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习题集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选择、判断题(每题1分):
第一章:
1、国际贸易理论以微观经济学原理为基础,讨论世界范围内的 资源配置问题。 2、最常用国际贸易模型的结构形式为两个国家、两种产品(或部门)和 两种要素 。 3、在完竞争的假设前提下,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 4、国家间的供给、需求方面的 差异是造成相对价格的根源。
5、贸易后,国际均衡价格由两国的供需共同决定,国际均衡价格处于两国封闭下的相对价格之间。
6、国际贸易利益包括两个部分:来自交换的利益和来自专业化的利益。
7、贸易理论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国际贸易的格局、国际贸易的条件、国际贸易的收益。
第二章:
1、斯密的绝对优势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各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绝对 差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各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 相对 差别。
2、哈伯勒首先用 机会成本 概念来阐明比较优势论。
3、重商主义者提倡的国家经济政策有:限制进口和鼓励出口,采取奖金、退税、协定和殖民地贸易等措施鼓励出口。
4、李嘉图认为在国际贸易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绝对成本,而是相对成本。
5、斯密的绝对优势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各国之间 劳动生产率 的绝对差别; 劳动生产率 的比较优势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各国之间 劳动生产率 的相对差别。
6、在李嘉图模型中,生产可能性边界线方程是一个 线性 方程式,表示A、B两国的PPF曲线是一条 直 线段。
7、重商主义者提倡的国家经济政策有:限制进口和鼓励出口,采取奖金、退税、协定和殖民地贸易等措施鼓励出口。
8、李嘉图认为在国际贸易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绝对成本,而是相对成本。 9、机会成本概念表明:彼种选择的机会成本 就构成此种选择的机会成本。 选择题:
1、首先用机会成本理论来解释比较优势原理的学者是: C、
A、李嘉图 B、罗布津斯基 C、哈伯勒 D、穆勒
第三章:
1、要素禀赋理论最初是由 赫克歇尔 和俄林提出的,后经萨缪尔森等人加工不断完善。
2、要素禀赋理论由H-O定理、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和罗伯津斯基定理、斯托伯-萨缪尔森定理等构成
3、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指出国际贸易通过 商品价格 的均等化会导致要素价格的均等化,从而在世界范围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
4、罗伯津斯基定理说明,在商品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产品生产增加,而另一产品生产则下降。
5、依据罗伯津斯基定理,对于大国来说,如果经济增长偏向出口部门,则会恶化增长国的 贸易条件 。
6、H-O理论是指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的资源禀赋论,又称 要素比例论(资源配置论)。
7、依据克鲁格曼的内生比较优势理论判断,在某省的制糖业、水电业、汽车业、有色金属业4大产业中,发展 汽车业 业,最有产生内生比较优势的前景。
8、H—O理论认为产生比较成本差异的前提条件:一是两国的要素禀赋不同;二是不同产品在生产中使用要素的 比例 不同,从生产 要素比例 的差别来说明贸易的基础。
9、在H-O理论中,机会成本是 递增的 的。
10、在X、Y两种商品的生产中,如果KX/LX < KY/LY,我们称X是 劳动密集型 产品,Y是 资本密集型 产品。
判断题:
1、印度是软件生产大国,拥有的资本绝对量大于新加坡,但人均资本占有量小于新加坡,印度是劳动丰富的国家,新加坡是资本丰富的国家。(F)
2、如果B国的资本租用价格和劳动时间价格比率(PK/LL= r/w)大于A国的这一比例,我们说B国是资本充裕的。(F) 3、国家间要素禀赋差异越大,他们之间的贸易是产业间贸易;国家间要素禀赋越相似,他们之间的贸易是产业内贸易,所以H—O理论适用于解释产业内贸易。(F)
4、我们可以用新贸易理论来解释电子产品的贸易。(T) 选择题:
1、保护贸易具有使生产要素价格逆转的趋势是指 D 。 A、H-O定理 B、H-O-S定理 C、R定理 D、S-S定理 第四、五章:
1、特定要素模型与要素禀赋理论相比,属于一种 短期分析 。
2、特定要素模型从特定要素的角度揭示了国际贸易在短期内对 一国收入分配 的影响。 3、在短期情况下,国际贸易将导致两个部门的资本/劳动比例朝 相反的 方向变化。 4、林德的需求偏好相似论主要从 需求 的角度分析贸易的基础。
5、维农的产品生命周期论主要从生产技术的 变化 角度来解释贸易的基础,这是一种比较利益学说。
6、重叠需要理论是从消费者行为 即需求方面,解释国际贸易的起因的。
7、当假设消费行为更多地取决于收入水平时,决定国际贸易的基础就不再是相对价格差异,而是需求结构 的相似性 。
8、两个国家 的人均收入越接近,则这两个国家的需求结构重叠部分就越大,因而,两国的贸易关系就越密切。
9、产品周期理论从技术变化的角度,探讨了比较优势的 动态 演变。
10、产品周期理论按技术变化的特点,将产品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初始期、成长期和 成熟期 。
11、重叠需求理论认为发达国家间的贸易,应着重从需求因素方面给予说明,收入变动 是影响需求结构的最主要因素。
判断题:
1、汽车行业的资本设备和纺织业的资本设备有本质的区别,都是特定资本,无论是在1年2年内,还是在20、30年内都无法自由流动。(F)
2、 η< 1—低质消费品,η> 1— 奢侈品,1 > η> 0—日用品(F) 选择题:
1、在决定需求的因素中,属于喜爱偏好范畴的有: A、B、C、E 。
A、美国人对圣经的需求 B、中国人放鞭炮C、中国人对茶叶的需求D、南方人对竹凉席的需求 E、旧社会北方老太太对小脚布鞋的需求。
第六章:
1、克鲁格曼的规模经济贸易理论主要从 生产规模 的差别说明贸易的基础。
2、产业内贸易理论由产品周期论、需求偏好相似论、规模经济论 三个原理作为支柱。 3、规模经济理论认为,在现代化大生产中,许多产品的生产具有规模报酬递增 的特点。
4、克鲁格曼认为大多数工业品,如飞机、汽车的市场是 不完全 竞争。 5、日本和中国之间的大蒜、汽车贸易属于 产业间贸易 。
6、依据克鲁格曼的内生比较优势理论判断,在某省的制糖业、水电业、汽车业、有色金属业4大产业业中,发展 汽车 业,最有产生内生比较优势的前景。
判断题:
1、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规模经济是导致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原因。(F) 2、电子计算机、轿车、飞机制造业属于规模收益递增行业。(T) 3、可口可乐、红牛、芒果汁等属于市场定向型产业。(T) 选择题
1、德国和日本之间的贸易是 C ,日本和中国之间的贸易是 C 。
A 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 B 产业内贸易,行业内贸易 C 产业内贸易,产业间贸易
2、下述属于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的有: B、C 。
A、奔驰、本田牌轿车的进出口 B、李宁牌服装出口香港转口美国 C、中国的石油贸易
3、依据波特“新竞争经济学”原则,在某省现有的下列重要产业中,那一产业最适于产业集聚,有潜在的竞争优势, E 。
A、建材业 B、蔗糖业 C、水电业 D、有色金属 E、汽车业
第七章:
1、各国对对外贸易的干预手段可分为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两大类。
