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脑病科一优势病种诊疗方案(综合版)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8-11-11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方药:化痰通络方加减。

组方:法半夏、生白术、天麻、紫丹参、香附、酒大黄、胆南星等。 中成药:华佗再造丸等。选用具有温阳活血作用的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 (3)痰热腑实证 治法:化痰通腑。 方药:星蒌承气汤加减。

组方:生大黄后下、芒硝冲服、胆南星、瓜蒌等。

中成药:麻子仁丸等。选用具有活血清热作用的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 (4)阴虚风动证 治法:滋阴息风。 方药:镇肝熄风汤加减。

组方:生龙骨先煎、生牡蛎先煎、代赭石先煎、龟板先煎、白芍、玄参、天冬、川牛膝、川楝子、茵陈、麦芽、川芎等。

中成药:知柏地黄丸等。选用具有活血清热作用的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 (5)气虚血瘀证 治法:益气活血。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

组方:生黄芪、全当归、桃仁、红花、赤芍、川芎、地龙等。

中成药:芪参益气滴丸等。选用具有温阳活血作用的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 3、常见变证的治疗

呕血是出血性中风病(脑出血)急性期重症患者的常见变证,需及时救治。 患者出现呕血,神识迷蒙,面红目赤,烦躁不安,便干尿赤,舌质红苔薄黄,或少苔、无苔,脉弦数者,可予犀角地黄汤加减鼻饲。水牛角先煎,生地、赤芍、丹皮以凉血止血。还可用云南白药或三七粉、生大黄粉等鼻饲。如出现高热不退,可给予紫雪散以清热凉血。

(二)中医非药物疗法治疗

1、应用时机:患者发病48h后若生命体征平稳、病情稳定,没有明显禁忌症即可开始实施非药物疗法。

2、治疗原则:按照经络腧穴理论,可根据不同分期、不同证候选择合理的

穴位配伍和适宜的手法进行治疗。治疗方法包括体针、头针、电针、梅花针、耳穴敷贴、灸法和拔罐等。

3、针灸方法 (1)中经络

主穴:内关、水沟、三阴交、尺泽、委中。

配穴:肝阳上亢证加太冲等,风痰阻络证加合谷等,痰热腑实加丰隆等,阴虚风动证加太溪等,气虚血瘀证加足三里、气海等。

上肢不遂或麻木者加手三里、合谷等,下肢不遂或麻木者加阴陵泉、

环跳等,言语謇涩或不语者加廉泉等,口舌歪斜者加颊车、地仓等。

(2)中脏腑 主穴:内关、水沟。

配穴:闭证加十二井穴、合谷等,脱证加关元、气海等。 4、推拿治疗

依据辨证论治原则,根据肢体功能缺损程度和状态进行中医按摩循经治疗,可使用不同手法以增加全关节活动度、缓解疼痛、抑制痉挛和被动运动等。避免对痉挛组肌肉群的强刺激,是偏瘫按摩中应注意的问题。按摩手法常用揉法、捏法,亦可配合其他手法如弹拨法、叩击法、擦法等。

5、熏洗疗法

出血性中风病常见肩-手综合征、偏瘫痉挛状态等,以辨证论治为原则,采用具有活血通络功效的中药局部熏洗患肢。

(三)西医治疗 1、内科基础治疗

(1)卧床休息,保持安静,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持肢体的功能位。

(2)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和营养。

(3)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20%甘露醇125-250ml,每6-8h 1次,疗程7-10天。利尿剂:速尿较常用,常与甘露醇交替应用,可增强脱水效果。每次40mg,每日2-4次静脉注射。甘油:10%复方甘油溶液500毫升,每日1次,3-6h滴完。10%血浆白蛋白:50-100毫升,每日1次。

(4)控制高血压:应根据患者年龄、病前有无高血压、病后血压情况等确定最适血压水平。舒张压降至约100mmHg水平是合理的。血压不可过低以防止低灌注或脑梗死。

(5)高血压性脑出血部位发生再出血不常见,通常无需用抗纤维蛋白溶解药。如需给药可早期(<3h)给予6-氨基乙酸、止血环酸、立止血等。

(6)防治并发症

感染:发病早期或病情较轻时通常不使用抗生素。老年患者合并意识障碍易并发肺感染、尿潴留或导尿合并尿路感染,可适当应用抗生素。

应激性溃疡:可用H2受体阻滞剂预防,如甲氰咪胍、雷尼替丁等。若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可用去甲肾上腺素加冰盐水80-100ml口服,4-6次/天,或口服云南白药。保守治疗无效可在胃镜下止血。

