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舞蹈史
第一章 填空题:
1、图腾是原始先民氏族神的标记和徽号。
2、任何一个氏族都有自己的图腾崇拜和图腾信仰。 3、舞蹈是图腾仪式中重要的内容和表现手段。
4、图腾崇拜相互影响渗透而产生的是对万物有灵、灵魂不死的信仰。
选择题:
1、《扶来》就是歌颂(B)的乐舞。
A.娲 B. 伏羲 C.荒地 2、葛天氏之乐又名(B)。
A.《大章》 B.《广乐》 C.《扶犁》 3、神农的乐舞是(C)。 1
A.《大章》 B.《广乐》 C.《扶犁》 4、黄帝的乐舞是(C)
A.《大韶》 B.《大章》 C.《云门大卷》 5、尧的乐舞是(A)。
A.《大章》 B.《广乐》 C.《扶犁》 6、舜的乐舞是(A)
A.《大韶》 B.《广乐》 C.《扶犁》 7、“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出自于(A)。
A.《尚书·益稷》B.《吕氏春秋·古乐》C.《周礼·春官》 8、“若国大早,则帅巫而舞雩。”出自于(A) 。
A.《周礼·春官》B.《尚书·益稷》C.《吕氏春秋·古乐》
第二章 填空题:
1、夏代出现了以观赏乐舞取乐的奴隶主阶级。 2、夏代出现了以表演乐舞供人欣赏的乐舞奴隶。 3、奴隶女乐是以歌舞供奴隶主享乐的专职人员。 4、奴隶女乐就是具有奴隶身份的专业舞人。 5、《大濩》之“濩”通“护”,为成汤救护万民之意。 6、《桑林》之举五彩鸟羽大旗,显然是图腾崇拜的遗风
选择题:
1、《帗舞》为舞者手中执 (C)而舞。
A.五彩羽毛 B.白色羽毛 C.五彩绸 2、《羽舞》为舞者执(C)而舞。
A.五彩羽毛 B.五彩绸 C.白色羽毛
简答题:
1、周代文舞的形式
周代文舞的形式是.“左手执龠,右手秉翟”。目的就在于让人的仪表动态、精神风度符合礼的规范。
2、周代武舞的形式
武舞的形式是“左手干,右手戚”,舞蹈雄健有力,体现着阳刚之美。
第三章 选择题:
1、汉高祖刘邦的宠妃是(A) 。
A.李夫人 B.戚夫人 C.王翁须 2、汉武帝的宠妃是(A)。
A. 戚夫人 B.李夫人 C.王翁须 3、汉宣帝的母亲是(B)。
A.戚夫人 B.王翁须 C.李夫人 4、汉成帝皇后是(B)。
A.戚夫人 B.赵飞燕 C.李夫人
论述题:
1、汉代舞蹈的艺术特征
汉代舞蹈是以楚舞为基础并吸收了外域和边疆舞蹈以及姊妹艺术的营养而形成的。汉代的舞蹈既轻疾又顿挫,既刚劲又舒展。总结汉代舞蹈的艺术特征,其主要表现在思想性和形式美两个方面。
在思想方面,汉代舞蹈突出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意识。
汉代的社会意识,一方面在于神仙幻想,一方面在于执着现实。有学者认为,汉代艺术形象所体现出的古拙与气势以及蓬勃旺盛的生命,为后代艺术所难以企。 另一方面,与充满原始想象的神幻世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丰富多彩的现实人间。人间的情感生活在汉代的舞蹈中占了相当的比重。
在形式美方面,汉代舞蹈通过纵向继承和横向吸收建立起了自己的风格。 首先,汉舞继承了春秋战国以来舞蹈讲求的轻盈之美。 其次,汉舞继承了“楚舞”的风格。 第三,汉代舞蹈又大量吸收了同时代的姊妹艺术的养料以及边地外域的舞蹈,进行横向充实。
汉代舞蹈的纵向继承和横向吸收,使汉代舞蹈在形式美方面的特色表现为古拙与新巧、厚重与轻柔相互对立统一的审美形态。一方面,“巾舞”、“袖舞”柔美舒畅、轻疾如飞,另一方面,“巴渝”、“建鼓”劲健顿滞、昂扬粗犷。这些舞蹈的巧拙刚柔虽然形态不一,可它们却统一在一个基调上——朴拙厚重。即使那些跃离地面、腰体倾折的舞姿,也投射着凝重的韵律。汉代舞蹈是一个磅礴古朴、天真狂放的意象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