2、关税是一种价格控制手段,有多种形式,如进口关税、进口附加税、过境税、出口税等。
3、进口关税的征收对一国的生产者有利,但不利于消费者。
4、在小国情形下,进口关税会导致社会福利损失;在大国情形下,关税的净福利效果不确定 。
5、进口配额是一种通过对进口数量的限制达到保护本国生产的非关税措施,它所起到的贸易限制作用往往比关税要大,不易渗透。进口配额的影响效应与关税大致相同。
6、进口配额常常与进口许可证结合起来使用,因此在操作过程中透明度较差,容易引发“寻租”等浪费资源的行为。
7、出口补贴是政府对出口采取补贴的方法,以提高出口企业的竞争力,扩大本国出口。 8、倾销是一种企业低价竞争行为,有利于进口国的消费者,但对进口国的生产者可能会带来严重后果。所以,进口国的生产者往往会要求政府采取反倾销税等措施,抵消来自他国倾销的影响。
9、倾销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持续性倾销,另一种是掠夺式倾销 。
10、对外贸易政策的主要措施包括三大类:关税 、非关税壁垒措施、 鼓励出口和出
口管理措施。
11、我国的关税体制是复式关税税制,主要利用配额、许可证 来控制进口。 12、关税可分为从量税、从价税、混合税和选择税。
13、我国在今后5年的时间里将初步建成低税率 、宽税基、硬税制、严征管的关税制度。
判断题:
1、管理贸易是一种协调和管理兼顾的国际贸易体制,又叫有组织的贸易。( T ) 2、自愿出口限制、歧视性公共采购、提供开发基金属于进口保护贸易政策。(F) 3、凡以货物价格作为征税标准的关税叫从量税。( F ) 4、同时使用从价税和从量税税率计税的叫选择税。(F )
5、自愿出口限制是违背出口国本身的利益,是一种更有效的保护措施。( T ) 6、鼓励出口措施有:出口信贷、政府采购、出口补贴等等。( F )
7、20世纪90年代,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但是,还不是国际贸易的主体。( T )
8、实际关税税率大大低于名义关税税率是我国关税税制的特点之一。 (T)
选择题:
1、 B 的含义是对每单位贸易商品征收一固定税额,中国主要实行 B 。 A 从价税,从量税 B 从量税,从价税 C 从量税,选择税 2、中国加入WTO表明今后中国的贸易政策是朝着 C 方向发展。
A 保护贸易政策 B 开放型的适度保护贸易政策 C 管理贸易政策
第八章:
1、在零关税和禁止性关税之间,对应于使本国福利达到最大的那个关税称为最佳关税。
2、最佳关税的条件可表示为关税的边际收益等于关税的边际成本。
3、幼稚产业论从动态角度提出了保护那些具有潜在优势的新兴产业观点,但这种保护只能是一种暂时性 的。
4、判别幼稚产业的标准主要有三种,其中,穆勒标准强调将来的竞争优势, 而巴斯塔布尔标准认为幼稚产业不仅强调将来的竞争优势,而且将来的预期收益的现值应能抵消现在的保护成本,坎普标准则更为注重 外部规模经济的重要性。
5、凯恩斯主义的贸易保护观点是将贸易政策与宏观经济政策联系在一起,把贸易政策作为实现总需求政策目标的一种选择。
6、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是在“新贸易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在政府干预下在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上争夺有限的垄断租金。
判断题:
1、保护就业论、保护公平竞争论、改善国际收支论在西方发达国家流行。(F) 2、自愿出口限制、配额、反倾销等是进口保护政策(T)。
3、倾销、出口补贴、不保护知识产权、不出口劳改产品等被视为不公平竞争行为(F)。
第九章: 1、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成员经济体通过达成某种协议而建立起来的经济合作组织。
2、经济一体化由低到高可分为五种形式: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联盟和完全的经济一体、。
3、关税同盟对国际贸易和区域内外的国家及世界福利都会产生影响。其对贸易的影响可区分为贸易创造 和贸易转移两种效应。
4、贸易创造是指由于成员国之间相互取消关税和与关税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措施所带来的贸易规模 的扩大;
5、贸易转移则是指成员国实现自由贸易后所产生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代替了原来成员国与同盟外国家之间的贸易。
6、现实中,加入关税同盟对一些国内市场狭小的国家来说,可利用同盟内的统一市场,达到扩大出口、增加国民收入的目的。
7、美国和加拿大之间建立的经济一体化组织,实际上是相互竞争 国家之间建立紧密型国际分工的新形式。
第十章:
1、战后,发达国家率先推行了贸易自由化,但当本国或国际经济环境恶化时,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就会重新抬头,非关税壁垒成为发达国家贸易保护的主要手段。
2、自20世纪80年代初起,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走上了贸易自由化之路。
3、在多边贸易体制发展的同时,区域经济一体化也经历了两次发展高潮。其中,第一次发展高潮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第二次发生于80年代中后期,一直持续到现在。
判断:
1、世界贸易组织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贸易协调组织。( F ) 2、倾销、出口补贴、不保护知识产权、出口劳改产品等被视为不公平竞争行为。( T ) 3、关贸总协定是多边贸易谈判、解决贸易争端的场所的执行机构。(F)
选择题:
1、最惠国待遇原则在WTO中,实际意味着 C 。 A 互惠待遇 B 特别优惠 C 非歧视性 2、WTO促进公平竞争的措施之一是 C 。
A 保护知识产权和倾销 B反补贴和倾销 C 反补贴和约束政府采购 3、WTO争端解决(有上诉)需要时间 C 。 A 半年 B 一年 C 一年另三个月 第十一章:
1、从改善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角度看,生产要素在国际间流动与商品流动的功能是相同的,它们最终都有利于实现要素价格均等化这一资源配置最优化的标准。
2、在定义较宽的三种基本要素中,土地不存在跨地域流动的可能性,流动性最强的一种要素是 资本 。
3、资本流动的结果可以在提高资本边际产量的同时提高和改善世界的产出水平和福利水平,并在严格的理论假设下起到替代商品流动的作用。 选择题:
1、一个企业在进入外国市场时,有3种进入方式可供选择: C 。
A、出口、直接投资、自愿出口限制,B、出口、间接投资、许可证,C、出口、直接投资、许可证。
2、偿债率 = 当年还本付息额/当年出口总收入,一般认为这一比率(安全线)不应超
过 C 。
A、30% B、100% C、20% D 8% 3、目前世界通用的债务指标: A
A、偿债率 出口债务率、经济债务率B、经济债务率、偿债率、出口现值债务率C、偿债率、经济债务率、出口现值债务率。
第十二章:
1、企业特有优势的形成与其区位和行业结构特点有关,但要维持一种所有权优势需要以市场不完全为前提。
2、中间产品市场的不完全性 是内部化理论的基础。
3、内部化的过程有利于减少交易成本,这为分工的发展提供了新的余地。
内部化过程超越了国界,便产生了跨国公司和以直接投资为主要推动力量的生产国际化进程。
4、跨国公司的国际扩展过程和格局是由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在相互作用中共同决定的。
5、企业的跨国经营活动既是国际分工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促进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的重要力量。
7、交易成本包括寻找相应价格的成本、确定成交条件 、签约、履约及为避免对方违约而付出的成本等。
8、系统风险是指不能被分散化过程所消除的风险,它产生于所有公司共同经历的事件(如国内周期性的经济波动)。
9、技术转移形式有着垂直、水平 、吸收型、有偿与无偿转移等情况。
10、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实际上是垄断所有权优势理论、区位特定优势理论和市场内部化理论的综合。 第十三章:
