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2013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诊断性试题分析
球溪高级中学语文组 陈云华
本次试卷遵循四川高考语文卷的考察内容和试卷结构,较全面的反映出了学生近阶段复习中的问题,是一套高质量的试卷。下面就本次试卷做一简要分析。 一、整体评价
本次联考试卷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依据新课改要求,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选文在力求与学生阅读水平相当的前提下,着力追求体现思想内涵和文化品味。
2、基础性与生活性相结合。题目的设置突出对基础知识的考察,同时能紧密联系现实,把当今生活的热点巧妙的融入到试题中 本套试卷分为选择题与非选择题两大部分。 二、具体分析:
第一部分为选择题,三道大题10道小题,共30分。
第一大题四个小题为基础知识,分别为字音、字形、词语、语病,选材以课本为中心进行适当活用,有一定的迷惑性,学生平时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病句的考察比较典型,涉及到病句类型当中的成分残缺、搭配不当以及句式杂糅。
第二大题为科学类文体的阅读,考查学生文章信息的筛选、理解、分析综合能力。,
第三大题为文言文阅读,选文为《三国志》,考查对文言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对文章信息的筛选、分析综合能力。
1
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包括四、五、六、七、八四个大题。
第四大题为古诗文阅读,包括对前面文言文选文中重要语句的翻译能力;较之12年多增加一道文言文断句;古代诗歌选用的是唐代王勃的两首《江亭夜月送别》,将两首诗进行比较,考点在景与技法,考查的是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能力;名篇名句默写选自课标规定背诵的64篇的篇目之内的名句,考查的是识记能力。
11题(1)采分点为“致”“令”,大意2分。”致”大部分同学翻译为“致使”,“令”多数同学不知该如何翻译。
(2)采分点为“涂”“绝”,大意2分。“涂”大部分同学翻译正确,但有个别同学译成了“涂抹”“绝”多数同学翻译正确。 12小题断句多数同学断句不到位,基本少画斜线。
13题的第一小题多数同学只写出两点情感,然后对其稍作分析,是不认真审题所致。
13题的第二小题多数同学能答道借景抒情,分析比较到位,一般3分左右。 14题得分在5~6分。错在把“还”写成“返”,
第四大题应对措施
1、文言文翻译需要强化训练,注意采分点,尽量直译。 2、诗歌鉴赏注意多指导答题方法,答题步骤。 3、默写重在准确、多强调动笔。
第五题为名著导读,多数同学对名著具体情节不了解,阅读面太窄,导致这一题基本为0分,真是可惜!
第六大题为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文为《水仙》,主要考查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的能力,教导
2
学生应安静的面对人生。
16小题为双项选择题,选出错误的两项,有同学误选为BC,主要是没有从整体上把握全文,领会文章主旨。
17小题是对文章思路的一个把握,多数学生大概知道思路,但答不准确,故不能得满分。
18小题对文中次要写作对象作用的把握,既然是次要对象,它的作用一定是为主要写作对象——水仙服务的,还可以从结构上,主旨上去考虑它的作用。 19小题是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了解安静的作用,在浮华的世界面前保持一颗安静的心,以做到宁静以致远。
第七大题是语言文字运用,考查内容包括图文转换以及写宣传语。图文转换将中美中学生运用电脑情况进行比较,有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电脑的作用;宣传语
是具有四川特色的选材,富有地方特色。
第八大题是作文,考查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2009年7月,全国工商联与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联合举办了一个民营企业家高级研修班,地点在北大附近,笔者受命驻班采访。当时国学大师季羡林去世,北大在百年讲堂设灵堂,笔者连同本报副总编辑张志勇、张宪春也和北大师生一起,排队进入灵堂吊唁。
笔者对季羡林怀有深切的崇敬之情,他所说的“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令人印象深刻,当今社会,做到这一点实属不易。当然,季羡林能够做到这一点,笔者觉得和北大的特殊背景有关系。放眼望去,国内林林总总的大学中,似乎也只有北大担当得起“敢言”二字,这是北大魂之所在、百年积淀而成。
3
但是现在,笔者的观点有所改观了。因为笔者崇敬的另一位北大的老师、国内首屈一指的鲁迅研究专家钱理群教授不久前宣布告别教育。
一个北大的老师告别教育,意味着他从此不再公开讲话,不再传道授业解惑。这是怎么了?
