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公开课 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教学设计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8-11-14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2.2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

一、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科教版第二章认识空气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微粒第一课时分子。本课题是学生首次对微观世界的探究,也是今后学习化学不可缺少的理念基础。对本课题内容的学习不仅可以把前面的教学内容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及混合物、纯净物从微观的角度上认识得更加深刻,而且还是后面继续学习化学方程式、质量守恒定律、物质结构等内容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并且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 二、学生分析

本节课所面对的初三学生,对做实验充满好奇心和积极性,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有利时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满足学生探究欲。但同时,初三学生活泼好动,爱发表见解,爱表现。在课堂上,作为我会多创造条件引导学生活动,同时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倾听、反思、表达和交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 三、教材分析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用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

(2)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分析推理能力。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及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2)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物质是由分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应用分子的有关知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四、教学方法:

1、教法分析

1.采取更为开放的探究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过程。

2.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变化现象,把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结合起来。 3.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学法指导

采用自主阅读、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并结合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及课本上的相关实验现象,通过动手操作进行实验及丰富的想象力,建立分子的概念,并能运用分子的有关知识来解释一些问题。

五、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一)分子的定义 引入:当你知道空气是由几种物质成分组成以后,你可能会问:那些物质本身又是怎样构成的呢?现代科学已经证实: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微粒构成的。本节课我们先来认识分子。 【活动一】在教室里洒一些花露水 【提问】你们闻到了什么气味?它能够看见吗?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解释】香水是由香精分子和酒精分子混合而成的,当香水中的这些分子通过扩散运动到空气中后,我们就能闻到酒精和香精的气味了。 【板书】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并举例说明:氢气、氧气、二氧化碳的分子构成。 【活动二】浓盐酸和浓氨水的反应 展示两种溶液的颜色的气味。 【提问】看到了什么现象? 【解释】生成的是固体小颗粒,因此是烟。 【追问】浓盐酸和浓氨水并没有接触,为什么在空气中出现大量白烟? 【解释】浓盐酸中的氯化氢分子和氨水中挥发出的氨分子运动到空气中相遇,反应生成氯化铵小颗粒,形成白烟。 并通过图片介绍氯化铵的微观生成。 【讨论】1、通过两个实验,总结物理和化学变化中,分子的本身的否变化。 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解释】通过不同状态下的二氧化碳,因分子相同,化学性质一样进行解释。 【小结一】分子的定义 回答:闻到了香味,但看不见这种物质。 观察现象 思考问题 学生观察并闻气味,感受化学试剂的物理性质。 学生思考、回答 但出现烟和雾的不同描述 以表格的形式,讨论两个实验中所发生的变化及其分子的变化,有什么不同。 引入新课, 直奔主题 从身边现象出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通过例子进一步强化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引导学生从宏观表象走进微观世界,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分析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类比能力和语言叙述能力,让学生在与别人交流合作中,增强协作精神。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分子的性质 【多媒体】一滴水的质量为0.05克。 -26一个水分子的质量只有3×10克。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3g 一滴水的体积为0.05毫升。 -23一个水分子的体积约3×10立方厘米。 30.00000000000000000000003cm 22一滴水中大约有1.5×10个水分子,假设你每秒钟可以数4个水分子,每天24小时不停地数,1滴水里的水分子也要让你数上将近13万亿年。 【提问】从中看出分子具有什么性质? 【结论】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 思考、交流、归纳总结分子的第一点【设问】分子还有哪些性质? 【活动三】:(1)往无色的氨水中滴入两滴无色的酚酞溶液,性质。 振荡,观察现象。 (2)A、B两个小烧杯中,A杯装蒸馏水,并滴数滴酚酞,B通过实验知杯装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B两个小烧杯一段时间。 道:氨水遇【追问】氨水并没有与酚酞直接接触,酚酞变红原因是什么? 酚酞变红 【问】从以上实验你们得到什么启发? 【联系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可以说明分子的这种性描述实验现象。 质? 【设疑】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酚酞溶液变红 哪个更容易晾干? 【解释】这说明了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速率越快。 【活动与探究3】两支医用注射器,分别注入等体积的空气和氨分子运动 水,用手指顶住末端注射孔,将栓塞慢慢推入,哪支容易推得出结论:压?为什么?这说明固、液、气三态他们分子间间隔大小的分子在不断运动。 关系是?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气体间隔>液体间隔>固体间隔。 【讲解】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就是物质分子的间隔在受热时学生踊跃回答身边的例增大,遇冷时缩小的缘故。 子 学生动手实验探究,并得出:空气。因为空气分子间隔大,所以易推。 (三)课堂小结,形成体系 【讲】我们这一节课学习的知识点就这些。下面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这节课我们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还学习分子的性质。分子具有哪些【齐答】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 培养学生观察、类比能力和操作能力,使学生会与别人交流合作,增强协作精神。 联系生活,加深理解,学以致用,