国际收支记录了一国与世界其他国家进行的商品、劳务和金融资产的贸易活动。国际收支平衡表是一种以为基础的、记录所有这些国际交易的会计表。国际收支平衡表所记录的引起国际支付和收人的交易有两大类:一是发生在商品、服务、收人和经常转移的交易,这些项目的总和构成经常项目;二是涉及金融资产买卖的交易,这些交易关系到现有资产项目所有权的变化,构成资本和金融项目。国际收支状况指的是一国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收支的平衡或失衡。在开放条件下,国际收支平衡是整个宏观经济均衡的重要组成部分。宏观经济均衡决定了其对外经济的均衡发展,而国际收支的平衡与否反过来对国内宏观经济也有着深刻的影响。本章在介绍国际收支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时,考虑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国际收支平衡表结构和内容的重新调整,为了避免与调整前的相关内容相混淆,所以在某些内容的写法上采取了比较的方式。
1、国际收支平衡表是一种以复式记账法为基础的、记录所有这些国际交易的会计表。 2、国际收支平衡表所记录的引起国际支付和收入的交易有两大类:一是发生在商品、服务、收人和经常转移的交易,这些项目的总和构成经常项目;二是涉及金融资产买卖的交易,这些交易关系到现有资产项目所有权的变化,构成资本和金融项目。
3、国际收支状况指的是一国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收支的平衡或失衡。 4、我国对外贸易“奖出限入”、资本流动“宽进严出”的政策,扩大了对外贸易和金融项目顺差。
选择题:
1、 以下项目属于金融账户的有: B
A、债务证券 债务减免 B、特别提款权、外汇资产 C、货币黄金、股本证券 2、从从国际收支角度看,我国实行资本流动“宽进严出”,的政策,扩大了 C 顺差。
A、对外贸易 B、经常项目 C金融项目 D、收益项目
3、经常项目顺差反映了国民储蓄 国内投资,也反映了国内总产出 总需求,生产能力相对 。
A、大于 小于 过剩 B、大于 大于 过剩 C、大于 小于 不足 D、小于 大于 过剩 4、经常项目逆差反映了国民储蓄 国内投资,也反映了国内总产出 总需求,生产能力相对 。
A、小于 小于 过剩 B、大于 小于 过剩 C、大于 小于 不足 D、小于 小于 不足
第十四章:
1、外汇是指以外币表示的、可用于进行国际结算的 支付手段 。 2、汇率则是把一国货币折算成另一国货币的比率 。
3、外汇市场是进行外汇买卖的交易场所或网络,是外汇供给者、外汇需求者及买卖外汇的中介机构所构成的买卖外汇的交易系统。
4、外汇市场具有国际清算、套期保值和投机等若干基本功能。
外汇管制是指一国政府为了防止资金外流或流入,改善本国的国际收支和稳定本国货币汇率,对外汇买卖和国际结算所采取的限制性措施。
5、外汇管制措施主要体现在对经常项目和国际资本流动的管制上。
6、西方国家的金融自由化过程内容有三个方面:利率自由化、金融业务自由化和证券市场国际化。
7、管理浮动又可以分为单独浮动、钉住的浮动和联合浮动。 8、我国《外汇管理条例》所称的外汇是静态含义上的外汇。 9、某日伦敦外汇市场挂牌£1 =$1.6000,3天后变为£1 =$1.6100,表示美元汇率 下跌;或£1 =$1.5900,表示美元汇率 上升 。
10、某日中国银行挂牌$100 =¥831.30,3天后变为$100 =¥832.60,表示美元汇率 上升 ;或$100 =¥829.90,表示美元汇率 下跌 。
选择题:
1、票据发行便利具有: B
价格风险转移创新、B、信用风险转移创新、C、流动性增强创新。 2、下列各组金融创新方式属于价格风险转移创新的: B
A、远期利率协议、利率互换 B、浮动利率债券、金融期货 C、货币期权、可转让存单 3、下列对冲基金属于高风险对冲基金的有:B
A、长期资本管理公司、量子基金 B、老虎基金、量子基金C、罗伯逊管理的对冲基金。 判断:
1、对冲基金的特点是买空卖空、投资战略保密、高风险高回报。 ( T )
第十五章:
1、在金铸币本位制度下,黄金被用来规定货币能代表的价值,两国货币间的比价要用其各自所含的 含金量 来折算。
2、购买力平价理论是西方汇率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购买力平价说有两种形式,即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
3、绝对购买力平价指出两国货币的均衡汇率等于两个国家的价格比率,说明某一时点上汇率决定的基础 ;
4、相对购买力平价指出汇率的变动等于两国价格指数的变动差,说明了某一段时间里汇率变动的 原因。
5、利率平价理论主要说明金融资产市场而不是商品市场中两国资产价格之间的联系。 6、利率平价可分为无抛补利率平价和抛补的利率平价两种。
第十六章:
1、调整国际收支失衡最基本的三种理论是指弹性法 、吸收法和货币法。
2、弹性分析法认为货币贬值可以提高外国商品相对国内商品的价格,但贬值能否改善贸易收支取决于国际贸易的供求弹性。
3、在各国国内价格不变的前提下,当一国的出口和进口需求弹性满足马歇尔一勒纳条件时,贬值可以起到改善贸易收支的作用。
4、“J曲线”效应是指在贬值过程中,贸易收支差额先降后升。
5、吸收分析法是凯恩斯的乘数原理 在弹性分析法中的一个应用。该方法说明货币贬值只有在收入相对吸收增加时,贸易收支才能得以改善。
6、货币分析法强调 货币供求在决定一国国际收支状况中的作用。
7、在固定汇率下,国际收支失衡可通过货币供给的自动调整以适应货币需求这一过程加以恢复。
8、在浮动汇率下国际收支失衡可通过汇率 的变化来自动调整。
第十七章:
1、在开放经济中,一国的宏观经济政策需要兼顾内部平衡和外部平衡两个“目标”。 2、在固定汇率制度下,政府面临内外平衡两个目标,则至少需要两个政策工具。 3、分配法则为:将国内平衡的任务分配给财政政策,而将稳定国际收支的任务分配给货币政策。
4、在资本完全流动的情况下,根据蒙代尔-弗莱明模型,货币政策在改变国内收入方面是无效的;而财政政策 能有效地改变国内收入,可用来刺激国内经济。
5、在固定汇率下,通货膨胀会通过国际收支的调整机制从一个国家传递到其他国家。
第十八章:
1、浮动汇率条件下,一国的国际收支平衡将通过汇率的调整而自动实现。 2、浮动汇率条件下,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将仅限于国内目标 。 3、一国货币当局在浮动汇率下可以实行独立的货币政策。
4、宏观经济的四个目标是经济增长目标、就业目标、物价目标和国际收支目标。
二、名词解释(164题,每题5分):
第一章:
国际经济学
答:国际经济学主要研究各国之间的经济活动和国家之间经济的相互依存性。它也分析一国与世界其他国家间商品劳务和资金的流向,分析直接约束这个流向的政策和这些政策对国家福利所产生的效应。这种国家间的经济依存关系受国家间政治、社会、文化及军事关系的影响,又反过来影响这些因素。
生产可能性边界
答:表示一国利用最优技术充分使用其资源生产的两种商品各种不同组合的曲线。 机会成本:是指增加某种商品(x)的生产而必须放弃的其他产品(y) 的数量。用y商品来衡量的每单位x商品生产的机会成本为:x的机会成本 =△y/△x。
相对价格:一国商品价格与另一国商品价格的比值。
社会无差异曲线:所谓无差异曲线是用来反映消费者在一定的偏好,一定的收入和价格条件下,提供同等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不同组合点的轨迹
一般均衡:是指在完全竞争和资源稀缺的条件下,所有市场供求同时达到均衡状况。 局部均衡分析:(Partial equilibrium analysis)是指孤立地研究个别决策者(公司或国家)的学科。
国民供给曲线:经济学用一种曲线来反映商品价格和供给量的相互关系,称之为供给曲线。
国民需求曲线:在国民收入给定的情况下,商品需求量受价格变动的影响。需求量与商品价格的关系用曲线来表示,称为需求曲线。
边际转换率(Marginal rate of transformation, MRT)定义为:一国要多生产一件某产品而必须放弃的另一种产品的数量,由生产点上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给出。
边际替代率。社会无差异曲线可用边际替代率来表示(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 MRS),定义为:在同一无差异曲线上,一国为需求一单位第二种产品而必须放弃的第一种产品的数量。
MRTS: 要素边际技术替代率,又叫劳动对资本的边际技术替代率(Marginal rate of technical substitution of labor for capital in production, MRTS):表示某公司在等产量线上增加1单位劳动力要放弃多少资本,为等产量线上一点的斜率的绝对值。
第二章:
重商主义、绝对利益、比较利益、提供曲线、贸易条件。
重商主义:是流行于17、18世纪西欧的一种经济哲学。重商主义者认为,贸易是一种“零和游戏(zero-sum game,一方得益,一方受损)”,一个国家只有当其他国损失时才能从国际贸易中获利。因此,他们鼓吹经济民族主义,主张管制进口,奖励出口,政府对所有经济活动进行严格管制。
绝对利益:当一国相对另一国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有更高的效率,但在另一种商品的生产上效率更低,那么两过就可以通过专业生产自己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用其中一部分交换其有绝对劣势的商品。
比较利益: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较另一国均处于劣势,一国可以专门生产出口它绝对劣势相对小些的商品,同时进口其绝对劣势相对大的商品。
提供曲线、:提供曲线由马歇尔和艾奇沃斯提出,它表明一国为获得一定量的某种进口商品,需要提供多少其它商品出口,从供求两方面来考虑国际均衡价格的决定。
贸易条件:贸易条件是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的比率,其公式为:T = PX / PM。这里,T代表贸易条件,PX 表示出口商品价格指数,PM表示进口商品价格指数。
第三章:
要素禀赋、要素密集度、H-O定理、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S-S定理、R定理、纯粹增长利益、悲惨型增长、里昂惕夫反论、人力资本说、R&D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学说、信息贸易理论、要素密集反向。
要素禀赋:各国的相对要素丰裕度。
要素密集度:产品中生产要素的投入比例,或着说是不同要素的密集使用程度。 H-O定理:一国应当出口该国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密集型的商品,进口该国相对稀缺和昂贵的要素密集型的商品。简而言之,劳动相对丰裕的国家应当出口劳动密集型的商品,进口资本密集型的商品。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又叫H-0-S定理,也就是说国际贸易会使A国和B国的工资相等,会使贸易各国的利率相同,会使相对要素价格和绝对要素价格相等。
S-S定理某一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则下降:
R定理: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下降。
纯粹增长利益:社会无差异曲线表示在不考虑贸易条件情况下经济增长对A国福利的改善,我们称之为纯粹的增长利益。
悲惨型增长:由于增长使一国增长后比增长前更贫困而导致的贸易条件恶化,甚至没有贸易的增长还可以增加国家财富。
里昂惕夫反论:美国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商品(labor—intensive commdity),出口的反而是劳动密集型商品。其与赫一俄理论的预测完全相反,这就是著名的里昂惕夫之谜
人力资本说: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就是人拥有的能提高其劳动生产率的教育、工作培训、健康状况等一系列性状。这就暗示着美国劳动比外国劳动含有更多的人力资本,把人力资本这一部分加到实物资本上,就会使美国的出日高于其进口替代品的资本密集程度
R&D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学说:研究是指与新产品紧密相关联的思路、技术、工艺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开发是指新产品的设计与试制。不同国家占有研究与开发的多寡,可以改变一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比较优势,而充裕的资金、丰富的自然资源、高质量的人是从事研究开发的条件,市场对新产品的需求是研究开发产业化的基础,研究开发的变化可以产生新的比较利益,它不是靠扩大已有的规模,而是通过向研究、开发投资取得的。
信息贸易理论:信息是可以创造价值并能进行交换的无形资源,是现代生产要素的组
成部分,占有信息便会产生贸易,信息本身同时又是可以交换的商品,是一种软件要素。
要素密集反向:一种给定商品在劳动丰裕的国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资本丰裕的国家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第四章
特定要素
特定要素:一种要素的用途通常仅限于某一部门,而不适合于其他部门的需要。
第五章:
重叠需求理论、技术差距论、产品生命周期学说。
重叠需求理论:另一位瑞典经济学家林德(Staffan B.Linder)提出,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的密切程度是由两国的需求结构与收入水平决定的。
技术差距论:当一国通过技术创新研究出新产品后,它可能凭借这种技术差距形成的比较优势向其他国家出口这种新产品,这种技术差距将持续到外国通过进口此新产品后技术合作等方式逐渐掌握了该技术,能够模仿生产从而减少进口后才逐步消失。
产品生命周期学说:当一种新产品刚刚诞生时.其生产往往需要高素质的劳动力。当这种产品成熟并广为大众接受时,它就变得标准化了,就可以用大规模生产技术和素质较低的劳动力进行生产了。因此,对于该产品的比较优势会从最早引入它的发达国家转移到劳动力相对便宜的不发达国家。
第六章:
产业内贸易、同质产品、异质产品、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异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规模经济贸易学说、巴拉萨指数、不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差异产品、外部规模经济。
产业内贸易:国际贸易中的一大部分包含了同一产业内或同一类商品组中差别产品的交易——产业内贸易。
同质产品:产品之间可以完全相互替代,市场区位不同,市场时间不同。
异质产品:产品间不能完全替代(尚可替代),要素投入具有相似性。
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a、国家大宗产品,如水泥、木材和石油的贸易。如中国的南方进口水泥,北方出口水泥以减轻运费负担;
b、合作或技术因素的贸易,如银行业、保险业走出去,引进来; c、转口贸易
d、政府干预产生的价格扭曲,使进出口同种产品有利可图; e、季节性产品贸易,如季节性关瓜果的进出口。
异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国际产品异质性是产业内贸易的基础,这体现在产品牌号、规格、服务等特点的不同上;同时,需求因特点不同也会产生既进口又出口的现象。
规模经济贸易学说: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讲,产品的平均成本会受生产规模的影响,生产规模小,劳动分工、生产管理等都会受到规模限制,产品平均成本会比较高。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随着规模的扩大,产量的增加,这种限制会减少,每单位投入的产出会增加,产品的平均成本会下降,这叫规模报酬递增,也叫“规模经济”
巴拉萨指数:产业内贸易在一国总体贸易(贸易总量,或某一大产业如制造业的贸易总量)中的重要性可以由如下巴拉萨指数(产业内贸易指数)(IIT)(intra-industry trade index)公式计算:
巴拉萨指数=(1-|X[,i]- M[,i]|/X[,i]+M[,i])×100,(2—10)
其中,X[,i]:中国商品i对某国(地区)的出口(FOB),M[,i]:中国商品i自某国(地区)的进口(CIF);产业内贸易份额也等于1减去净贸易额或产业间贸易额在国家贸易总额中的份额。产业内贸易份额为一个在0—1之间(或%)的数字。如果所有贸易都是在产业间进行的,则各个产业不是仅有出口就是仅有进口。在这种极端的案例中,所有贸易都是产业间的,产业内贸易份额为0。如果各产业的进口量都与出口量相同(X=M),则产业内贸易份额便为1(或100%)。如果某些贸易为净贸易,某些贸易为产业内贸易,产业内贸易份额数值便位于0—1之间,其数值大小表明着产业内贸易的重要性。