痫性发作:可适当应用抗痫药,不需长期用药。

中枢性高热:宜物理降温,如效果不佳可用溴隐亭或硝苯呋海因。 2、外科治疗可根据病情选用钻孔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或开颅血肿清除术、小脑减压术、脑室引流术等。

(四)其他治疗 1、器械治疗

根据病情可选择有明确疗效的治疗方法,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蜡疗法等。可选用的设备包括神经损伤治疗仪、肌痉挛治疗仪、电针治疗仪、艾灸仪、仿生物电治疗仪、吞咽功能障碍治疗仪、体外振动排痰机等。

2、康复治疗

脑出血患者病情稳定后宜尽早进行康复治疗。在脑出血后的软瘫期、痉挛期等各时期分别有专业的康复治疗师在病房内或康复治疗室给予物理治疗、作业治疗等。

(五)护理

包括一般护理常规,饮食护理、口腔护理、会阴护理、呼吸道护理、皮肤护理及中医辨证施护等内容。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方法

1、中医证候学评价:入院当天及出院时通过《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动态观察中医证候的改变。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以百分数表示。

2、疾病病情评价:入院当天及出院时通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以百分数表示。

(二)评价标准

1、中医证候学评价标准:基本恢复:≥ 81%,6分以下;显著进步:56%~80%;进步:36%~55%;稍进步:11%~35%;无变化:<11%;恶化:(包括死亡)负值。

2、疾病病情评价标准:a 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b 显著 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c 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d 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小于(等于)18%;e 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大于18%以上;f 死亡。

眩晕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椎基底动脉系统)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教育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主编)

主症: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乘舟船,甚至仆倒; 次证: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 多亚急性起病;逐渐加重,或反复发作。 CT或MRI检查无特殊阳性表现。

2、西医诊断标准(神经病学,第6版) (1)常见于中老年人,安静状态下突然发病。 (2)糖尿病、高血脂等病史。

(3)眩晕,视物旋转,或多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自觉自身摇摆不稳,伴或不伴恶心、呕吐,伴或不伴耳鸣,伴或不伴心悸、汗出,可伴有单侧或双侧面部、口唇麻木或伴有对侧肢体瘫痪、感觉障碍,体位变化时加重,伴活动困难。重时可有短暂性意识丧失。

(4)症状于短时间内恢复(多不超过1h),无后遗症状。 (5)部分患者有椎-基底动脉系统体征。

(6)做CT或MRI、MRA检查无特殊阳性表现。DSA多有椎动脉起始部狭窄。 (二)证候诊断 1、肝阳上亢证

眩晕耳鸣,头痛且胀,遇劳、恼怒加重,肢麻震颤,失眠多梦,腰膝酸软,或颜面潮红,舌红苔黄,脉弦细数。

2、肝火上炎证

头晕且痛,目赤口苦,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寐少多梦,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3、痰浊上蒙证

头重如蒙,视物旋转,胸闷作恶,呕吐痰涎,苔白腻,脉弦滑。

缺血性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吞咽困难,目偏不瞬,视物成双,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根据临床表现、诱因、先兆症状、发病年龄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即可确诊。 发病2周以内。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1)急性起病;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 (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 (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证候诊断

1、中脏腑——中风病有神昏者。 (1)痰蒙清窍证

神识昏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滑缓。

(2)痰热内闭证

神识昏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鼻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3)元气败脱证

昏愦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多,二便自遗,舌卷缩,舌质

紫暗,苔白腻,脉微欲绝。

2、中经络——中风病无神昏者。 (1)肝阳上亢证

偏瘫,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风痰阻络证

偏瘫、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3) 浊瘀毒损证

半身不遂、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头目昏蒙不适,体胖有痰,困重乏力,耳鸣耳聋,口中黏腻,或口苦咽干,纳谷不香,烦渴不寐,大便黏腻、臭秽不爽或秘结不通,小便浅黄或赤甚,舌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弦涩。

(4)痰热腑实证

偏瘫、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5)阴虚风动证

偏瘫、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6)气虚血瘀证

偏瘫、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三)中医鉴别诊断

(1)厥证: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厥冷为特点,发作一段时间后逐渐清醒,醒后无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等表现,可鉴别。

