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合格考知识点梳理--岩石与地貌 教学目标:
1.识记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和对地貌的影响。 2.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及矿物、岩石的概念。 3.掌握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特点及转化过程。 4.等高线地形图与地形剖面图的判读
5.了解主要地貌类型(黄土地貌和喀斯特地貌)
知识详解:
一、板块构造学说 1.板块的含义
整个岩石圈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被一些构造带分割成许多单元,每一个单元为一个板块。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边界比较活跃。
2.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板块名称: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如图中A为欧亚板块、B为太平洋板块、C为印度洋板块、D为美洲板块、E为非洲板块、F为南极洲板块。
(2)板块边界类型:生长边界、消亡边界、未定板块边界。
板块运动对地貌的影响
板块相对移动方向 对地貌的影响 举例 形成边界的类型 板块张裂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 形成裂谷和海洋、海岭 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 大洋板块因密度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等 喜马拉雅山系、阿尔卑斯山系 生长边界 ←|→ 消亡边界 →|← 板块相撞(相向移动)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撞 较大、位置较低,便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这里往往形成海沟(它是海洋中最深的地方);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成岛屿和海岸山脉 太平洋西部岛弧、安第斯山脉、台湾山脉等 消亡边界 →|← 二、地震和火山 概念:是指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发生破裂,地球内能以地震波形式强烈释放出来,引起地面的震动现象,大部分地震和地质构造有关,称为构造地震,地震是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地震烈度表示地震对地表及工程建筑物影响的强弱程度。
分布: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地震 要素:震源(岩石发生断裂,引起地震的地方)震中(震源相对应有地面上的点) 大小:用里氏震级表示。能量越大震级越高,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约增加30多
倍。
分类:3级以下为微震,5级以上称破坏性地震。
我国:大部分省区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唐山地震是20世纪全球破坏性最大的一
次地震灾害。
主要地震区有:东南部的台湾和福建沿海;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西南
青藏高源和四川、云南西部;西北的新疆、甘肃和宁夏。
地震烈度与地震震级的区别:
震级代表地震本身的大小强弱,它由震源发出的地震波能量来决定,对于同一次地震只应有一个数值。烈度在同一次地震中是因地而异的,它受着当地各种自然和人为条件的影响。对震级相同的地震来说,如果震源越浅,震中距越短,则烈度一般就越高。同样,当地的地质构造是否稳定,土壤结构是否坚实,房屋和其他构筑物是否坚固耐震,对于当地的烈度高
或低有着直接的关系。(影响一地地震烈度的五要素: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结构、建筑物)。一次地震中,人们往往强调震中(或称极震区)的烈度。中国按12个烈度等级划分烈度表。
定义:地下深处的高温岩浆及气体、碎屑从地壳中喷出的现象。月球、火星、金星也有火山。
构造:火山锥、火山通道、火山口。 火山 活火山:人类历史时期作周期性喷发的火山。 喷发 分类 死火山:史前喷发过,后来未喷发过。 休眠火山:人类历史时期长期熄灭,有时又突然喷发。
我国火山分布:内蒙古高原南部、东北山区(白头山、五大连池)、台湾、海南岛等地,最近年代(1951年)喷发的火山在新疆境内的昆仑山中。
三、岩石与矿物
(1)概念:岩石圈中体积较大的固态矿物集合体,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 (2)分类(成因)
??侵入岩:岩浆在地表以下冷凝形成的岩石
①岩浆岩?
?喷出岩: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的岩石?
概念:风化过程产生的碎屑物质经过漫长的岁??