不完全竞争:经济理论中,有两种市场结构经常成为不完全竞争理论的研究对象。这两种典型的不完全市场就是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市场。
垄断竞争:许多厂商出售同一种差别产品,而且进出该产业都比较容易的一种市场组织形式。
差异产品:同类产品中产品性质有所差异的产品
外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指的是单位产品成本取决于行业规模而非单个厂商的规模;整个产业产量增加时,每个厂商的平均生产成本都会降低。
第七章:
关税、从价税、从量税、复合税、倾销、掠夺式倾销、持续性倾销、反倾销税、生产效应、保护效应、消费效应、贸易效应、税收效应、国际收支效应、保护成本或关税的净损失、消费者剩余、关税的再分配效应、生产扭曲、消费扭曲、关税的贸易条件效应、非关税壁垒、进口配额、配额租金。
关税:一国对通过其关境的进出口商品课征的一种税收。 从价税:按进出口商品的价格课征的关税。
从量税:按照商品的实物计量单位如重量、数量、容量等为标准课征的一种固定税额。 复合税:同时采取从量、从价两种方法计征的关税。 倾销:出口国企业用低与正常的价格在国外销售产品。
掠夺式倾销:某种商品暂时一以低于国内价格或成本价格在国外市场销售,以将该国的生产者逐出市场,待其占领市场后再提价俩弥补过去降价出售的损失。
持续性倾销:国内垄断者出于自身利润最大化的考虑,长期以低于国内市场价格在国外市场销售。
反倾销税:这是对于实行商品倾销的进口货物所征收的一种进口附加税。其目的在于
抵制商品倾销,保护本国的市场与工业。
关税的生产效应:指由于关税导致的国内产量增加
保护效应:使得进口商品的价格上升,本国同类商品受到保护 关税的消费效应:指关税带来得国内消费的减少。 关税的贸易效应:由于关税导致的进口的减少 关税的税收效应:政府从关税中所得收入 国际收支效应:平衡国际收支
保护成本或关税的净损失:是指由于关税引起的一国财富的真实损失,即由于关税引起的生产的无效率和消费的扭曲
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对一定量的商品或服务最多愿意支付的价钱与实际支付的价钱之差。
关税的再分配效应:由于关税,收入被进行了再分配。从国内消费者(支付更高价格者)转移到国内商品生产者(获得更高价格者),从国家丰富要素部门(生产出口商品部门)转移到稀缺要素部门。这就导致了低效率——关税造成净损失。
生产扭曲:为保护成本或净损失中的生产部分,是由于征关税后,一些国内资源从更有效的出口商品的生产部门转向了低效的进口商品的生产部门。
消费扭曲:为保护成本或净损失中的消费部分,是由于征关税后,进口商品的价格相对于出口商品的价格被人为的提高了,同时也打乱了外国的消费模式。
关税的贸易条件效应:关税是否等于或高于国内价格上涨额,即出口国是否也负担部分甚至全部关税,这涉及到关税对价格的影响程度,又称之为关税的贸易条件效果。
非关税壁垒:除关税以外的其他限制商品进口的措施。
进口配额:直接限制进口数量的重要措施,一国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对某些商品的进口数量或金额加以直接限制。
配额租金: C部分,在关税情形下我们知道它表示政府的关税收入,因此可被抵消,这里则称为配额收益(Quota revenue)或配额租金(Quota rent)。它实际上是一种垄断利润,它的去向视政府分配配额的方式而定。
第八章:
李斯特的幼稚产业保护理论、保护就业论、最佳关税、穆勒标准、巴斯塔布尔标准、坎普标准、有效保护率。
李斯特的幼稚产业保护理论:发展中国家在制造业上应具有潜在的比较优势,但在发展中国家制造工业的建立初期,他们不可能与发达国家已经发展多年的制造也想竞争,为了使发展中国家的制造工业发展壮大,政府应该给予适当的扶持,待到他们成长以后再让他们到国际市场自由竞争。
保护就业论:从理论上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微观和宏观。前者指某个行业得到保护,生产增加、就业也增加。后者是建立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说之上的。他看到了古典经济学完全依赖市场机制和只重视供给方面的不足,认为一国的生产和就业主要取决于对本国产品的有效需求。通过增加出口,减少进口,增加有效需求,增加国民生产和就业水平。
最佳关税:使一国的贸易条件得益超过其贸易量减少的损失而产生的净福利达到最大
化的关税水平。
穆勒标准:某种产业在关税、补贴等保护措施下继续生产,经过一段时间,能够在自由贸易条件下获利,达到其他国家水平而自立,这样的企业就是幼稚企业。
只要在自由贸易下能够获得生存和发展的产业就可以保护。在关税补贴等保护措施下,使技术经验不足、生产力低下、生产成本高于世界价格、无法与国外产业竞争的产业继续生产。在自由竞争条件下,对可以获得生存和发展的产业暂时的保护是值得的。这是一个静态标准
巴斯塔布尔标准:保护、扶植幼稚产业所需的社会成本不能超过该产业将来利润的现值,符合这一标准的产业为幼稚产业。
是将穆勒标准动态化,提出了现值的观念,认为保护幼稚产业所需的社会成本不能超过该产业将来利润的现值。
坎普标准:除了包含穆勒-巴斯塔布尔标准的全部内容外,又加进了产业在被保护期间所获得的学习成果应具有外部经济效应的标准。
有效保护率:关税使国内被保护行业每单位产出的附加值提高的百分率。
第九章、第十章:
关税同盟、自由贸易区、共同市场、次优理论、贸易创造、贸易转移、经济一体化、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WTO、G—7高峰会议、MAFTA(北美自由贸易协定)、SDR(特别提款权)
关税同盟:成员国之间完全取消关税或其他壁垒,对非成员国则指定统一的关税率。 自由贸易区;区内各成员国之间取消了一切贸易壁垒,实行区内商品的自由流动,但每个成员国仍对非成员国保留自己的贸易限制。
共同市场;比关税同盟更进一步,它允许参加国之间资本和劳动力自由流动。
次优理论:如果福利最大化或者帕累托最优所需要的条件不能全部满足,那么尽量满足尽可能多的条件是没有必要的,并且这样做通常会导致次优情况的发生。因此建立关税同盟并仅在成员国之间消除贸易壁垒,并不必然产生次优的福利状态。
贸易创造:产品从生产成本较高的国内生产转向较低成本的关税同盟中贸易对象国生产,本国从贸易对象国进口的一种过程和现象。这一过程还会出现以较低价格的产品消费取代原较高价格的国内生产的相关产品消费而获得的利益。
贸易转移:产品从过去进口自较低生产成本国转向从较高成本国进口的过程和现象。这一过程还会产生消费者为降低成本而转向其他相关(替代)产品进行消费的情况。
经济一体化:制度派所说的实际上是区域经济一体化、集团化,功能派则属于全球经济一体化。
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经济联盟的特点是成员国之间在形成共同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协调它们之间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当汇率政策的协调达到一定的程度,以致建立了成员国共同使用的货币或统一货币时,这种经济联盟又称为经济货币联盟。欧盟是目前最强大的地区性国际组织。在某些方面成员国已经将部分国家主权交给了该组织(如货币、金融政策、内部市场、外贸),使得欧盟越来越像一个联邦制的统一国
家。《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即《欧洲联盟条约》,于1991年12月9~10日第46届欧共体首脑会议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举行。经过两天辩论,通过并草签了《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条约》和《政治联盟条约》,即《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这一条约是对《罗马条约》的修订,它为欧共体建立政治联盟和经济与货币联盟确立了目标与步骤。