活力与生机,一种原始的艺术精神。而那厚重的气势、内在的张力、古朴的柔美,作为“泱泱汉风”的标志,便成为汉代舞蹈的艺术特征。
2、女乐歌舞《盘鼓舞》的表演形式与特点3
《盘鼓舞》在汉代是比较普及的舞蹈,该舞的特征是舞者踏盘、踏鼓而舞。当盘和鼓的数量不同,则舞名和表演形式就有所差异。
张衡在其《观舞赋》里描写了一段精彩的《盘鼓舞》表演。演员丽服划一,容光灼烁,清展歌喉,抗袖而舞。表演中队列似断还连,罗裙翩翩若燕。舞者美目顾盼,流光四溢,纤腰似折,袖如素霓,声容无差,进退合度,表现出较高的艺术水准。
我们从东汉文学家傅毅所写的《舞赋》中得知,该舞大量吸收了杂技的高难技巧,同时将这些艺技与舞蹈自身的运动形式相融汇,从而创造出既有高超的杂技技巧又具柔美的舞蹈韵律的动态形象。舞者腾踏于盘鼓之上、回旋于盘鼓之间的各种技巧,这样的表演在汉以前是不曾有过的,它充分体现了汉代舞蹈对技术的改造与更新。
在《盘鼓舞》的表演中,充分注意到了情感的表现。在凭借技巧表现情感的同时,还营造出了鲜明的舞蹈意象,它是在《盘鼓舞》的独舞和群舞的编导设计中体现出来的。因为通过独舞和群舞的交替出现以形成一个舞蹈整体的形式在汉以前亦不曾见到,这方面,《盘鼓舞》是一种创新。
《盘鼓舞》还利用群舞构图和动态变化来营造意象。
首先,舞队以整齐的行列和轻盈而来、悠然而往的变换有致的地位调度,塑造出群仙出动,回旋翔舞的意象。其次,在舞队行云流水的运动中又突然静止和后来的回身入舞,一刹时只见舞队散开,舞人布满舞台,纤薄的罗衣像彩蝶翩翩,如同群鸟在争速疾飞,其动态纵弛舒缓,又恰似风送流云一般。所有这些,无不体现出《盘鼓舞》在创造视觉动态意象方面的努力和成功。 综上所述,《盘鼓舞》不仅是汉代女乐歌舞的精品,而且也代表着整个汉代舞蹈的最高水平。
第四章 选择题:
1、《明君》是表演汉代(C)故事的歌舞。
A.汉武帝 B.明成祖 C.昭君 2、谢尚表演的舞蹈是(C)。
A.《白纻舞》 B.《盘鼓舞》 C.《鸲鹆舞》 3、龟兹在今(A)。
A.新疆库车 B.蒙古包头 C. 西藏拉萨 4、高昌在今(A)。
A.新疆吐鲁番 B.新疆库车 C.西藏拉萨
古诗判断题:
1√ 2 × 3√ 4 × 5√ 6√ 7 × 8√ 9 × 10√
1、“仙仙徐动何盈盈,玉腕俱凝若云行。” (南朝宋刘铄《白纻舞辞》) 2、“琴瑟未调心已悲,任罗胜绮强自持。(汤惠休的《白纻舞辞》) 3、“山边歌落日,池上舞前溪”;(唐崔颢诗) 4、“舞爱前溪妙,歌怜子夜长”。(陈朝刘删诗)
5、“轻躯徐起何洋洋,高举两手白鹄翔。”(晋《白纻舞》) 6、“秦筝齐瑟燕赵女,一朝得意心相许。” (沈约《四时白纻歌》) 7、“双袂齐举鸾凤翔,罗裙飘颻昭仪光。” (晋《白纻舞》) 8、“清歌流响绕风梁,如衿若思凝且翔。” (晋《白纻舞》) 9、“状似明月泛云河,体如轻风动流波。”(南朝宋刘铄《白纻舞辞》) 10、“歌舞并妙会人情,依弦度曲婉盈盈”;(张率《白纻舞歌》)
第五章 填空题:
1、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踏歌行》:
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鹧鸡呜。 新词婉转递相传,振袖倾鬟风露前。月落鸟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钿。 2、唐代诗人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癯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古诗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 10×