(2)痿证:可以有肢体瘫痪,但一般起病缓慢、以双下肢瘫痪、四肢瘫痪、或肌肉萎缩、筋惕肉瞤为多见。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中脏腑 (1)痰热内闭证

治法:清热化痰,醒神开窍。 方药:羚角钩藤汤合温胆汤加减。

组方:羚羊角粉冲、生地、钩藤后下、菊花、茯苓、白芍、赤芍、竹茹、川牛膝、川芎、丹皮、半夏、陈皮、栀子等。

中成药:灌服或鼻饲安宫牛黄丸等;选用具有醒神开窍作用的清开灵注射液静脉滴注。

(2)痰蒙清窍证

治法:燥湿化痰,醒神开窍。 方药:涤痰汤加减。

组方:制半夏、制南星、陈皮、枳实、茯苓、人参、石菖蒲、竹茹、甘草、生姜等。

中成药:灌服或鼻饲苏合香丸等;选用具有醒神开窍作用的醒脑静注射液静脉滴注。

(3)元气败脱证 治法:益气回阳固脱。

方药:急予参附汤加减频频服用。 组方:人参另煎兑服、附子先煎半小时等。

中成药:选用具有益气扶正作用的生脉注射液或参麦注射液静脉滴注。 2、中经络 (1)肝阳上亢证

治法:清热平肝,潜阳息风。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组方:天麻、钩藤后下、生石决明先煎、川牛膝、黄芩、山栀、益母草等。 中成药:牛黄清心丸等。选用具有活血清热作用的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 (2)风痰阻络证 治法:息风化痰通络。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组方:半夏、天麻、茯苓、橘红、丹参、当归、桃仁、红花、川芎等。 中成药:华佗再造丸等。选用具有温阳活血作用的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 (3) 浊瘀毒损证

治法:化痰散浊,活血祛毒。 方药:化痰散浊汤加减。

组方:天竺黄、菖蒲、半夏、郁金、地龙、川芎、赤芍、当归、薏苡仁、茯苓、泽泻、栀子、防风等。

中成药:竺黄醒脑胶囊(正在申报研制的院内制剂,组方:天竺黄、九节菖蒲、制半夏、广郁金、地龙、川芎、赤芍、当归、薏苡仁、茯苓、泽泻、栀子、防风)等。选用具有活血清热作用的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

(4)痰热腑实证 治法:化痰通腑。

方药:星蒌承气汤加减。生大黄后下、芒硝冲服、胆南星、瓜蒌等。 中成药:麻子仁丸等。选用具有活血清热作用的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 (5)阴虚风动证 治法:滋阴息风。 方药:镇肝熄风汤加减。

组方:生龙骨先煎、生牡蛎先煎、代赭石先煎、龟板先煎、白芍、玄参、天冬、川牛膝、川楝子、茵陈、麦芽、川芎等。

中成药:知柏地黄丸等。选用具有活血清热作用的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 (6)气虚血瘀证 治法:益气活血。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

组方:生黄芪、全当归、桃仁、红花、赤芍、川芎、地龙等。

中成药:芪参还五胶囊(院内制剂,组方:粉黄芪、太子参、地龙、川芎、水蛭、当归、蝉衣、全虫、白僵蚕、郁金、冰片、山楂)等。选用具有温阳活血作用的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

3、常见变证的治疗

呃逆是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重症患者的常见变证,需及时救治。

如呃声洪亮有力,口臭烦渴,脘腹满闷,大便秘结,苔黄燥,脉滑数,辩证属胃火上炎者,选用竹叶石膏汤加减以清泻胃热,降逆止呃。

如呃逆连声,胸胁满闷,脘腹胀满,嗳气纳减,肠鸣矢气,苔薄白,脉弦,辩证属气机郁滞者,选用五磨饮子加减以顺气解郁,和胃降逆。

如呃声短促而不得续,口干咽燥,烦躁不安,不思饮食,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辩证属胃阴不足者,选用益胃汤合橘皮竹茹汤加减以养胃生津,降逆止呃。