北美自由贸易区: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于1992年12月17号签署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该协定于1994年1月1日正式生效。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945年7月,44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的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举行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签订《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即布雷顿森林协定,并于1945年12月生效。按照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建立于1946年3月,次年3月开始工作,为联合国的专门机构之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宗旨为,就国际货币问题进行合作、促进国际贸易的平衡发展、提高就业、增加收入、避免竟争性贬值、保持各国货币对外汇率的相对稳定、向成员国提供所需要的临时性贷款、设法消除国际收支的严重失衡,等等。
世界银行:世界银行又称为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根据1944年7月美国布雷顿森林会议《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于1945年12月成立,总部设在美国首都华盛顿,1947年皿二月起为联合国的专门机构之一。宗旨为,对用于生产目的的投资提供便利,鼓励发展中国家开发资源,促进私人对外投资,提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贷款等。 WTO:世界贸易组织于1995年1月1日成立,正式取代1948年以。来作为临时性机构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Ah),它是经过成员国政府和立法机构批准的国际条约创建的常设经济组织。它的基本原则是最惠国待遇与国民待遇,以自由贸易来推动世界经脐的发展。
G—7高峰会议:G--7高峰会议是指西方7个大国,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意大利和加拿大的首脑,定期就世界经济的重大事务进行磋商的会议。在会议上,7国的根本宗旨在于稳定世界经济,促进经济增长,但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考虑的较少。 MAFTA(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规定自1994年1月1日起,15年内分三阶段逐步取消关税及其他贸易壁垒,实现商品和劳务的自由流动,然而原产地原则规定只有产品全部价值的62。5%是在成员国内生产的,才能享受免税待遇;逐步开放金融市场,成员国一致给予所有的北美金融公司以国民待遇;放宽对外资的限制,公平招标;严格遵守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法的规定等。
SDR(特别提款权):特别提款权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创设的一种储备资产和记帐单位,亦称\纸黄金\。它是基金组织分配给会员国的一种使用资金的权利。会员国发生国际收支逆差时,可用它向基金组织指定的其它会员国换取外汇,以偿付国际收支逆差或偿还基金组织贷款,还可与黄金、自由兑换货币一样充作国际储备。但由于其只是一种记帐单位,不是真正货币,使用时必须先换成其他货币,不能直接用于贸易或非贸易的支付。特别提款权定值是和\一篮子\货币挂钩,市值不是固定的。
第十一章:
要素国际流动
答:是指资本、劳动、技术等的国际流动。 资本国际流动
答:资本国际流动是指资本从一个国家、地区或经济体,转移到另一个国家、地区和经济体的过程。
长期资本流动
答:是指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或未规定使用期限的资本流动。一般而言,长期资本包括直接投资、间接投资、国家贷款等。
直接投资
答:是一国居民为了在国外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而进行的对外投资(设厂开矿等)。直接投资是资金投入到采矿业、工商企业、农业生产的股权资本、利润再投资、跨国公司的资金转移等,但直接投资总是要求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
间接投资
答:是指通过购买国外政府或企业股票或债券的形式的对外投资,间接投资大都属于证券投资。
短期资本流动
答:短期资本流动是指使用期限在一年或一年以内的资本流动。短期资本的国际流动包含着许多形式,但大都属于间接资本流动的范畴。短期资本流动大都以各种商业票据、短期政府债券、可转让存单、银行承兑汇票以及活期存款等形式存在。
国际技术转移
答:是指用于生产的工艺、程序和方法等系统知识的转移。技术转移属于软件的流动,技术转移的形式包括专利使用、技术秘密的使用、制造技术的传播等。具体的转移形式则有着垂直、水平、简单型、吸收型、有偿与无偿转移等情况。
两缺口模型
答:两缺口模型是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钱纳利和斯特劳特提出来的,从理论上说明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来弥补国内资金短缺的必要性。
该模型主要考虑的是储蓄与外汇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公式:
I—S=M一X
公式左边(I-S)是投资与储蓄差额,为储蓄缺口;右边(M-X)是进口与出口的差额,是外汇缺口。由于有投资、储蓄、进口、出口四个独立的变量,进行调节的目的是使上述公式平衡。
中性技术进步
答:在技术进步中没有引起要素投入比例的变化,即此技术进步既未节约劳动也未节约资金,属于中性技术进步。
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
答:由于技术变动导致了K与L之比上升,因此是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
资本节约型的技术进步
答:由于技术变动导致了K与L之比下降.因此属于资本节约型的技术迸步。
技术转移的周期理论
答:占有新技术优势的企业,在对外经济战略上大都经历过三个阶段:新产品出口、直接投资生产该产品和技术转让。三个阶段之间互有联系,按一定规律实行周期循环。
适用技术
答:适用技术是指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目标、要素禀赋特点、该国的技术吸收能力相适应的技术。
偿债率
答:它的经验含义是当年还本付息额占出口总收入的比重,即每年出口收入中有多少被用于偿付到期的本息。用公式表示如下:
偿债率=当年还本付息额/当年出口总收入
一般认为这一比率(安全线)不应超过20%,超过30%则是危险的。 出口债务率
答:它的经验含义是当年外债余额与当年出口总额之比,表示所欠外债额与出口收入之间的关系。用公式表示如下:
出口债务率=当年外债余额/当年出口总收入一般认为这一比率(安全线)不应超过100%。
经济债务率
答:它的经济含义是当年外债余额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表示所欠外债额与整体经济关系。这一比率的安全线为30%。
第十二章: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答:邓宁在1976年提出,认为对外直接投资 = 所有权特定优势十市场内部化十区位特定优势,实际上是垄断所有权优势理论、生产区位优势理论和市场内部化理论的综合。这也是当代对跨国公司和国际直接投资影响最大的理论之一。
所有权特定优势
答: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必须具有一种当地同类企业不具备的特定所有权优势条件,例如,技术优势。规模优势、组织管理优势、市场销售优势、资本融资能力优势等等。如果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没有这些特定所有权优势,它就很难在东道国战胜当地的竞争对手而生存下去。
内部化理论
答:市场内部化是指企业具有将所有权特定优势进行内部化的能力,由于外部市场存在的不完全性,如新产品缺乏价格可比性。在寡头市场的情况下难于议价,这样企业的所有权特定优势可能会受到打击而丧失,内部化是在企业扩大生产经营体系,形成内部的经营空间,在内部实行资源更好的配置,克服在外部市场进行交易的不利条件。
区位特定优势
答:区位特定优势是指东道国的劳动力成本情况、市场的条件与需求状况、关税与非关税壁垒、东道国政府的各种政策,即国际投资的软硬条件等等方面的优势。它解释了企业为什么一定要到该国去进行投资的原因。
