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生产方式的演变(2010-05-21 18:07:41)转载标签: 杂谈 一、导言
人类社会在近200年里,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提升,生产能力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生产的物质产品几倍于人类数千年的生产总和。展望20世纪,人类在技术、经济领域有许多突破性的进展。我们认为,其中有四个方面对经济生活的影响最大。首先,本世纪初福特汽车所开创的-生产流水线为特征-大批量生产方式,特定产品的少品种的大量复制从根本上解决了量的供给问题。其次,是产业分工的日益细化。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满足人类的各种消费提供了源泉,每天都有新产品诞生已经不足为奇;产品的精密化和高度复合性(多种材料构成)使得几乎任何企业都无法独立完成产品生产的全过程。第三,全球化生产,产业分工突破了地缘限制。一个最终的社会消费品,已经很难说明它的产地,因为构成和组装这一产品的资源、零部件可能来自世界各国国家。第四,信息化,通讯产业和IT产业的崛起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生活,信息的高质量瞬时互动,将不可逾越的地域空间压缩了。
随着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已经逐渐摆脱了生产能力不足的困扰,物质产品日益丰富。然而,人类生产能力迅速增大的同时带来了新的全球性问题--量产能力过剩。
在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全球出现了生产能力过剩,世界主要经济体系,包括美国、欧盟和日本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生产过剩危机,这种危机也影响到了经济正在崛起的东南亚地区和中国以及拉美地区。
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21世纪伊始,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近三分之二的美欧日经济同时减速。美国从2000年第三季度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恐怖袭击使美国经济雪上加霜。日本和欧洲经济也呈衰退或减速迹象。
亚洲特别是东亚国家和地区严重依赖美日市场。美日经济减速使东南亚国家出口受挫,东亚国家和地区生产能力普遍过剩。拉美的情形更是糟糕,拉美国家出口的60%多集中在美国。美国经济大滑坡使拉美国家出口受到重大影响。
全球股价大幅滑落、盘桓低档,加上景气复苏乏力,令人对未来经济前景充满不安,而资产价格暴跌以及疲软的物价水准,令人担心伴随衰退而来的通货紧缩压力。
环顾周遭,可以找到许多通货紧缩的痕迹,日本饱受通货紧缩的困扰,这点众人皆知。到2001年7月份为止的核心消费物价指数(不含价格波动较大的生鲜食品),已经连续34个月下跌;而到8月份的零售物价指数,也连续跌了23个月。由于国内需求持续疲弱,加上泡沫经济的后续影响,使日本经济始终无法自通货紧缩中脱困。
另一个面临严重通货紧缩问题的地方则是香港;过去香港是亚洲消费最昂贵的城市之一,如今物价变便宜了,香港因为采行联系汇率制度(港币钉住美元),所以无法自由地采行扩张性货币政策来抗对通货紧缩的冲击。到2001年6月份为止,香港消费物价指数已连续44个月下滑,几乎是从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就一直处于通货紧缩的压力下,同期间香港不动产价格跌幅高达六成,很多人饱尝\负资产\之苦,同时景气衰退、失业攀升、股市下跌,香港经济仍然问题重重。
至于世界第一、二大经济体的美国与欧元区,虽然目前暂时还看不到通缩现象,不过徘徊低档的通膨水准,却有隐隐转向成为通缩的可能。2001年第二季度,美国非金融部门GDP平均指数下跌了0.6%,就让部分人士开始担忧,通货紧缩可能从东方吹向西方。
出现生产过剩和通货紧缩的现象,从宏观经济学上讲,是宏观经济供求失衡的表现,可以从两方面分析:第一,总量方面的原因,即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第二,结构方面的原因,即\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恰恰是产品生产时缺乏\有效供给\造成产品滞销,存货积压。
而这两方面的原因又可以归结为,科技的进步和大批量生产方式形成了日益的强大供给能力,当需求旺盛的时候,供给能够迅速上升。可一旦需求发生波动,这些新形成的生产能力就会大量闲置,变成沉没成本,大量商品卖不出去,造成了全球性的生产过剩(尽管是结构性的过剩)。以大批量为主导的生产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实的需求了,生产与消费的矛盾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尖锐,而这恰恰催生了全新的生产方式。
二、人类生产方式概观
生产方式的含义
1、生产系统与生产方式
经济活动是由生产系统和消费两大部分组成的(我们这里暂时不讨论分配和交换)。图1给出了对生产系统的一般性解释,说明生产的定义是很广泛的,远远不仅是制造。固然制造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它与流通领域、销售领域相互依存。流通领域如银行、金融服务、保险、广告、通信、旅馆等等[1]。