性质? 在不断运动,并且温度越高,运动的速率越快;分子间是有间隔的。 (五)练习巩固,学以致用 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的现象和问题,体会“生活处处有化学”。 1.构成氧气的分子和构成液氧的分子有( ) A.相同的物理性质 B.不同的物理性质 C.相同的化学性质 D.不同的化学性质 2.(2016·河北省邯郸市一模)下列有关水分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固态时水分子是静止不动的 B.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微粒是水分子 C.水由液态变成气态时水分子质量变小 D.水结冰后体积变大是水分子的体积增大造成的 D.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3.保持五氧化二磷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 A.磷原子 B.氧原子 C.磷原子和氧原子 D.五氧化二磷分子 4.在喷洒某些药物对环境进行杀菌消毒时,会闻到特殊气味,这说明( ) A.分子间有间隔 B.分子质量小 C.分子不断运动 D.分子由原子构成 5.(2017·吉林长春市九台区期中)新切的马铃薯片与固体碘、碘溶液和碘蒸气接触,都会变蓝色,这一实验现象说明( ) A.同种分子的质量相同 B.同种分子的体积相同 C.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D.同种分子运动速率相同 6.(2016·河北省唐山市路南区一模)下列对分子的认识, 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墙内开花墙外香,说明分子在不停的运动 B.“破镜不能重圆”,说明分子间有斥力 C.水与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说明分子间有间隔 D.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 7.下图是表示气体分子的示意图,图中“● ”和“○ ”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其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 A. B. C. D. 8.(2016·河北省保定市一模节选)化学课外活动中,老师为大家演示了如左下图所示的趣味实验——“魔棒生烟”, 该实验原理的微观示意图如右下图所示。

小丽同学根据实验原理,又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用该装置与用玻璃棒做实验相比,明显的优点是 。 9.图Ⅰ是小红按课本进行的一个化学实验,在实验时同学们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于是小明对原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装置如图Ⅱ。 【实验操作】 a.向B、C、E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 mL的蒸馏水,各滴入1~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观察溶液颜色 b.在A、D试管中分别加入2 mL浓氨水,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实验图Ⅱ连接好,并将D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几分钟。 【分析讨论】: (1)E试管放有酚酞溶液的目的是 (2)进行操作b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 (3)由此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① ,② 。 (六)作业布置,巩固提高 板书设计 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 一、分子的定义(3点) 二、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3、分子之间有间隔(气体间隔>液体间隔>固体间隔)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以往实验探究中我们只是让学生动手做实验,而现在通过信息技术,我们可以仿真实验、放大实验或在微观层面上解释实验的发生,更利于突破难点,课堂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通过实验和实物展示提出问题,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既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体现知识源于现实的道理。以探究活动为主线,不断发现问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题,使学生初步学会观察、讨论、合作交流,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自主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合作学习意识。通过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来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鼓励学生寻找生活中类似的问题带进课堂,知道化学与生活紧密相联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通过学生角色转化,达到知识系统化的目的。同时通过练习及课后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本节课也有不少遗憾之处。比如在学法指导中自己只做到了浅出,深入方面做得还不够。同时设计上不够精练,部分学生的探究活动只注重表面的热闹程度,而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过程的深程度剖析。

教学反思 题,使学生初步学会观察、讨论、合作交流,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自主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合作学习意识。通过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来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鼓励学生寻找生活中类似的问题带进课堂,知道化学与生活紧密相联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通过学生角色转化,达到知识系统化的目的。同时通过练习及课后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本节课也有不少遗憾之处。比如在学法指导中自己只做到了浅出,深入方面做得还不够。同时设计上不够精练,部分学生的探究活动只注重表面的热闹程度,而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过程的深程度剖析。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公开课 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教学设计在线全文阅读。

公开课 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273029.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