 2、汉至宋代抑制或分散相权的主要措施: (1)西汉:
①背景:汉初继承 ,丞相有相当大的权力;汉武帝幼年即位,丞相把握行政大权。 ②措施:频繁更换 ,使相权受到打击;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建立“ ”
与“外朝”相对应。“中朝”又称“ ”,由 构成,具有决策权;“外朝”由以 、 为首所构成的官僚机构构成,具有执行权。
合作探究:画出中外朝制度图示。
(2)唐代:三省六部制
①主要措施:唐代中央设 、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其中: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门下省设 ,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官员,身份也等同于宰相;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 合作探究:画出三省六部制图示。
②评价: (3)宋代:
措施:①设置 ,其长官简称“ ”,职务相当于宰相。
②增设“ ”作为副宰相以分散相权。
③设 管军事,长官为枢密使;设 以总理财政,长官为三司使。 评价:
合作探究:画出宋代中央官制图示。
3、斗争目的:(1)防范 擅权。(2)力求加强统治,提高 效率。
(3)弥补 繁多而宰相 不足的缺陷。
4、斗争结果(演变趋势): 不断削弱, 不断加强。 (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1、监察机构的设立及演变
(1)秦代:中央—— ;地方——监御史。(已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 (2)西汉:中央: 主管的机关是当时最主要的监察机构;地方— 。(更为严密) (3)唐代:御史台定期到京都各监狱视察执法情况。(职权进一步扩大) (4)宋代: 是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
(5)元朝:人命重案以公文移送 ,由监察御史复按。 2、评价:积极: 消极: (四)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1.选官制度: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经过了“ ”、“ ”、“ ”三个阶段。
2、历史变化:(填表) 选官制度 实行时间 选官依据 特点 局限 目的
世官制 先秦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实质 合作探究:1、如何全面评价科举制?(积极、消极)
2、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体现了怎样的演变趋势?
(五)行省制度 1、郡县制的演变:(秦汉)郡县两级 (唐)道、 、县三级 (宋代)路、州、县三级。 2、行省的设置: (1)创建时间: (2)主要内容:①全国分设十个 (行省)。
②另设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一是中书省直辖的“腹里”,一是 管辖的西藏和四川、
青海部分地区。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依次为路、府、州、县。
(3)与中央的关系:
①行省行使权力受到中央的节制:
行省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 ;军政要务需呈报 ,没有中央诏旨,行政官员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不得调动军队;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
②中央的 机构监督行省官员。③中央采取 等形式对行省官员加以控制。
(4)重大意义:①便利中央对地方的管理②有利于加强 。③有利于调整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合作探究:郡县制和行省制的联系与区别?
小结:从秦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
课堂练习:
1、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盖三皇,功过五帝”,这主要是指他( )
A.继承了秦国王位 B.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C.灭六国、统一天下 D.修建万里长城
2、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完善了自秦以来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突出反映在( )
①中央决策的民主化 ②任人唯贤的原则得以贯彻 ③三省六部既有分工又相互制约,提高了行政效率 ④使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元史·地理志》中“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下列关于元朝地方行政区划设置表述错误的是( )
A.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 B.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C.行省行使权力时不受中央的节制 D.在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 4、隋唐以来的历朝统治者都沿袭使用科举制度,其根本原因是科举制度( )
A.有利于选拔人才 B.有利于巩固专制统治 C.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D.得到了不断完善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高中历史必修一全套导学案(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