(二)中医非药物疗法治疗

1、应用时机:患者发病48h后若生命体征平稳、病情稳定,没有明显禁忌症即可开始实施非药物疗法。

2、治疗原则:按照经络腧穴理论,可根据不同分期、不同证候选择合理的穴位配伍和适宜的手法进行治疗。治疗方法包括体针、头针、电针、梅花针、耳穴敷贴、灸法和拔罐等。

3、针灸方法 (1)中经络

主穴:内关、水沟、三阴交、尺泽、委中。

配穴:肝阳上亢证加太冲等,风痰阻络证加合谷等,痰热腑实加丰隆等,阴虚风动证加太溪等,气虚血瘀证加足三里、气海等,浊瘀毒损证加丰隆、血海等。

上肢不遂或麻木者加手三里、合谷等,下肢不遂或麻木者加阴陵泉、

环跳等,言语謇涩或不语者加廉泉等,口舌歪斜者加颊车、地仓等。

(2)中脏腑 主穴:内关、水沟。

配穴:闭证加十二井穴、合谷等,脱证加关元、气海等。 4、推拿治疗

依据辨证论治原则,根据肢体功能缺损程度和状态进行中医按摩循经治疗,可使用不同手法以增加全关节活动度、缓解疼痛、抑制痉挛和被动运动等。避免对痉挛组肌肉群的强刺激,是偏瘫按摩中应注意的问题。按摩手法常用揉法、捏法,亦可配合其他手法如弹拨法、叩击法、擦法等。

5、熏洗疗法

缺血性中风病常见肩-手综合征、偏瘫痉挛状态等,以辨证论治为原则,采用具有活血通络功效的中药局部熏洗患肢。

(三)西医治疗

参考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主要包括:呼吸功能维持与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血压血糖的调整、颅内高压和脑水肿、合并感染及发热的处理原则与方法等。

发病6h以内,符合溶栓指征的给予尿激酶100万-150万溶栓治疗。不能溶栓治疗的可以应用“微量肝素持续静脉泵入抗凝治疗”,监测APTT;应用拜阿司匹林、奥扎格雷钠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应用灯盏花或红花活血化瘀;应用降纤酶降纤;应用三磷酸胞苷二钠等脑细胞活化剂;有高颅压的给予甘露醇、甘油果糖、甘油盐水、速尿脱水等。给予钙离子拮抗剂疗法、抗自由基疗法、护脑疗法、改善脑循环疗法、改善脑代谢疗法等。

对于颅内外大血管严重狭窄(70%)的给予颅内支架植入术。 (四)其他疗法

根据病情可选择有明确疗效的治疗方法,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蜡疗法等。可选用的设备包括神经损伤治疗仪、肌痉挛治疗仪、电针治疗仪、艾灸仪、仿生物电治疗仪、吞咽功能障碍治疗仪、体外震动排痰机等。

(五)护理

护理的内容包括体位选择、饮食、口腔护理、呼吸道护理、皮肤护理、导管护理、血压的调理与护理、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等。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方法

1、中医证候学评价:入院当天及出院时通过《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动态观察中医证候的改变。

2、疾病病情评价:入院当天及出院时通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二)评价标准

1、中医证候学评价标准:基本恢复:≥ 81%,6分以下;显著进步:56%~

80%;进步:36%~55%;稍进步:11%~35%;无变化:<11%;恶化:(包括死亡)负值。治疗前评分与治疗后评分百分数折算法:[(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以百分数表示。

2、疾病病情评价标准:a 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b 显著 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c 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d 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小于(等于)18%;e 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大于18%以上;f 死亡。[(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出血性中风病(脑出血)急性期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根据临床表现、诱因、先兆症状、发病年龄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即可确诊。 发病2周以内。

2、西医诊断标准(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修订) (1)常于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发病。 (2)发作时常有反复呕吐、头痛和血压升高。

(3)病情进展迅速,常出现意识障碍、偏瘫和其它神经系统局灶症状。 (4)多有高血压病史。 (5)CT应作为首选检查。

(6)腰穿脑脊液多含血和压力增高(其中20%左右可不含血)。 (二)证候诊断

1、中脏腑——中风病有神昏者 (1)痰蒙清窍证

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为主症,伴有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滑缓。

(2)痰热内闭证

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为主症,伴有鼻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3)元气败脱证

昏愦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为主症,伴有肢冷汗多,二便自遗,舌卷缩,舌质紫暗,苔白腻,脉微欲绝。

2、中经络——中风病无神昏者 (1)肝阳上亢证

偏瘫,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为主症,伴有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风痰阻络证