图1 经济活动框图
通过图1可以看出生产方式在生产系统中处于一个相对核心的位置,是生产系统控制和管理方式。
2、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关系
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最简单的关系可以归结为供给和需求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可以分成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生产者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提供供给,第二种情况生产者预测消费者的需求提供供给。
在这两种情况下,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地位关系是不同的。第一种情况下,消费者处于一个较为主动的地位,消费者可以根据需求的不同改变生产者产品或服务内容和规格(产品或服务的性质仍是由生产者决定的)。而在第二种情况下,生产者处于一个较为主动的地位,产品或服务的性质、内容和规格都是由生产者自己决定,而消费者只能以两种方式对产品或服务产生影响:一是消费选择,二是消费反馈。
3、生产方式的演变
生产方式的演变过程具有很多版本。我们这里并没有分析交换和分工,不是研究所有权的变更,不是研究因劳动或财产权的不同而形成的分配制度,而是研究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身份变化,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产品性质和规格的变化是由谁决定的问题,同时还要探讨由此而产生的市场和组织管理。
人类已经经历的生产方式大体有:原始生产方式(采集和猎取),手工业生产方式,大批量生产方式。在不同的生产方式下,人的消费质量和消费选择存在差别、生产与消费的结合程度存在差别、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依存关系也不同。人类的生产总是围绕着人的需求、并在技术的提升下而变化的。但始终如一的目标是以人为本、力图满足每个人的个性化的需求。
人类早期的生产方式
1、原始人类的生产方式
在人类文明史之前十万年这一漫长岁月里,是人类真正形成的一个时期,我们称之为原始人类。根据地质学、考古学、人类学、古生物学和生物学领域的科学研究,那时的人类还不是像其后裔那样,以耕种务农为生,而是如同周围的其他动物一般,靠到处寻找、采集植物和捕捉动物谋生[2]。
虽然人类凭借优越的智力,发展起一种所谓的\石刀技术\和其他一些粗浅的工具,但是由于生产率低,这些技术仍是很原始的。人们过着朝不保夕、勉强糊口的生活,在正常情况下,他们的生活资料只能维持自己和亲属的生活,没有任何剩余物品可作其他用途。这一点极其重要,因为这些客观原因决定了人类原始的生产经营方式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是统一的,没有固定的生产组织形态,消费是一种随机的行为(主要指食物的获得),消费者没有选择的余地。
2、人类文明初期的生产方式
正如前面所述,人类对大自然的依附性在原始人类的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留下了印记。但是,当人类做出划时代的新发现--不仅靠采集食物和狩猎,而且通过栽培植物和畜养温顺的动物也可以养活自己时,这一依附性便大大减弱了,他们的食物来源大半甚至全部是靠栽培植物和畜养动物,而不是靠采集和狩猎[3]。这两方面的变化使得人类逐渐在时运较佳的年份有了一部分剩余的可供交换的物品,当第一个农人将自己种出的谷物与狩猎者交换野味的时候,生产者和消费者首次分离了。
然而,不管的农人还是狩猎者,他们都是自己食物和物品的主要生产者和消费者,他们的生产主要目的为了自己和家人的消费。那时候农人和狩猎者之间发生的交换仍属于一种偶然和随机的交换行为,因此这些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供给和需求也是在偶然和随机条件下产生的不稳定动机与行为。
真正的独立生产者出现在人类第二次大分工--农业和手工业的分离之后,手工业者作为一类专门为生产劳动工具和生活用品的独立生产者,他们的生产绝大部分不是为了自己和家
人的消费,而是为了其他消费者提供消费选择,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供给和需求成为了一种稳定和经常性的动机和行为,因此我们可以说这个时候生产者和消费者真正发生了分离。
如果我们对那个时候的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行为进行初步的研究和探讨,显而易见的是那时的消费者对手工业者生产的产品的要求是个性化的,而生产者总是根据消费者提出的要求给予供给。比如,一个农民去市集找到一家铁匠铺,他或她会告诉铁匠他或她需要一把多大(规格)的锄头或是可以供几口人吃饭的铁锅,然后铁匠会按照那位农民的要求打造他或她需要的尺寸和样式的物品。这里生产者只规定了产品的质,如铁匠规定在铁匠铺只对金属制品进行加工,而消费者决定了产品的用途和规格。