在笔者看来,促使钱理群告别教育的一个原因,是他对大学生失望了。 大概是在今年5月,钱理群语惊四座,说我们的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钱理群甚至总结出了一个堪称经典的例子。 一次讲课,一个男学生坐在了第一排距离钱理群最近的位置。这个学生在每个节点都能及时做出反应,恰和老师心意,课后他像很多人一样上前与钱理群攀谈。钱理群对课后说好话的人,都保持很高的警惕。而这名学生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在“恭维”的赞誉之后,随即列举了老师究竟讲得好在哪里,而且都说在了点子上。这给钱理群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一次,两次,三次,每次都是这样,钱理群对这个学生的好感与日俱增。终于有一天,该学生对钱理群说,钱先生我想到美国去,你能帮忙推荐吗。钱理群欣然同意。
推荐之后,这个学生从此不见踪影。
钱理群对此大发感慨。他说,这就是鲁迅所讲的“精神资本家”。他的称赞、微笑、反应??这些都是有目的的,都是预先设计好的,所做的一切,包括微笑都是要有回报的。
在钱理群看来,高智商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最大特点,这样一批人由于办事高效率,极容易被市场承认,同时,做事不露痕迹,也极容易成为接班人。如果他们掌握了权力,危害性大于现在的贪官。
4
促使钱理群告别教育的第二个原因,是对中学教育的失望。
最近这些年,钱理群的曾试图在中学生中讲鲁迅这门课,但结果让他寒心,他甚至用“节节败退”来描述自己的中学授课经历。因为最开始,学生们听课都很踊跃,但后来,听课者越来越少,有学生给他写信,说“钱教授,我们不是不喜欢听你的课,而是因为你的课与高考无关,我们的时间又非常有限。我们宁愿在考上北大以后再毫无负担地来听您的课。”
钱理群用“针插不进、水泼不进”来形容应试教育的坚固。“它反映了中学教育的—个根本性的问题:应试已成为学校教育的全部目的和内容,而不仅教育者(校长、教师)以此作为评价标准,而且也成为学生、家长的自觉要求,应试教育的巨网笼罩着中国中学校园,—切不能为应试教育服务的教育根本无立足之地。而应试教育恰恰是反教育的。”
在中学里“节节败退”,在大学里发现学生成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无奈之下的钱理群只好宣布告别教育。 这是时代的悲哀。
因为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正是最需要鲁迅的时候。
“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这是鲁迅说的。多么深刻,正是当今社会现象的写照。
“我觉得中国人所蕴蓄的怨愤已经够多了,自然是受强者的蹂躏所致的。但她们却不很向强者反抗,而反在弱者身上发泄”“虽曰国人,要借以泄愤的时候,只要给与一种特异的名称。先前则有异端,妖人,奸党,逆徒等类名目,现在就可用国贼,汉奸,二毛子,洋狗或洋奴。”这也是鲁迅说的。这说的,不正是前段时间和现在正在发生的事情吗?
5
钱理群虽然暂时告别了教育,但笔者相信他没有走远,他肯定正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存在着、行动着。因为他说过,鲁迅最可贵的一点是在绝望中还有反抗。
也许用不了多久,我们就会听到他发出的反抗的声音。 为何走的是鲁迅?”
话题可以谈人应该感恩,可以谈无私奉献,也可以反思出现该学生这样的精神资本家的现象。还可以谈有关有所为有所不为,人应该坚守什么?或者教育现状等有关话题。总之只要不脱离原材料含义就可以。
6
钱理群虽然暂时告别了教育,但笔者相信他没有走远,他肯定正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存在着、行动着。因为他说过,鲁迅最可贵的一点是在绝望中还有反抗。
也许用不了多久,我们就会听到他发出的反抗的声音。 为何走的是鲁迅?”
话题可以谈人应该感恩,可以谈无私奉献,也可以反思出现该学生这样的精神资本家的现象。还可以谈有关有所为有所不为,人应该坚守什么?或者教育现状等有关话题。总之只要不脱离原材料含义就可以。
6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成都2013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诊断性试题分析(语文组 陈云华)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