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1928年11月25日) 材料5
“中国革命的现时阶段依然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革命,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这是十分明显的。”“革命的动力,基本上依然是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现在则可能增加一个民族资产阶级。”“革命的转变,那是将来的事。在将来,民主主义的革命必然要转变为社会主义的革命。” ——摘自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1935年12月) 材料6
“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是分为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步骤,而其第一步现在已不是一般的民主主义,而是中国式的、特殊的、新式的民主主义,而是新民主主义。”“很清楚的,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 ——摘自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 请回答:
(1)材料1中陈绍离关于中国民主革命的动力的阶级分析是否正确?
答:陈绍离认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动力只有工农和下层小资产阶级,其他的一切阶级和阶层都已转入反动的营垒,而决没有站在革命和反革命之间的“第三派”或“中间营垒”的存在。同时他未能把大资产阶级同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区分开来,把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同帝国主义和封建地主并列为中国革命的对象。这是一种典型的“左”倾错误的观点,其结果是在指导中国革命的实际过程中容易犯“左”倾冒险主义和盲动主义的错误。
(2)结合材料2、3分析陈独秀在中国革命领导阶级问题上的错误。
答:在材料2中,陈独秀认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尚未截然分离、对立,中国的工人阶级觉悟还没有上升为自为的无产阶级意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民革命的意义是“对外要求民族之经济的政治的独立,对内要求一般国民在政治上的自由。这种一般国民之政治自由,如集会结社罢工的自由。”中国革命应由资产阶级掌握政权。在材料3中,陈独秀没有认识到在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后,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进入到新民主主义时期,无视国内外历史条件的变化,仍然用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观点来看待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认为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应由资产阶级来领导,其前途是“资产阶级的胜利”,从而在实际的革命过程中放弃了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最终导致了他的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 (3)结合材料3分析材料4和5中毛泽东关于中国民主革命的动力和性质的观点。
答:在材料4和5中,毛泽东认为,“中国现时确实还处在资产阶级民权革命的阶段”,“中国革命的现阶段依然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革命”。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的动力是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资产阶级的民族民主革命,其前途是社会主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的根本任务是要实现国家和民族的独立,推翻封建地主官僚资本的统治,走上民主发展的道路。因此,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 (4)结合材料3分析材料5和6中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发展阶段的观点。
答:在材料6中,毛泽东从分析中国的社会性质出发,认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只有认清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同时又认清二者的联系,才能正确地领导中国革命。
七.案例分析题
案例1:去当红色“山大王”
秋收起义几仗打下来,部队相继失利,损失很大,队伍“竟至溃不成军”。毛泽东在文家市里仁学校召开了前敌委员会会议,讨论部队的进军方向问题。毛泽东拿着一份从学校借来的地图,指着湘赣边界山形最宽的部分,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说:这里像眉毛一样的地方,是罗霄山脉中段,最适合做我们的落脚点,我们要到那里去当“山大王”。
第 16 页 共 30 页
听了毛泽东的分析,在经过激烈争论后,大多数同志同意毛泽东的主张,也有一些同志不同意毛泽东的意见,师长余洒度就极力反对,他说攻打长沙是省委决定了的,我们现在全军会师了,就应该立即反攻浏阳,直取长沙;不打长沙,却退到农村,这叫什么革命?毛泽东耐心地说:我们这个山大王是红色的“山大王”,而不是过去的“山大王”,是代表人民利益的工农武装,是共产党领导的,有主义、有政策、有办法的“山大王”。中国政治不统一,经济发展不平衡,矛盾很多,我们要找敌人统治薄弱的地方。毛泽东的话,通俗易懂,包含着极其丰富的深刻的真理。总指挥卢德铭坚决支持毛泽东的主张,他说:毛委员讲得对,现在交通要道和城市不是我们占领的地方。如果攻打长沙,就有全军覆没之险。 (苏扬:《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中外名人的评说》,解放军出版社,1991年) 案例习题:
1,中国革命的发展道路是什么?为什么必须走这条道路? 答: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近代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没有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广泛存在,这就为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提供了条件。由于政治上的不平衡,城市是反革命力量统治的中心,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这是农村革命根据地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能够长期存在的地方,也是受过大革命影响、曾经有过高涨的革命群众运动的地方,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较好的群众基础。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是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又一重要的客观条件。而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党的领导及其正确的政策,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主观原因和条件。
2,结合文家市前敌委员会会议上的争论,谈在中国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
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其本质来说,就是依据时代要求和实践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入研究和回答中国革命、建设面临的实际问题,寻求和不断开拓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由此赋予马克思主义以强大的生命力。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际、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
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对中国革命有什么影响? 答: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的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从此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理论,从理论上处理好了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以及土地革命三者之间的关系,为中国共产党指明了革命的道路和方向,从而摆脱了长期以来对苏联革命道路的迷信,开始走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2.“经济决战”奏凯歌
全国解放之初,国民党给我们留下的是一个生产停顿、破产、整个国民经济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外国记者戏称:“共产党的军事可以打100分,政治可以打80分,财经工作只能打0分”。不管是西方敌对势力,还是国民党,都在等着看中国共产党的笑话。面对这样的情况,从1949年到1950年中国共产党在取得军事上的胜利的同时,领导人民打了一场在全国范围内的“经济大战”——稳定物价,并彻底扭转了国民党政府遗留下来的恶性通货膨胀和整个社会经济一片混乱的局面,粉碎了敌人恶毒的污蔑。
这场决战,从上海打响。在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的十多天内,市场上投机活动猖獗,银元价格竟然上涨了5倍多。党中央亲自指派熟悉经济工作的陈云同志赶赴上海,领导打击投机的战斗。经过认真研究,华东军政委员会果断决策,在6月10日下令包围和查封了上海市投机市场的总枢纽——上海证券大楼,取缔了金、银、外币计价的活动。这使人民币得以占领市场,为平抑物价创造了重要条件。从上海斗争开始,经中央财经委员会指挥,全国进行了多次平抑物价涨风的斗争。其中,具有决定意义是1950年3月,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政务院《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这项决定的贯彻执行,使全国的物价明显地稳定了下来。
在贯彻这项文件的过程中,各级财政部门工作十分扎实。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财政经济委员会每晚都有电话联系。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统一指挥北京、天津、上海、武汉、广州、重庆、西安、大连等大市场的国营贸易和市场经济活动。主要内容为国营贸易机构当天卖出多少粮食和纱布,买进多少,价格高低,以及私商买进、卖出的情况。领导同志每晚都根据收集到的情况,提出次日卖出价格的安排和要求,电告各大城市执
第 17 页 共 30 页
行,通过各大城市的贸易价格活动又去影响各小城市的贸易、价格情况。
为了保证《决定》的准确执行,中央还召开了会议,讲明政策,做透思想工作。在开会时,广州市有位代表形象地说:“经过这次会议,我懂了,我过去在广东打仗,抓到俘虏,就送到广州完事,可现在要送北京了。每天卖货的钱,就缴国库,我们要花钱,再到国库去领”。统一财政经济工作,在执行中,纪律非常严明,发扬了无产阶级政党铁的纪律的优良传统,确实做到了有令必行,有禁必止,违法必究,执法必严,而且是“枪打出头鸟”,一经发现违法的苗头,就严肃处理,铁面无私,做到了“惩一儆百”、“寓教于惩”,而不是睁一眼,闭一眼,“看人下菜碟”。1950年统一财经工作初期,西南军政委员会贸易部所属的西南区土产公司经理谢扶今同志(此人系长征干部,又是王明即陈绍禹的妹夫,当时王明已回国,任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员会主任),没有遵照财经统一的规定,把卖货所得现金上缴国库,而是自行投放,收购了猪鬃。西南财经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秘书长刘岱峰和西南贸易部部长王磊、副部长刘卓甫发现后,报经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西南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邓小平批准,立即对谢扶今执行了纪律处分,并通报全区。广大干部无不敬服,再没有人敢于以身试法。这就使得中央规定的政策,通行无阻,一直落实到基层。
通过这些斗争,新中国稳定了物价,说明中国共产党的财经工作,不是得0分,而是得了满分。毛泽东高度评价了建国之初稳定物价的胜利,认为其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的胜利。它使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站稳了脚根,得到了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 案例习题: 1.“共产党的军事可以打100分,政治可以打80分,财经工作只能打0分”,如何认识这个说法,“经济决战奏凯歌”说明了什么?
