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内在动力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析
【摘要】职业院校的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自我效能感低,自卑心理严重,从职校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以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念为依据,结合具有独特魅力的以体验式培训为主的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经过试验研究,形成了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积极心理学 心理素质拓展训练
一、问题的提出
职校生与同龄其他学生相比,普遍存在自卑心理,他们对职校生的定位存在一些误区,认为低人一等,这种自卑严重地挫伤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变得萎靡压抑,人际交往也频频出现问题。还有的学生在入校前就养成了散漫、纪律性差等不良习惯,再加上目前职业学校没有升学压力,普遍对文化知识的学习存在忽视,因此,职校生学习动力不足,迷恋手机上网或谈情说爱,导致个人的潜能得不到发挥,甚至自暴自弃,迟到、缺课、挂科现象屡屡发生。这些让他们更坚信自己能力不行,把注意力集中在个人缺陷和潜在的困难上,将失败归因于能力不足。如果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有一套可以激发出职校生的内在动力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二、理论依据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研究人性的积极层面,挖掘个体的潜能,才可以自我实现。产生于20世纪末的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在此观点的基础上,抛弃了传统心理学消极悲观的研究路线,采用较为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对心理学重新进行了诠释,强调心理学研究应该致力于发现使个体或团体以及社会朝良性方向发展的因素,以便激发个人的内在动力、开发潜能,并由此获得美好的生活。目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在世界心理学界引起了广泛的重视与关注,许多心理学家转向该领域的研究,目前已取得丰硕的成果,拓展和加深了人类对自身的认识,提升了自我效能感和幸福感。
根据“我听见就忘记了,我看见就记住了,我做了就了解了”这个规律,哈恩(Hahn)博士创建了以体验式培训为主的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它让参与者完成一些特定的任务或者活动,并在完成项目事件后,进行反思考察,提出问题,找到原因,修订方案并进行归纳总结。它最独特的魅力是让每个个体更好的参与进来,以帮助个体激发潜力,团队增加活力、创造力和凝聚力,进而心理素质得到提升。目前,心理素质拓展已经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并在全世界得到广泛认可。
三、应用研究
1.利用朋辈心理辅导的优势,进行广泛宣传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激发内在动力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析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