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人类生产方式的演变(2)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8-11-21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采用通用的机床对金属和木材进行钻、磨等各项加工作业。

。产量极低,每年不超过1000辆,只有极少数汽车(最多不超过50辆)是按同一设计制作的。然而即使在同一设计制作的50辆汽车中,也没有两辆完全相同的,因为单件生产的技术必然导致各种差异。当然,也没有任何公司能在这些资源和特色方面独家予以垄断。

单件生产经营方式确实造就了能工巧匠,每个公司都集中全力以满足个别顾客的不同要求,自豪的单件手工生产者不断的琢磨钻研自己的技能。

以上这些都是事实。但是从生产经营角度看,单件生产经营方式的缺点是明显的:生产成本高,而且并不随着产量的增加而下降,这意味着只有富翁才买得起汽车;品质不能保证,由于制作出来得每辆汽车实际上都是一辆样车,可靠性变幻不定,缺乏一个系统的试验,这种生产方式不能保证产品的品质。

在那个时代里,致命的是那些独立的、承担大部分生产任务的小工厂没有能力开发新技术。单个工匠,连谋求基本的革新的资源都没有。真正的技术进步是要靠系统的研究工作,而不能只凭敲打修补[8]。

面对着单件生产方式出现的种种问题,亨利·福特的大批量生产方式的出现使汽车工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在1914年和1924年间,亨利·福特倡导的大批量生产方式的产业革新摧毁了以单件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强有力的美国汽车工业。在这期间,美国汽车公司的数目从一百多家降到了十几家,而且其中的三个大公司--福特、通用和克莱斯勒占了全部销售额的90%[9]。这时,轿车和载货汽车设计都开始规范化,汇集为如今大家熟悉的四轮的汽车。而这种生产方式最终几乎被全球每一种工业活动所采纳。

大批量生产方式的特征描述

1、\批量生产->降低价格->刺激需求\是大批量生产方式的基本发展模式

大量生产方式的基本发展模式是:先是单一品种(或少数品种)大批量生产,以批量降低成本,通过降低价格刺激需求扩大,从而进一步带来批量的扩大。大量生产方式的最大特点在于以单一品种的规模生产来降低成本,这与当时的经济环境是相吻合的。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只要生产得出来就可以销售得出去,生产的越多,成本就越低,也就越能销售出去。这种\以量取胜\的模式仍然是当今制造业普遍存在的一种发展方式。

2、\设计产品和工艺->大批量少品种制造->销售(推销)\是大批量生产方式的基本流程

在产品开发阶段,由市场调研人员提供某种新产品的设想,由分工不同的设计人员分别设计并绘制图纸,再由制造工程师考虑制造工艺。在生产阶段,将设备专用化,作业细分化,每道工序的工人只奉命完成自己份内的任务。保持原料、零部件和在制品的充足库存,以保证生产连续性。大批量少品种的生产,全过程自始至终无须过多变化,通过采用零部件标准化的方法,降低生产种类,提高生产批量,降低成本。最后以价格为主要营销手段向消费者

销售(推销)规格种类有限的产品,生产厂商主要通过市场反馈或消费者调查掌握生产,如下图。

图3 大批量生产方式的基本流程

从以上流程可以看出,大批量生产方式基本是以提供质、量和规格都已限定的产品为核心的生产方式。

3、金字塔型的多层次垂直领导是大批量生产方式的常见组织结构和形式

组织结构追求纵向一体化是大批量生产方式企业的常见现象。由于大批量生产方式强调不断细化的分工和人作为\机器的延伸\的思想,使用这种组织结构目的是达到大批量的生产规模。而全盘纵向一体化的问题是由此产生的官僚体制极为严重,并且一经产生,无法解决。

这种类官僚体制的企业组织结构和形式也强化了生产的需要是第一位的,经销商和用户应该做出必要的让步。使得企业越来越走向一部永不停止运转的\生产机器\,培养企业的自大和盲目扩张的欲望。

生产过剩的核心问题

1、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

在文章的上一部分已经提及,大批量生产方式出现之前,虽然已经发生了\工业革命\,生产力在新的科学技术推动下得到了大大的提高,但是人们还没有充分的发挥科技创新带来动能,这从汽车业早期的单件生产的低效率就可以看出。消费品的短缺造就了\卖方市场\,生产者长期占据了控制地位,以至于大批量生产方式出现后所产生的大量品种较为单一的产品还能够被短缺的市场所消耗。

然而,在当今消费品充裕的社会,消费者的选择不断的增加,产品的基本功能和较低价格已经不在是消费的决定性因素,\买方市场\已经逐渐的产生。而大批量生产方式所代表的单一品种的规模生产的\以量取胜\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买方市场\的要求。

2、大批量生产方式下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收益递减规律是1798年由托马斯·o马尔萨斯提出来的。根据这一规律,如果我们增加对某一生产要素的的投入,例如劳动,而假设其他所有的要素(如机器设备、技术、原材料等)保持不变,那么,每一个增加的劳动力的产出都会比前一个劳动力少。即使总产出增加,但每一个劳动力增加的产出,即边际产出,也会下降。

两百多年过去了,我们在经济学中仍然面对这个\规律\。许多经济学家仍然认为,世界上的资源是有限的,而且一旦生产要素之一变得稀缺,一国及其商业就会面临收益递减规律。

大批量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是--少品种、大批量,着就决定了这种生产方式在有限的市场范围内,一定会出现市场饱和状态,即使是再先进、新颖的产品有限的选择都会导致市场

饱和的收益递减。

事实上在大批量生产方式下和国际交换不充分的情况下,收益递减规律是显得十分典型,但在全球性的开放市场、消费习惯锁定和量身定制的互动生产方式下,收益递减规律就有可能转变为收益递增(下文将详细讨论)。

3、科技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超快速折旧\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出现了飞跃式的发展,包括信息技术、生物工程、航天技术和基因工程在内的高技术成果不断涌现。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更为直接、更加迅速,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60%~80%是由科技进步推动的。

同时,科研成果商业化的周期不断缩短,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大大加快。一种技术、一个产品从发明到投资,到批量生产,最后到淘汰,周期越来越短。生产能力过剩危机很大程度上在这种\超快速折旧\的淘汰机制里被催化了。引文和注释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人类生产方式的演变(2)在线全文阅读。

人类生产方式的演变(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291558.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