此时的生产经营方式是一种单件的小批量生产模式,它针对消费者提出的具体要求来为其\量身定制\产品,消费者处于相对主动的地位。但是,由于每件产品都是靠具有高度工艺水平的工匠单件制作,几乎可以说没有完全一样的两件产品。在这种方式下,产量不可能提高,而且即使提高产量也不会带来成本的降低。人类对于消费品的供给一直处于一种短缺的状态,这是现代大批量生产方式出现以前(包括机器化工业的初期)一直存在的普遍现象。
三、现代大批量生产方式
美国人亨利·福特并没有发明汽车,但是他所作的贡献远远比发明汽车重要的多,他为工业时期确立了大众消费品的新概念。小汽车是人们在现代首次大规模生产、大批量销售的大众消费品之一,其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在很短的时间内小汽车代替了马车,成为人们主要的交通工具[4]。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我们是在福特的大批量生产方式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现代生产经营方式。
表1:汽车的主流化进程 *注:1914年为福特汽车公司大批量流水生产线投产年份[5]
福特汽车公司从1905-1925年短短20年时间内迅速在小汽车市场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1914年福特汽车公司生产了26.7万辆汽车,占全部汽车市场份额的48%。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福特汽车工厂里的每个雇员的生产效率与当时其他汽车业同行的平均生产效率之比是5:1,大批量生产经营方式大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人类的供给不再是高成本、低效率的单件生产,而是大批量的消费品不断涌现,从而使得人类逐步走出了\短缺经济\的时代。
现代大批量生产方式是在供给短缺的状况下诞生的新生产方式。该生产方式全面彻底的解决了人类的产品供给量的问题。
但同时,大批量生产方式使得绝大多数人的生产与个人消费无关,社会分工日益加强,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在逐步的拉大。一般的供给链条是原材料供给商->制造商->批发商->消费者。如果某个制造商想和某个消费者直接打交道,那上述链条将是难以解决的。
生产者开始专注于解决供给而不是根据消费者要求来定制,在生产一件产品或提供某种服务前,预先对消费者的需求(更多的是消费偏好)进行预测,然后决定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和规格,消费者只能在生产者所生产的产品中进行选择。大批量生产方式在解决供给问题的同时改变了原有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从本质上讲是生产者对消费者进行的强迫
消费。
现代大批量生产方式的起源
1、由汽车工业开创的大批量生产方式
汽车工业在很多国家经济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这种作用不仅仅体现在这些国家的工业发展的初期,就是目前工业高度发达的国家情况也是如此。全世界现有400万人直接受雇于汽车制造业,有1000万人为汽车工业生产原材料与零部件,如果加上销售与服务有关人员可以说大约全世界有2000万人在为汽车工业工作。汽车制造业造就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汽车工业是一个影响极大的工业。从生产的角度看,汽车工业基本属于一个把大量的(1-2万件)各种各样的零部件组装在一起的装配工业,对于一个总装厂来说,部件可以分为三大类:车身、发动机与变速器、其他零部件。
一个汽车制造公司到底自制多少零部件是不相等的。但即使是一个独立的零部件公司也有可能发展成为跨国公司的规模。图2表示了一个汽车工业生产的体系[6]。
图2 汽车生产体系示意
可以说,汽车由大量不同零部件组装而成,汽车工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对其相关联产业的影响是深远和具有决定意义的。
在零部件超过万件以上的产品中汽车是唯一有千万辆以上年销售市场的产品。反过来说在年销售量千万件以上的商品中,汽车是唯一由上万件零部件组成的。汽车(尤其是轿车)具有如此巨大的市场是因为它不仅仅是生产工具,还是人人出行所需要的耐用消费品。
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在制造T型车时创造出影响整个世界工业的生产工艺--生产流水线,大幅度降低了生产周期和成本,同时也降低了售价,从而造就了世界汽车生产巨头福特汽车公司。同时,大批量生产方式也被逐步引入其他工业和消费品的生产当中,成为全球主流的生产方式。
2、大批量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背景
在19世纪80年代,那时整个工业发展还处于单件生产经营的原始状态,汽车工业也不例外。以汽车工业为例,这种单件生产经营方式有以下一些特征[7]:
。劳动力在设计、机械加工和装配方面都有高度的技艺。大多数工人都是从学徒开始,最后达到掌握单件生产的全套技艺。其中很多人都希望成为老板,经营自己的机械作坊,向装配汽车的公司承包。
。 组织结构极为分散。尽管还没有超出一个城市的范围,汽车的大部分设计和大多数零件都来自小的机械作坊。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人类生产方式的演变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