交易成本
答:所谓交易成本从狭义上说,是指通过市场进行交易时必须付出的代价。它包括寻找相应价格的成本、确定成交条件、签约、履约及为避免对方违约而付出的成本等。
中间产品
答:中间产品是指在基本投入和最终产品之间,为生产过程所不可缺少的所有中间投入,如技术、信息、营销技巧等等无形资产。中间产品市场的不完全性是内部化理论的基
础。
转移作价
答:跨国公司利用不同国家经济政策的差别,在不同国家的子公司之间转移各种生产要素资源,通过人为定价策略最大限度的获取利润。
第十三章:
国际收支 答:国际收支反映了以货币为媒介的国际间的经济交易以及国际间经济体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国际收支是一张统计表,它系统地记载了在特定时期内,一个经济体与世界其他地方的各项经济交易;表现为经济体向外与世界其他地方之间的经济关系,以及经济体从外部引进的经济活动,还包括经济体融人世界经济的各项经济活动。
经常账户
答:国际收支表的标准组成部分之一,经常账户包括的项目有:货物和服务、收入和经常转移。
资本账户
答:国际收支表的标准组成部分之一,资本账户包括资本转移和非生产、非金融资产的收买、放弃等。
金融账户
答:国际收支表的标准组成部分之一,金融账户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其他投资和储备资产。
补充信息
答:补充信息不是国际收支表的基本组成部分,只是将在金融账户中没有反映出来的其他重要交易信息,通过金融账户的补充信息(如特殊融资渠道、各种国际收支会计处理等)来得到反映,以满足各种分析的需要。
国际头寸
答:不属于国际收支表的标准组成,它与国际收支表构成一国全面的国际账户,是一国对外金融资产和负债存量的平衡,其数值为一个经济体给予或从世界其他地方得到的那部分净值。国际头寸的构成为资产、负债,项目与国际收支的金融账户一致,如有对非居民的债权和债务、货币黄金、特别提款权,等等。
国际收支失衡
答:是指经常账户、金融与资本账户的余额出现问题,对外经济出现了必须进行调整的情况。一个经济体国际收支失衡会造成许多不同的影响,对外,造成汇率、资源配置、福利提高的困难,对内,造成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困难。
第十四章: 外汇
答:一般意义上外汇的定义是:一国货币当局保有的以外币表示的可以在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进行支付的债券。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于外汇所下的定义,外汇是一个经济
概念,它是指货币行政当局(中央银行、货币机构、外汇平准基金组织以及财政部)以银行存款、财政部国库券、长短期政府证券等形式保有的在国际收支逆差时可以使用的债权。
动态外汇
答::从动态的含义讲,外汇是指通过汇兑方式进行不同经济体之间债权、债务的转让和支付的活动与过程。
静态外汇
答:静态意义上的外汇则是指把以一个经济体货币表示的财产权力转变为以另一个经济体货币表示的财产权力的手段与工具。
汇率
答:是两种货币之间进行交换的比价。 国际汇率制度
答:国际汇率制度是各国货币汇率制度的总和。其内容包括各国货币比价确定的原则和方式、货币比价变动的界线、货币比价调整的手段,及其维持货币比价所采取的措施等等。国际汇率制度包括固定汇率制、自由浮动汇率制和管理浮动汇率制,以及联系汇率制度等类型。
储备资产
答:储备资产是一国货币当局随时可以利用并控制的外部资产。按照国际惯例的概念,储备资产的定义为:各国货币当局占有的那些在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可以直接地或通过同其他资产有保障的兑换性来支持该国汇率的所有的资产。外汇储备的作用是为国际收支失衡提供融资,通过干预外汇市场影响汇率间接地调整收支失衡,增加国际清偿力以及实现其他各种目的。
直接标价法
答:直接标价法。即以一定单位的外币为标准,用一定本币来表示其价格,简言之,外币不动本币动。它说明的是银行在购买一定单位的某外币时应该付出的本币数量,又叫应付标价法。
间接标价法
答:以一定单位的本币为标准,用外币来表示本币的价格,简言之,本币不动外币动。它说明的是银行在支出一定单位本币是应该收回的某外币的数量。又叫应收标价法。
法定汇率
答:从外汇汇率管理角度出发进行的划分,为政府规定的本币对外币比价。 买入汇率与卖出汇率
答:按照银行外汇交易性质划分的,买入汇率是银行从客户手中买入外汇的价格;卖出价则指银行向客户出售外汇的价格。
基础汇率与套算汇率
答:通过第三种货币为中介得出来的汇率为套算汇率,或交叉汇率,而那些货币与中介货币形成的汇率则为基础汇率,或基准汇率。各国大都以本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为基础汇率。
固定汇率
答:按照汇率制度进行划分的汇率,指两国之间货币比价基本固定不变,汇率波动被限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浮动汇率
答:指一国货币对外汇率根据市场的供求状况,任其自由涨落,国家货币当局没有义
务进行干预的汇率。在实践中存在着自由浮动与一定程度干预的有管理的浮动相结合的情况。
管理浮动
答:管理浮动:在汇率浮动幅度不大时,政府不干预,但如果汇率浮动过大,国家进行必要的干预,使外汇市场汇率向本国有利方面浮动。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均实行管理浮动。
即期汇率
答:成交后立即,或最多在成交后两个交易日内进行交割的外汇交易适用的汇率。
远期汇率
答:成交后在约定日期(3天以上,1年以内,通常为3个月)办理交割的交易所适用的外汇汇率。
升水
答:远期汇率贵于即期汇率叫升水。在直接标价法下,远期汇率 =即期汇率+ 升水 在间接标价法下,远期汇率 = 即期汇率 – 升水。 贴水
答:远期汇率比即期汇率便宜叫贴水。在直接标价法下,远期汇率 = 即期汇率 - 贴水
在间接标价法下,远期汇率 = 即期汇率 + 贴水
金融创新
答:狭义的金融创新主要是指金融产品的创造或金融工具的创造;广义的金融创新除了指金融产品的创造之外,还包括新的金融交易技术手段的创造,新的金融市场的创造,甚至把金融理论的创新也包括在内。
价格风险转移创新
答:所谓价格风险转移创新,是指经济行为人在他们之间转移金融头寸所具有的价格风险而采用的新工具和新方法。
信用风险转移创新
答:所谓信用风险转移创新,是指经济行为人在他们之间转移金融头寸的信用风险而采用的新工具和新方法。
对冲基金
答:对冲基金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它是随着期货、期权等交易的出现而兴盛起来的。性质:成立对冲基金最初是想通过长买短卖等交易方式,最大限度地避免风险和降低金融市场的风险,提高回报率。但到现在发展的结果是成为金融冒险家投机交易、牟取暴利的工具。
第十五章:
铸币平价理论
答:在金铸币本位制度下,黄金被用来规定货币能代表的价值,各国均规定了每一金铸币单位包括的黄金重量和成色,即含金量。两国货币间的比价要用其各自所含的含金量来折算。
如上图,台湾与大陆分别处于发明与模仿的阶段3向阶段4,5过渡,即产品标准化向产品衰退期过渡。
Y
C* 出口X进口Y Q
C Q* 出口Y进口X
X 要素积累类导致比较优势的改变
如上图显示A国在经济增长前,在Y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故在开始阶段出口Y,进口X。但由于经济增长偏向X部门,使得X部门的相对供给能力不断提高,最终X部门由原来的比较劣势地位转变为享有比较优势,于是A国改为出口X,进口Y。
即时间长,要素积累或经济增长有可能改变一国的比较优势状况。
4、请仔细阅读以下短文片段后回答问题:(10%)
近十几年来,“中国制造”的产品已成为一种广泛接受的采购选择。今天,这几乎成了各行各业的必然趋势。
仅以部分近期新闻为例:福特汽车宣布将从中国供应商中采购约10亿美元的汽车配件的计划;沃尔玛在深圳成立采购部,以便直接从中国厂家购买产品;飞利浦电子在中国的23家厂总产值已逾50亿美元,其中大部分用于出口。
多年来,波士顿咨询公司的中国专家们为许多在中国经营的企业提供了咨询服务并对它们进行了研究,一个明确的结论是:现在几乎能从中国采购到任何东西。在空调、摩托车和电视机等产品领域,中国的制造业很早就已取得全球领先地位。但近年来,可在中国采购的产品已扩展到了尖端的高科技产品,以及诸如汽车配件等牵涉到更复杂的物流流程的产品。上海和北京郊外的许多大型新建工业园区就是最好的佐证。英特尔的半导体,通用电气的复杂医疗器械以及诺基亚新一代的手机都是在这些工业园区里出产的。
问题:为什么“中国制造”的产品已成为一种广泛接受的采购选择?