偏瘫,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为主症,伴有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

偏瘫,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为主症,伴有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4)阴虚风动证

偏瘫,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为主症,伴有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5)气虚血瘀证

偏瘫,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为主症,伴有面色咣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三)中医鉴别诊断

1、口僻:俗称吊线风,主要症状是口眼歪斜,多伴有耳后疼痛,因口眼歪斜有时伴流涎、言语不清。多由于正气不足,风邪入中经络,气血痹阻所致,不同年龄均可患病,中风病口舌歪斜者多伴有肢体瘫痪或偏身麻木,病由气血逆乱,血随气逆,上扰脑窍而致脑髓神机受损,且以中老年为多。

2、厥病:神昏常伴有四肢逆冷,一般移时苏醒,醒后无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等症。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中脏腑 (1)痰热内闭证

治法:清热化痰,醒神开窍。 方药:羚羊角汤或安宫牛黄丸鼻饲。

组方:羚羊角、菊花、夏枯草、蝉衣、石决明、龟板、白芍、生地黄、丹皮、柴胡、薄荷等。

中成药:灌服或鼻饲安宫牛黄丸等;选用具有醒神开窍作用的清开灵注射液静脉滴注。

(2)痰蒙清窍证

治法:燥湿化痰,醒神开窍。 方药:涤痰汤配合鼻饲。

组方:制半夏、制南星、陈皮、枳实、茯苓、人参、石菖蒲、竹茹、甘草、生姜等。

中成药:灌服或鼻饲苏合香丸等;选用具有醒神开窍作用的醒脑静注射液静脉滴注。

(3)元气败脱证 治法:益气回阳固脱。

方药:急予参附汤加减频频服用。 组方:人参另煎兑服、附子先煎半小时等。

中成药:选用具有益气扶正作用的生脉注射液或参麦注射液静脉滴注。 2、中经络 (1)肝阳上亢证

治法:清热平肝,潜阳息风。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组方:天麻、钩藤后下、生石决明先煎、川牛膝、黄芩、山栀、夏枯草、杜仲、丹参、菊花、茯苓、坤草、地龙、远志、夜交藤、生龙牡等。

中成药:牛黄清心丸等。选用具有活血清热作用的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 (2)风痰阻络证 治法:息风化痰通络。

4、气血亏虚证

头晕目眩,动则加剧,遇劳则发,面色晄白,神疲乏力,心悸少寐,舌质淡,舌苔薄白,脉细弱。

5、肝肾阴虚证

眩晕久发不已,视力减退,两目干涩,少寐健忘,心烦口干,耳鸣,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舌红苔白,脉弦细。

6、瘀血阻窍证

眩晕头痛,兼见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耳鸣耳聋,面唇紫暗,舌有瘀点或瘀斑,脉弦涩或细涩。

(三)中医鉴别诊断

(1)中风:中风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歪斜,失语;或不经昏仆,仅有涡斜不遂为特征,眩晕多为中风先兆,但眩晕无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及舌强语涩之表现,可鉴别。

(2)痫症: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吐白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口中如做羊叫声,移时苏醒,醒后一如常人,眩晕重时可出现仆倒,但无肢体抽搐,口吐白沫,两目上视症状,可鉴别。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肝阳上亢证

治法: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组方:天麻、钩藤后下、生石决明先煎、川牛膝、黄芩、山栀、益母草等。 中成药:愈风宁心滴丸等。选用具有活血清热作用的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 2、肝火上炎证

治法:清肝泻火,清利湿热。 方药:龙胆泻肝汤。

组方: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木通、泽泻、车前子、生地、当归、甘草等。

中成药:龙胆泻肝丸等。选用具有活血清热作用的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

3、痰浊上蒙证

治法:燥湿祛痰,健脾和胃。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

组方:陈皮、半夏、茯苓、白术、天麻、蔓荆子、甘草、生姜、大枣等。 中成药:消眩止晕片等。选用具有温阳活血作用的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 4、气虚血瘀证

治法:补养气血,健运脾胃。 方药:归脾汤。

组方:黄芪、当归、党参、白术、茯神、龙眼肉、枣仁、远志、木香、甘草等。

中成药:归脾丸等。选用具有温阳活血作用的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 5、肝肾阴虚证

