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内容摘要]阅读是从书面语言中获得信息的一种活动。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新课程实施以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的方法形式多样化,时间也足了,但学生是否真正读到心里了呢?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还普遍存在高耗低效和重读轻悟的现象。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真正有效,就要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让其形式多样化,使感知性地阅读与理解性地阅读相结合,让阅读教学真正取得实效,重视课外阅读,培养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对策 研究 [正文]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打好听、说、读、写的基本功。而阅读教学则是听、说、读、写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语文教学中离不开文章的阅读,阅读是最基本、最典型的学习形式。阅读既是学习语言的过程,同时又是使用语言的过程。通过阅读可以获取信息、知识越多,越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搞好阅读教学,达到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是为了用不着教”的目的,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自身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是现在小学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
一、 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重教师包讲,轻学生主动阅读
在现行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还普遍存在教师为“独奏演员 学生为“忠实观众”的传统教学方式。原因在于在由传统的教学观念
转换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对教师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中,大部分时间教师依然在讲。课堂上,听到的是全班“大合唱”式的回答、教师的简单提问和教师无休止地讲。教学中缺乏师生、生生互动和交流合作,学生根本没有自读自悟的机会,教师包办得过多,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角色没有得到落实。
(二) 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
语文阅读的特点应该侧重丰富的人文性,它应注意培养学生 精神家园和心灵世界 ,而不是简单的智力和纯粹的技能。但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不少教师不能从根本上给予充分的认识和严肃的对待,习惯于用理性肢解和阉割人文性很强的阅读文本,用条分缕析禁锢学生的思维力和创造力,把学生训练成缺乏人性和人格的应试机器。一篇篇美不胜收的文章分析得支离破碎,甚至被拆卸成枯燥的字词句的文字游戏。与此同时,不少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一言堂”,将自己对阅读文本的理解生硬地强加给学生,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装的独立阅读和思考,久而久之学生产生了阅读和解读的惰性。这种填鸭式的主观解读严重掩盖了学生独立的思考力和创造力,使阅读一直难以走出恶性循环的怪圈。
(三) 重阅读数量,轻阅读效率
语文课所花的时间,师生所投入的精力与期望学生具备的语文能力还不成正比,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费时多而收效微”的状况。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外部的原因,有语文课程复杂的原因等等。当然也有教师自身的原因。拿阅读教学来说,一个是内容太多、太杂,教
师驾驭不了,加上怕漏教了偏偏又考到了,于是无论是“西瓜”还是“芝麻”统统都要捡,“眉毛胡子一把抓”来个一网打尽。“课文是例子”,但不完全等同于教学内容。面面俱到,只会蜻蜓点水,劳而少功。一个是教学过程太繁,太复杂,又太雷同。内容多,重点多,环节多,又往往千课一面,千篇一律。教师累,学生烦,效率低。另一个是方法、策略不合适。表现为“两化”和“三多三少“: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师生对话多,学生个体与文本对话少;分析内容、开掘人文多,抓住文本语言,引导学生理解、积累、运用少。著名作家吴伯箫曾经这们评价阅读教学:把课文都讲“肿”了。我们的阅读教学还不能激起每个学生的兴趣;还不能给每个学生比较充足的时间,静下心来“潜心会文本”;还不能抓住课文重点语句和可学可用的写法,引导学生感悟、理解和内化积累,势必削弱了语言文字的感染力,削弱了语文的魅力,导致语文应用能力不强,同时人文的熏陶也大打折扣。
(四)重内容理解,轻人文熏陶
语文既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又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学科,对学生的人文教育要靠学习主体一一学生感悟获得,而不是只靠教师讲解。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教育中应该特别重视“重意会、重感受、重直觉、重自悟”的人文方法。现行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于偏重于对阅读内容的详细分析理解,而轻视和机械进行人文教育。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没有受到情感的熏陶和道德的
教育,激不起爱美的情趣。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附加的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显然,这段话指出了培养人文素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也强调指出了培养人文素质的基本途径一一“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基本方法一一“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二、改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对策
(一)更新阅读教学理念,营造宽松的阅读氛围
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转变自己角色的定位,让阅读呈现开放式、对话式、个性化的状态,必须突破原有阅读教学的封闭状态,为学生营造一种动态、自由、主动、多元的阅读氛围。学生一旦冲破空间的桎梏,就如鱼得水、如鸟归林,会焕发出满腔热情,用他们拓宽的视野去体味生活、感悟人生。这种多元的、开放的阅读氛围让学生怀着信念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地游弋,从而培养兴趣、塑造人格、提升素养。
(二)营造民主课堂气氛,尊重主体阅读的个性化
新的课程改革中倡导的语文教学,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情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由于学生的意识、经验等方面
的差异,他们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课文的境界,这就是“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原因。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就应“一刀切”,把教师的或教参上的理解当作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将学生的不同意见一棍子打死。而应鼓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让学生品出自己的那份感觉,说出自己的那份见解,读出自己的个性来,让每个阅读主体都以自己的各种感官去看、去听、去触摸、去品味、去体验。当然,要使学生读出自己的见解,并畅所欲言,这就要求教师创设一种宽松、和谐、平等、开放、自由、民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民主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下,在一个能充分满足自己学习需要的情境中学习时,往往能产生轻松、愉快、爱学等积极的情绪和情感体验,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教学活动中去,且勇于发表见解,与人交流对话。
(四) 把握阅读灵魂,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以读为本”是小学阅读教学的灵魂。张田若先生曾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懂的过程,就是学生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可见,“读”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读是感悟积累的前提。因此,阅读教学要从始至终贯穿“读”,不是只言片语地读,也不是少数地读,而是落实到每个学生潜心地读。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相同的阅读材料,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的阅读感受,有不同的体验和感悟,教师不能将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教师要把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尽可能的还给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不去作复杂的分析,而是让学生多读书,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刍议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