答:这些公司以及许多其它企业以中国作为采购基地的起因是为了节约零配件和成品成本,但中国采购行动的意义将远不止于此,其最终目标是要获得企业成本优势。
第一是劳动力和原材料。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工作条件灵活,采购成本比发达国家的同类产品低20%-50%。
第二是资本节约,主要是建设、土地和厂房支出低于其它国家。第三是产品设计和研发活动的低成本。中国每年有200万名工程系大学毕业生,这个数字是美国的2倍,而他们的工资仅是美国的几分之一。
5、请仔细阅读以下短文片段后回答问题:(10%)
中国电信市场约占全球的10-15%,一直是跨国电信设备商的一块乐土。去年北美和欧洲电信市场急剧下滑时,中国市场增长了20-25%。据中美合资电信咨询公司MFC统计,2000年北电在中国的收入为12亿美元,占其全球收入的4.3%;在2001年的全球不景中,北电在中国市场的收入提高至16.17亿美元,占全球收入比重提升为9%。
北电在中国设有三个工厂:深圳的通广北电、顺德的广东北电和沈阳北电.广东北电是北电和中国电信河南。河北分公司及顺德家电制造商万家乐1995年共同成立的。投资1.8亿美元,最初由中方控股,北电占43%股权,生产程控交换机。1998年11月,北电向广东北电增加投资,并增持至62%,获得了控股权。在此后的三年时间里,北电先后将GMt、CDMA和 10G光网络产品的技术转让给广东北电。
广东北电董事长奕正禧透露,该厂2001年的收入是1999年的3倍,利润增至6倍。今年,广东北电夺得巴基斯坦无线运营商Ufone公司6000万美元订单,这是它首次直接向海外出口产品。
问题:(1)北电向中国投资的理论依据是什么?为什么说1998年北电向广东北电增加投资后,外国投资商和中国生产商获得了双赢的效应?(提示:从国际资本流动原因、效应、图形和邓宁的理论角度分析)
答:a、资本国际流动的根本原因在于追逐收益,尤其是经济的收益。北电向中国投资的原因在不同国家间收益率的差异促使资本跨国流动,从收益率低向收益率高的地方流动。
b、资本流动的过程是资本从边际产量较低的国家(资本丰富国家)流向边际产量较高的国家(资本稀缺国家)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福利水平提高的过程。如果生产要素可以直接流动,那么流动的结果自然是使同质生产要素的价格趋于一致。这一过程将使世界总产出水平提高,当然消费的可能性也就因此而提高,这是资本流动所带来的福利水平提高的基本原因。资本流动带来福利水平提高过程的机理如图16所示:
资本的边际产品(A国) 资本的边际产品(B国)
J M F H
N E R T
C G
0 B A 0’
图16为资本流动的经济(福利)分析
②左面为A国的资本的代表性边际收益率,右面为B国的资本的代表性边际收益率。 ③从图16中可以看出B国的资本边际收益率高于A国,资本将从边际收益率低的A国,流向边际收益率高的B国,当两国资本边际收益率一致时,资本流动停止。
④在国际资本流动前两国资本和生产边际产量状况。
图中A国的资本存量为OA,B国为O’A;资本边际产品价值在A国为OC,总产出为FOGA,其中OCGA为资本要素的收入,CFG为其他要素收入。
B国资本边际产出为O’H,总产出为O’JMA,其中资本产出为O’MA,HJM为其他要素收入。
⑤在国际资本流动后两国资本和生产边际产量状况。
由于A国资本边际收益率低于B国,在资本自由流动下,便会产生资本从A国向B国的流动,当资本收益ON = O’T,即两国的资本边际收益率相等,在E点达到均衡,资本停止流动。
这时,A国产出 OFEB,B国为O’JEB,A国减少EBAG,B国增加EBAM E,两国净增EGM。
因为A国投资要有收益。A国总收入为AOFER,B国为O’JERA,A国净增EGR,B国净增ERM。资本跨国流动后产生了福利的增量,这是由于B国相对富余的劳动与A国相对富余的资本结合进行生产的结果。
C、按照邓宁的国际生产折中论,一个企业如果具备了某些特定的所有权优势和市场内部化的能力,一旦寻找到适合直接投资的区位优势条件,那么企业就会从事直接对外投资,并保证对外直接投资的成功。所以,1998年北电向广东北电增加投资后,外国投资商和中国生产商获得了双赢的效应。
(2)为什么北电向广东北电增加投资控股后才将光网络产品的技术转让给广东北电? 答:a、大型垄断企业的优势之一是拥有特殊的知识产权资产,这类资产有两个特点:一是可以多次重复使用,不但不会贬值损耗,反而会使资产增殖;二是无法通过公开市场准确定价销售,这类特殊资产只能通过内部市场销售并利用。
b、因为中间产品市场的不完全性导致的无形资产无法通过市场交易实现,原因如下: ①无形资产在某种程度上都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一旦某个地方发明并应用了一种新“主意”(或知识),那么在另一个地方使用它的边际成本就很低,甚至为零,并且也并不减少原产地所能使用的这种“主意”的数量。
②无形资产的定价受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困扰使得无形资产的交易或者难以成交,或者要付出较高的交易成本。在交易成本过高的情况下,无形资产的持有人便倾向于自己使用这种资产来实现其价值。
③不确定性的存在使上述的不对称现象难以克服。特别是涉及到诀窍之类的技术转让时,问题就更为复杂。这种不确定性的存在无疑会减少成交的可能性。
④上述情况如果发生在两个企业之间,转移这种技术的一个最好地办法就是两个企业合二为一,共同分享这项技术。显然,如果上述交易涉及的是两个不同的国家的企业,那么最有效的解决办法便是采取直接投资的方式而不是发放许可证的办法来完成这一无形资产的转移。
6、根据中国—东盟专家组的研究分析表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中国向东盟国家的出口将增加百分之五十五,东盟国家对中国的出口也将增加百分之四十八。
问题:请指出上述预测对贸易的影响效果是什么效果,画出相应的图形并加以解释(15分)。
答: P S 税收转移 降低的生产者剩余 Pe E 贸易创造 E’ Pt 贸易转移 d a e b E” Pb 1 c Pa E”’
D 0 Q1 Q5 Q3 Qe Q4 Q6 Q2 Q
图17
这是一种贸易创造效果。它由生产利得和消费利得构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形成后,在比较优势基础上使生产更加专门化,这样,自由贸易区某个成员国的一些国内生产品将被其他生产成本更低的产品的进口取代。其结果,使资源使用效率提高,扩大了生产利益;同时,使本国该项产品消费开支减少,扩大了社会需求,结果会使贸易量增加。贸易创造效果使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参加国的社会福利水平得以提高,它对整个世界也是有利的。如图17所示: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条件下,消费者比在关税价格下有更多的福利,与 Pt相比,由于消费者的价格降低到 Pb,产生净福利 a、b,即贸易创造,消费者剩余增加a+b+d+e。,即Pb Pt,E’ E”。
7、看图答题(可参考教材151页图9-1)
我们假设:有A、B、C三个国家。C国是小国,即价格的接受者,分析是在局部均衡的基础上进行的。下图中,D、S曲线为C国的需求与供给曲线,横轴代表产品Q产量,纵轴代表价格,自由贸易时,该国从成本最低的A国进口,价格PA,此时,B国因成本高被排除在贸易之外。C国征收Pt的关税条件下,进口减少,若此时C国与B国结成关税同盟,两国间无关税,A国被排除出贸易,该国以PB价格进口商品,见图18:
回答问题: (1)、a区、 b区、c区、d区、e区、1区,PA、PB、PC、Pt、和点E的经济学涵义。 (2)、指出自由贸易条件下、C国征收关税条件下、C国与B国结成关税同盟条件下,C国的本国生产量、消费量、进口量、生产者剩余、消费者剩余是多少?
指出C国征收关税条件下、C国与B国结成关税同盟条件下被减少的消费者剩余,增加的生产者剩余是多少? (3)、当 Q1 = 50万,Q5 =100万,Q3=150万,Q4 =200万,Q6 =250万,Q2 =300万时,价格PA、PB、PC、Pt、P*分别为2、4、6、8、12美元时,计算第2题的金额,并算
出a区、 b区、c区、d区、e区、1区的金额。
P
P*12 S
PC8 E W E ’ Pt 6 d a e b E ” PB4 1 H c PA 2 E ”’
F D 0 Q1 Q5 Q3 Qe Q4 Q6 Q2 Q 50 100 150 200 250 300 答: (1)、a 、b区是贸易创造,d区是被降低的生产者剩余,e区是税收转移,c区是贸易转移,点E是封闭条件下供求平衡点。 (2)、 单位万 自由贸易条件征收关税条件下 C国与B国结成关税同下 盟 C国的生产量 Q1 Q3 Q5 C国的消费量 Q2 Q4 Q6 C国进口量 Q1 -Q2 Q3- Q4 Q5-Q6 C国生产者剩0F PA 0W Pt 0H PB 余 C国消费者剩PA E ”’ P* Pt E ’ P* PB E ” P* 余 C国被减少的 PA E ”’ E ’ PA E ”’ E ” PB 消费者剩余 Pt 增加的生产者 PA F W Pt PA F H PB 剩余
(3)、 单位万 自由贸易条件征收关税条件下 C国与B国结成关税同下 盟 C国的生产额 50 150 100 C国的消费额 300 200 25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国际经济学试题及答案(题库)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