答:新中国成立之初,党领导人民打了一场在全国范围内的“经济大战”——稳定物价,并彻底扭转了国民党政府遗留下来的恶性通货膨胀和整个社会经济一片混乱的局面,粉碎了敌人恶毒的污蔑。通过这些斗争,新中国稳定了物价,说明中国共产党的财经工作,不是得0分,而是得了满分。 2.毛泽东高度评价建国之初稳定物价的胜利,认为其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的胜利。你如何理解这个论断? 答:毛泽东高度评价了建国之初稳定物价的胜利,认为其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的胜利。它使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站稳了脚根,得到了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也一定能领导好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光辉的成就。
第四章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从新民主主义进入社会主义的标志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C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通过 D十一届三中全会 2、我国建国初期的社会性质是( )
A 新民主主义社会 B 社会主义社会 C 资本主义社会 D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建立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属于( )
A新民主主义性质 B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C半社会主义性质 D社会主义性质
4、中共八大前后,毛泽东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提出的重要思想不包括( ) A经济建设必须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的方针 B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伟大国家 C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工业化道路
D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5、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 )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6、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是( )
第 18 页 共 30 页
A定息 B国家资本主义 C公私合营 D四马分肥
7、1956年我国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开始进入( ) A新民主主义时期 B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C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D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8、1953年到1956年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 )
A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对派残余的矛盾 B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C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D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二、多项选择题
1、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正确的有( )
A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 B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过渡性社会
C属于资本主义体系的过渡性社会 D是一个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因素的过度性社会 E是一个社会主义因素起决定作用,必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社会
2、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其经济成分有( ) A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与合作社经济 B个体经济
C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D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E集体经济 3、我国对个体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必须遵循的原则有( )
A自愿互利 B典型示范 C国家帮助 D公私兼顾 E集体合作
4、全行业公私合营前,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的赎买政策是四马分肥,其中四马是指( )
A国家所得税 B企业公积金 C工人福利费 D资本家的利润(包括服务与红利) E企业的利润 5、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经验有( ) A在土地改革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引导个体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 B遵循自愿互利的、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 C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单位”的农村经济政策 D全面推广联产承包责任制
E采取从互助组到初级社再到高级社的逐步过渡形式
三、简答题
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什么?
答: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答: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第三,进行和平改造。
四、论述题
1、论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答: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越过漫长的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进入到社会主义新时代,为后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现代化的建设创造了制度条件。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以其与社会化大生产一致性和能够在经济落后条件下尽可能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为发展社会生产力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今天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都离不开选择并且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个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第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这是中国几千来阶级关系的最根本变革。因而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巩固和扩大了
第 19 页 共 30 页
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
第三,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为其他相对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提供了重要经验,对这些国家的人民也是一个巨大的鼓舞。第五,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不仅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2、中国为什么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了社会主义?
答: 中国必须要走社会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社会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在民主革命时期已经明确。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过渡到社会主义,充分考虑了具有实现的可能性。
第一,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由于现代工业的固定资产中官僚资本占80%,国家没收这一部分庞大资本,不仅建立起了在国民经济中起领导作用的社会主义经济,而且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物质基础,因而成为整个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开端。
第二,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内在要求。一般规模较小的农业互助合作组织,没有大机器,主要靠协作,也可以增产。事实上,与个体农业相比,农业互助合作组织的增产一般比较明显。这也为党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提供了重要依据。
第三,建国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创造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这些措施,不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有效的利用和限制,也很自然地加深了它们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之间的联系,引起它们在生产关系上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国家在利用和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成为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初步骤。这也成为党提出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的总路线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第四,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已经显示出对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对我国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朝鲜战争停战使世界的形势开始和缓。这为实行过渡时期总路线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第五章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邓小平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是在( ) A党的十三大 B 1992年南巡谈话 C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D党的十三大 2、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是( )
A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B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D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3、邓小平理论的基石是( ) A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C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D“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4、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个判断( ) A 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B 概括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 C明确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D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5、邓小平指出,在改革中社会主义必须始终坚持的两条根本原则是( ) 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B实行按劳分配,增强综合国力
第 20 页 共 30 页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毛概上学期习题整合(复习资料)(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