②沉积岩? 月,沉积、固结为岩石
??特征:具有层理构造;含有化石
?? 生变化,导致岩石原先的结构、矿物成分等
③变质岩? 发生变化而形成的岩石
??常见岩石: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板岩
四、地壳的物质循环 1.地质循环
(1)概念: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存在的物质循环。 (2)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的衰变。 2.岩石的转化
概念:由于岩石存在的条件,如温度、压力等产
(1)循环物质的名称:①岩浆岩;②沉积岩;③变质岩;④岩浆。 (2)岩石的形成过程
A为:岩浆上升(或侵入)冷却凝固;B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C为:变质作用;D为:重熔再生。
岩石圈物质循环模式图
代码 ① ② ③ ④
五、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风化作用
温度变化、水及生物作用→地表或近地表岩石发生崩解和破碎→形成岩石碎块和砂粒
2.侵蚀作用
原物质 岩浆 岩浆岩、变质岩和已生成的沉积岩 岩浆岩、沉积岩和已生成的变质岩 各类岩石 地质作用 冷却凝固作用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 变质作用(温度、压力) 重熔再生作用 生成物质 岩浆岩 沉积岩 变质岩 岩浆
3.搬运作用
风化或侵蚀作用的产物在风、流水、冰川等的搬运作用下,转移离开原来位置的过程。 4.堆积作用
在搬运过程中,当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时,被搬运的物质就会堆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其中,流水和风力作用最为显著,具体表现如下:
外力因素 堆积原因 地势变缓或河道弯曲,流水的速度减慢 风力减小或遇到地形阻挡,风速减慢 波浪遇倾斜海岸,速度减慢 冰川在移动过程中融化,其中夹杂的物质发生堆积 堆积地貌 山间河流流出山谷:洪积扇 流水 河流中下游地区:冲积平原 河流入海口处:三角洲 风力 波浪 冰川 【深度解析】 主要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不同性质的外力作用因其作用过程和强度不同,对地貌的影响和主要分布区也有很大差别,具体分析如下表: 外力作用 形成的地貌形态 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风化作用 形成风化壳(注:土壤是在风化壳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分布地区 普遍(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堆积物质以沙粒为主:沙漠(沙丘) 堆积物质以黄土为主:黄土高原 沙滩 冰碛地貌、冰碛湖等
风力侵蚀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使谷地、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型谷,干旱、半干旱地区(例:雅丹地貌) 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桂林山水、路南石林)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例:挪威峡湾、中欧—东欧平原) 滨海地带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侵蚀 流侵蚀作用 冰川侵蚀 水侵蚀溶蚀 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红色沙漠”“石漠化”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 形成冰斗、角峰、“U”型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等 形成海蚀柱、海蚀崖、海蚀穴、海蚀平台等海蚀地貌 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形成冲积扇(出山海浪侵蚀 冰川堆积 堆 流水堆积 积 作 用 风力堆积 口)、三角洲(河口)、冲积平原(中下游) 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 颗粒大、密度大的先沉积,颗粒小、密度小的后沉积(具有明显的分选性) 游(例: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 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塔克拉玛干沙漠里的沙丘、黄土高原的黄土) 滨海地带 海浪堆积
形成沙滩等海岸地貌 【方法技巧】岩石圈物质循环图的判读 1.理清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图上箭头的方向
(1)岩浆岩只能由岩浆转化而来,岩浆指向外的箭头一定指向岩浆岩。 (2)岩浆岩和变质岩能转化成沉积岩,岩浆岩和沉积岩能转化成变质岩。 (3)沉积岩和变质岩均不能转化成岩浆岩。 2.熟悉地壳物质循环的各种变式图
六、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1.海拔与相对高度
甲地的海拔为1_500米,乙地的海拔为500米。甲地与乙地的相对高度为1_000米。 2.等高线
(1)等高线的概念:是地面海拔相等的各相邻点所连成的闭合曲线。 (2)等高线的基本特征
特征 同线等高 同图等距 闭合,不相交 线一般不相交,不重合(陡崖处除外) 含义 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相等 等高距指两条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同一幅地图等高距一致 等高线是闭合的曲线(由于图幅限制,在图上不一定全部闭合)。等高密陡疏缓 凸低为脊 凸高为谷 (3)地形基本部位
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 等高线凸向低处,为山脊 等高线凸向高处,为山谷 图中字母 A 地形 山地、山峰 符号 B 盆地、洼地 闭合曲线,外高内低 四周高、中间低 内侧,坡度向内降低 等高线凸向低处的山C 山脊 脊连线 等高线凸向高处的山D 山谷 谷连线 一对山脊等高线和一E 鞍部 对山谷等高线组成 多条等高线汇合重叠F 峭壁(陡崖) 在一起 (4)五大地形类型特征 高原 山地 丘陵 等高线特征 中间疏,四周密 密集 稀疏 海拔 较高 高,超过500米 较低,一般不高于500米(相地表起伏程度 起伏不大,边缘陡峭 坡度较陡,沟谷较深 坡度平缓 峭壁边缘是悬崖,或称陡崖 间呈马鞍形 的低线处 近于垂直的山坡称峭壁。 部分 鞍部是山谷线最高相邻两个山顶之处,山脊上两山之间出的高耸部分 山脊之间的低洼山谷线也叫集水线 从山顶到山麓凸山脊线也叫分水线 表示方法 闭合曲线,外低内高,四周低、中部高 外侧,坡度向外降低 示坡线画在等高线地形特征 说明 示坡线画在等高线对高度小于100米) 盆地 平原 中间疏,四周密 稀疏、平直 无限制 低,0~200米 四周高、中间低 平坦广阔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地理知识点梳理-岩石与地貌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