1、“舞停歌罢鼓连催,软骨仙蛾暂起来。”。(刘禹锡《和乐天拓枝》) 2、“鼓催残拍腰身软,汗透罗衣雨点花。” (张祜《观杭州柘枝》) 3、“夜宿桃花村,踏歌接天晓。” (顾况《听山鹧鸪》)
4、“歌响舞分行,艳色动流光。” (崔液《踏歌词》) 5、“连袂踏歌从此去,风吹香气逐人归。”(储光义《蔷薇》) 6、“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飖转蓬舞。”(白居易《胡旋女》) 7、“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 (元稹《法曲》) 8、 “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白居易《胡旋女》) 9、霓裳法曲浑抛却,独自花间扫玉阶。(张祜诗)
10、“内人已唱春莺啭,花下馐馐(suo,舞蹈不停)软舞来。” (王建诗)
第六章 填空题:
1、宋元舞蹈所创造的程式,却使中国舞蹈进入了一种符号体系的层次。 2、不经过宋元的 “纯舞”的“衰落”,就不可能孕育出精美的明清戏曲舞蹈。
论述题:
2、试论宋代“队舞”的历史意义 。
宋代是封建文化成熟的阶段。宋代从开国君主始、子孙相承的重文尚学的文化环境,决定了宋人对哲思理趣的追求,同时也决定了整个社会审美需求的倾向,那是一种文化的、博学的、高雅的审美倾向。
作为舞蹈,必须适应新时代这种社会的审美需求,这是宋代舞蹈出现程式的根本原因,它体现着舞蹈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唐代舞蹈遗产丰厚,种类俱全。宋代舞蹈必须采用新的表现形式,才能适应时代,使舞蹈向前发展。于是,凭借着宋人不拘一格的创造精神,在新时代的呼唤中,一种具有高度程式、能表现宋人的哲思理趣、满足宋人审美需求的舞蹈形式——“队舞”便应运而生。
宋代“队舞”与前代舞蹈的最大差别就在于其严格的程式。“队舞”程式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舞蹈进入了高度规范化的阶段,标志着舞蹈形式的充分成熟与定型。 程式是艺术形式高度成熟的标志,是千锤百炼后的结果。“队舞”程式是舞蹈表演规范成熟的象征,其段落结构、表演法式、用语原则、演员称谓等方面皆固定不变,形成严格的规范。一切都稳稳当当、平平和和、循环往复地按程序进行,没有大起大落的变动,处处透露着理性化的深思熟虑,显得充实、有序、淡然、练达。正是借助于这种平淡无奇的“队舞”程式,传达了宋人具有哲学思考的情感意念。
宋代舞蹈程式的出现,是艺术的必然,它不仅为宋代舞蹈赢得了特殊的历史地位,而且标志着中国古代舞蹈符号体系的确立。尽管宋代舞蹈其程式的成熟与定型也同时标志着该程式历史进程的尾声,但它却为后来明清戏曲舞蹈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新的程式的崛起作了准备。在新程式的创造之中,旧的程式并未完全消亡,它以其原有的积极因素加入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古代舞蹈史考试题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