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工学交替,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摘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以重庆市经贸中等专业学校国家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茶叶生产与加工为例,构建“321 工学交替、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及其与之配套的“工学一体,能力本位”课程体系、“三融合小班师徒制”教学模式与“双主体考核,多元评价”评价体系,将有效促进中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
【关键词】工学交替;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 一、改革背景
(一)茶产业飞速发展
中国作为茶叶之乡,茶叶生产与加工的历史源远流长。作为世界第一产茶大国,我国有20个省、市、区产茶。2013年,中国茶园面积257.93万公顷,约占世界茶园面积总量的50%,居世界第一位;茶叶总产量189万吨,居世界第一位;全国茶叶农业总产值1106.2亿元[1]。近5年来我国茶叶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市场反馈在今后3――5年全国可开采面积将年递增10%左右[2]。在国家继续加大农业产业扶持力度背景下,中国茶产业发展将受到各级政府高度关注与大力推动,
并保持良好的持续发展态势,在产业深入挖掘与横向扩展及整体竞争力提升方面,获得长足的进步与发展。 (二)专业人才严重短缺
生产与加工是茶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但人才供需矛盾却十分突出。据初步统计,目前我国约有33个高职高专院校设有茶叶类专业,其中29所为茶文化、茶艺专业,加工专业所占比重仅为12.12%[3]。按照教育部专业设置要求,中职茶学只设置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但全国开设学校不多。以重庆为例,截止2014年,重庆市所有中职和高职学校中只有1所院校开设了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
调查显示:一方面茶叶种植和加工环节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不高,基本上都是来自于当地的农民,经过短期操作培训后走上的工作岗位,严重缺乏专业知识和质量标准意识。另一方面,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人才需求量大。以重庆市为例,据重庆市茶叶协会人才预测分析报告预测,未来5年重庆市需要更新的从事茶叶种植、加工、销售、检验的技术人才分别在3.9万、2.7万、1.6万、0.5万人左右,而目前重庆市中、高职院校中仅有重庆市经贸中等专业学校开设了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随着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茶叶生产过程中用工短缺的矛盾将更加突出。[4]显然,建设好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为我国茶产业的发展培养急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显得尤为紧迫。
(三)示范校建设提供的契机
在201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讲话时指出:各地要加强对好做法、好案例的总结推广工作,试点成功的要扩大覆盖面,发挥成功经验的示范作用。深入贯彻全国教育会议精神,以服务发展为导向,以促进就业为目的,以茶产业对人才素质要求为准则,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与评价体系改革,已成为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重庆市经贸中等专业学校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在建设中,抓住第三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的契机,全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深化、拓展、完善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的内涵与外延,构建了“321”工学交替的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模式、评价模式的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二、模式建构 (一)模式内涵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过程的总和。“321工学交替,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是重庆市经贸中等专业学校以服务发展为导向,以促进就业为目的,以茶产业对人才的职业素质要求为准则,着力构建的茶叶生
产与加工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并由“工学一体,能力本位”课程体系、“三融合小班师徒制”教学模式、学校和企业“双主体”考核,学校、企业、社会等多元评价体系进行支撑。 (二)框架结构
“321工学交替,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框架结构,其中的“321”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按照学期柔性划分,学生在学校培养3个学期、企业培养2个学期、顶岗实习1个学期,工学交替完成学业;二是按照培养目标,通过中职学生学习的“操作―理论―实践”三个步骤,由学校、企业这两个主体共同培养,达到输出技术技能型人才这个成果目标。“工学交替”,是指学生在校学习和企业工作交替进行,在大体保持培养期和培养计划前提下,遵循茶叶生产的季节性特点和地域性特征,安排理论教学与学生的实践时间,交替进行,灵活调整,如春天学生主要在企业实习或生产,秋季在学校学习课程。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涉及很多方面,其中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是重点和难点[5]。课程作为教育思想转化为现实的核心纽带,直接关系到培养目标的实现,课程体系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课程体系的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功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6]。“工学一体,能力本位”课程体系是“321工学交替的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重难点。模式的实施,课程体系的贯彻,都需要教学模式去执行,“三
融合小班师徒制”教学模式就是其具体的路径。所有实施需要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去保障,教学实践基地建设为改革实践提供了可能。执行的效果如何,是否需要修正、调整,都要在“双主体考核,多方面评价”评价一些的大环境中进行的,它们之间是互相作用,相辅相成的。
图1 “321工学交替,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框架图
三、改革实践
(一)“321”工学交替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运行 在实践中,我们根据茶叶采摘和加工的季节性特点,依托重庆茶业研究所的人才优势、科研优势、技术优势和基地优势,与重庆市云岭茶叶有限公司结成校企联盟,依托供销系统的茶叶加工企业,与茶叶加工专业合作社结成校社联盟,学生在学校培养3个学期、在企业培养2个学期、顶岗实习1个学期,实行专业双带头人,师资双向互聘,校企双轨培养,学生双向考核,校企共同培养人才。 为了使学校的人才培养贴近企业生产实际,学校坚持以茶叶生产任务为载体,按照茶叶生产过程和生产季节性要求设计“教学历”,形成了两个完整的“学、训、产”一体化教学过程。依据“321工学交替的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把学生在校学习的三年时间划分为六个柔性学期和三个季。第一学期是以每年的9月--12月,作为学校培养季,第二学期是以每年的3月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321工学交替,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