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3)
第三单元:《分数》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与直观操作,体验分数产生的实际背景,进一步理解分数,能正确用分数描述图形或简单的生活现象。
2.认识真分数、假分数,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能正确进行假分数与带分数、整数的互化。
3.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会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
4.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能找出10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会正确进行约分和通分。
5.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能运用分数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6.能积极参与操作活动,主动地观察、操作、分析和推理,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与挑战性。 【教材理解】
在三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结合情境和直观操作,体验了分数产生的过程,认识了整体“1”,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已经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分数,学习分数的再认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与假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公因数与公倍数、约分与通分、分数的大小比较等知识。启慧 第一课时:《分数的再认识》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教材理解】
教材设计这个学习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丰富学生对分数的认识,进一步理
解分数。教材先安排了“拿铅笔”活动,使学生体会同样是“1/2”,铅笔的数量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这是因为原有的铅笔总数有的相同,有的不同。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摆一摆或者画一画来解决问题。然后,教材又安排了一个“说一说”的活动,联系“一本书的1/3”等实际情境展开交流,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认识。教学时,教师要创设丰富的情境,引导学生借助直观展开充分的交流,学生如果理解有困难,可以用摆一摆或画一画等方式来帮助理解。教师可以用教材中的情境,也可以再寻找一些具体的情境组织学生交流。“画一画”是借助直观图形体会一个图形的1/4都是一个□,但这个图形的形状有可能不同。这样的学习活动,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分数的理解,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教学时,教师要先让学生自己画一画,再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第二课时:《分饼》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产生过程,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假分数、带分数,了解假分数、带分数的关系。 【教材理解】
为了引出和帮助学生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教材创设了“分饼”的情境活动,并分成两个层次展开教学。第一个活动是“3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要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来探索理解。第一种分法是先把1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到1/4,再结合3个1/4是3/4来理解;第二种分法可以通过直观演示来帮助学生理解,就是把3张饼叠在一起分,分到3个1/4的饼,合起来就是3/4。第二个活动是“9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可以在第一个活动基础上展开,也有两种不同的分法,即1张饼、 1张饼分和先分8张饼、再分1张饼。在此基础上,揭示“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再介绍带分数。这里的教学着力点主要是让学生理解“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和特点,要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经历分数的产生过程,由学生自己来总结“真分数、假分数”的特点,可以让学生
用自己的话来表述。带分数应该是在此基础上的介绍,不要完全把三种分数并列教学,避免造成分数可以分为3类的错觉。至于9/4与二又四分之一的相等关系,应该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教师不需要过早说明转化方法。
试一试
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的过程中,发现它们的特点。即真分数小于1,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带分数大于1。
练一练 第1题
通过用假分数与带分数表示同一幅图,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假分数与带分数的关系。
第3题
让学生在□里填假分数、带分数,有助于学生理解分数的数序,并进一步感受假分数与整数、带分数的关系。这里应让学生根据“假分数”与“带分数”的意义来填,而不是根据“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来填。 第三课时:《分数与除法》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观察比较,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来表示两数相除的商。
2.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初步理解假分数与带分数互化的算理,会正确进行互化。 【教材理解】
教材从“分蛋糕”的实际情境引入,引导学生列出除法算式,并结合分数的意义得出结果,从而得到两个关系式:1÷2=1/2,7÷3=7/3。再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两组关系式,发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得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式。教学时,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探索分数与除法关系的过程,在归纳出关系式后,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关系式的意思,再引导学生思考“分数的分母能不能是0?”可以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来理解,因为在除法中,0不能作除数,分数中的分母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所以分母也不能是0。
试一试 第2,3题
这两题是引导学生探索与思考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可以有多种思路,教材分别提供了两种互化的方法。在开展练习时,要引导学生在探索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如果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有困难,教师可以结合直观图形来帮助学生理解。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基础,教师可以增加几道整数与带分数互化的题作为教学的第一层次,再进行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教学。教学时,教师要把握好教学要求,学生只要学会用一种方法进行互化即可,在速度及熟练程度上不作过高的要求。
练一练 第4题
本题是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第(1)题学生容易理解,15÷5=3(个);第(2)题引导学生列出除法算式,并用分数表示商,4÷5=4/5(千克)。
实践活动
本活动是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利于学生体会分数的产生过程,加深对度量单位的理解。具体操作时,让学生剪一张长方形纸条作为度量单位,先估计大约有多少个度量单位,再去度量某些实际物品的长度,多余部分要让学生学会用分数来表达。如测量书的长度,测量前先估计一下,大约3张纸条的长度,度量后得到是三又四分之一张纸条的长度。 第四课时:《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分数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2.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3.经历观察、操作和讨论等学习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材理解】
教材先安排了两个活动,让学生寻找相等的分数,第一个活动是让学生用分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并借助图形的直观找出相等的分数,第二个活动也是让学生利用图形的直观找到另一组相等的分数。通过两个活动使学生
初步体验两组分数的相等关系,并为观察、发现分数的基本性质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然后,引导学生分别观察这两组相等的分数,寻找每组分数分子、分母的变化规律,并展开充分的交流讨论。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教材强调的是性质的探索过程以及用语言清晰地表示性质。教学时,教师可以按教材的学习材料组织学生开展折纸、写分数等活动,找出相等的分数,再组织学生进行观察、讨论,发现、归纳性质。教师也可以另选材料引入相等的分数,如讲“孙悟空分桃”的故事等。在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时,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如“我发现3/4=12/16,分子、分母都乘4,得到的分数大小不变”“我发现8/12的分子和分母都除以4,等于2/3”等。学生表达时,教师要辅以适当的板书。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性质时,还要引导学生讨论:分子、分母都乘或除以一个数,这个数能不能是0?为什么?在得出性质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来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第五课时《找最大公因数》 【教学目标】
1.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会用列举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2.经历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过程,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教材理解】
教材直接呈现了找公因数的一般方法:先用想乘法算式的方式分别找12和18的因数,再找出公有的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此基础上,引出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教材用集合的方式呈现探索的过程,教师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要重视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分别找出12和18的因数,并交流找因数的方法。再让学生将这些因数填入两个相交的集合。引导学生重点思考的问题是:两个集合相交的部分填哪些因数?教师要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理解“两个数公有的因数是它们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对于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除了上述方法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其他的方法,如求15和50的公因数,可以先找出15的因数:1,3,5,15,再判断这4个数中,哪几个也是50的因数,只有1和5,1和5就是15和50的公因数。教材中找“公因数”的方法看上去比较“原始”,但是非常通俗易懂,便于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