治法:滋养肝肾,养阴填精。 方药:左归丸。

组方:熟地、山萸肉、山药、枸杞子、菟丝子、鹿角霜、牛膝、龟板胶、玄参、女贞子、钩藤、白芍、桑寄生、丹参等。

中成药:眩晕宁等。选用具有活血清热作用的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 6、瘀血阻窍证

治法:祛瘀生新,通窍活络。 方药:通窍活血汤。

组方:赤芍、川芎、桃仁、红花、麝香、老葱、黄酒、大枣等。

中成药:养血清脑颗粒等。选用具有温阳活血作用的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 (二)中医非药物疗法治疗

1、应用时机:患者若生命体征平稳、病情稳定,没有明显禁忌症即可开始实施非药物疗法。

2、治疗原则:按照经络腧穴理论,可根据不同分期、不同证候选择合理的穴位配伍和适宜的手法进行治疗。治疗方法包括体针、头针、电针、梅花针、耳穴敷贴、灸法和拔罐等。

3、针灸方法

主穴:风池、百会、内关、太阳。

配穴:肝阳上亢证、肝火上炎证加太冲、太溪等;痰浊上蒙证加丰隆、阴陵泉等;肝肾阴虚证加太溪、三阴交等;气虚血瘀证加足三里、气海等,瘀血阻窍证加丰隆、血海等。

4、推拿治疗

依据辨证论治原则进行中医按摩循经治疗。按摩手法包括按法、揉法、捏法等。

(三)西医治疗

1、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采用阿斯匹林:75mg-300mg 1/日,餐后服用;氯吡格雷75mg,1/日。

2、扩容、改善脑循环治疗:给予706代血浆等扩容;前列地尔促进脑循环改善脑供血。

3、抗凝治疗:可给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或普通肝素微量持续静脉泵入治疗。

4、脑保护治疗:给予胞二磷胆碱、依达拉奉注射液、脑苷肌肽注射液等营养脑细胞促进脑代谢治疗。

5、DSA检查有椎动脉起始部狭窄>70%者可酌情选用血管内介入治疗。 (四)其他疗法

根据病情可选择有明确疗效的治疗方法,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蜡疗法等。可选用的设备包括电针治疗仪、艾灸仪、仿生物电治疗仪等。

(五)护理

1、眩晕病护理常规,清淡饮食。

2、保持室内光线柔和,环境安静,卧床休息,进行心理疏导,调节情志,保持情绪稳定。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方法

1.评价方法: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的变化进行评价:①主证:头晕目眩;②伴随症状:如恶心呕吐,耳鸣耳聋,倦怠乏力,汗出;③发作频率。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中医眩晕程度分级评分表如下: 症状 头晕目眩 分级量化标准 0分:无头晕目眩;2分:尚可忍受,闭目即止;4分:视物旋转,如坐舟船;6分:眩晕欲仆,不能站立。 恶心呕吐 0分:无恶心、呕吐;1分:轻度恶心、呕吐,但不影响日常生活及进食;2分:影响日常生活及进食;3分:频繁严重恶心呕吐,需卧床休息。 耳鸣耳聋 0分:无耳鸣耳聋;1分:偶尔出现;2分:频繁出现,轻度听力下降;3分:持续出现,影响工作和睡眠,明显听力障碍 倦怠乏力 0分:无倦怠乏力;1分:乏力,偶有倦怠;2分:时有嗜卧,乏力倦怠;3分:整日困卧,对外界事物兴趣下降,坐时即可入睡。 汗出异常 0分:无汗出;1分:皮肤微潮,稍动更甚;2分:皮肤潮湿,动则汗出;3分:稍动汗出,如水流离。 发作频率 0分:无发作;1分:偶尔出现;2分:经常出现;3分:持续存在。

(二)评价标准:痊愈:眩晕等症状消失,疗效指数≥90%;显效:眩晕等症状明显减轻,头微有昏沉或头晕目眩轻微但不伴有自身及景物的旋转、晃动感,可正常生活及工作。疗效指数≥70%,同时<90%;有效:头昏或眩晕减轻,仅伴有轻微的自身或景物的旋转、晃动感,虽能坚持工作,但生活和工作受到影响。疗效指数≥30%,同时<70%;无效:头昏沉及眩晕等症状无改善或加重,疗效指数<3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脑病科一优势病种诊疗方案(综合版)在线全文阅读。

脑病科一优势病种诊疗方案(综合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265850.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