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二数学导学案编写 审核 审批 课题: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证第 周 班 组 姓名 明平行和垂直 第 课时 组评 师评 【使用说明】 1、依据学习目标。课前认真预习,完成自主学习内容;
2、课上思考,积极讨论,大胆展示,充分发挥小组合作优势,解决疑难问题; 3、当堂完成课堂检测题目;
4、★的多少代表题目的难以程度。★越多说明试题越难。不同层次学生选择相应题目完成
【学习目标】1.理解空间向量的概念;掌握空间向量的加法、减法和数乘;
2.了解空间向量的基本定理;
3.掌握空间向量的数量积的定义及其性质;理解空间向量的夹角的概念;掌握空间向量的数量积的概念、性质和运算律;了解空间向量的数量积的几何意义;能用向量的数量积判断向量的共线与垂直。
【教学重点】理解空间向量的概念;掌握空间向量的运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空间向量的概念;掌握空间向量的运算方法
【学习方法】学案导学法,合作探究法。 【自主学习·梳理基础】 1、 考点深度剖析 利用空间向量证明平行或垂直是高考的热点,内容以解答题为主,主要围绕考查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建立、空间向量的坐标运算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命制试题,以多面体为载体、证明线面(面面)的平行(垂直)关系是主要命题方向. 2.【课本回眸】 1.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的确定 ①直线的方向向量:l是空间一直线,A,B是直线l上任意两点,则称→AB为直线l的方向向量,与→AB平行的任意非零向量也是直线l的方向向量. ②平面的法向量可利用方程组求出:设a,b是平面α内两不共线向量,n为平面α的法向量,则求法向量的方程组为???n·a=0,? ?n·b=0. 2.用向量证明空间中的平行关系 ①设直线l1和l2的方向向量分别为v1和v2,则l1∥l2(或l1与l2重合)?v1∥v2. ②设直线l的方向向量为v,与平面α共面的两个不共线向量v1和v2,则l∥α或l?α?存在两个实数x,y,使v=xv1+yv2. ③设直线l的方向向量为v,平面α的法向量为u,则l∥α或l?α?v⊥u.[来源:学科网] ④设平面α和β的法向量分别为u1,u2,则α∥β?u1∥u2. 3. 用向量证明空间中的垂直关系 ①设直线l1和l2的方向向量分别为v1和v2,则l1⊥l2?v1⊥v2?v1·v2=0. ②设直线l的方向向量为v,平面α的法向量为u,则l⊥α?v∥u. ③设平面α和β的法向量分别为u1和u2,则α⊥β?u1⊥u2?u1·u2=0. 4.共线与垂直的坐标表示 设a=(a1,a2,a3),b=(b1,b2,b3),则a∥b?a=λb?a1=λb1,a2=λb2,a3=λb3(λ∈R),[ a⊥b?a·b=0?a1b1+a2b2+a3b3=0(a,b均为非零向量). 【课堂合作探究】 探究一:如图,在棱长为2的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F,M,N分别是棱AB,AD,A1B1,A1D1的中点,点P,Q分别在棱DD1,BB1上移动,且DP?BQ???0???2?. 当??1时,证明:直线BC1//平面EFPQ. 探究二:如图所示,在四棱锥P-ABCD中,PA⊥底面ABCD,AB⊥AD,AC⊥CD,∠ABC=60°,PA=AB=BC,E是PC的中点.证明: (1)AE⊥CD;[来源:学。科。网] (2)PD⊥平面ABE.
探究三:在边长是2的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F分别为AB,A1C的中点. 应用空间向量方法求解下列问题. (1)求EF的长 (2)证明:EF//平面AA1D1D; (3)证明: EF?平面A1CD. 【当堂测试】 1.【人教A版选修2-1P101练习2改编】已知l∥α,且l的方向向量为(2,m,1),平面α的法向量为???1,12,2???,则m=________. 2.【改编自大纲卷】如图,三棱柱ABC?A1B1C1中,点A1在平面ABC内的射影D在AC上,?ACB?900,BC?1,AC?CC1?2. (I)证明:AC1?A1B; C1B1A1DCBA 【课后巩固】 1.如图所示,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底面是∠ABC为直角的等腰直角三角形,AC=2a,BB1=3a,D是A1C1的中点,点F在线段AA1上,当AF=________时,CF⊥平面B1DF. 2. 如图,在棱长为a的正方体ABCD-A1B1C1D1中,G为△BC1D的重心, (1) 试证:A1、G、C三点共线; (2) 试证:A1C⊥平面BC1D; 3.【改编自高考题】如图所示,四棱柱ABCD-A1B1C1D1中,A1D⊥平面ABCD,底面ABCD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侧棱A1A=2. (1)证明:AC⊥A1B; (2)是否在棱A1A上存在一点P,使得AP??PA1且面AB1C1⊥面PB1C1. 【学后反思】 本节课我学会了 掌握了那些? 还有哪些疑问?
2017届高二数学导学案编写 邓兴明 审核 邓兴明 审批
课题:利用向量方法求空间角 第 周 班 组 姓名 第 课时 组评 师评 【使用说明】 1、依据学习目标。课前认真预习,完成自主学习内容;
2、课上思考,积极讨论,大胆展示,充分发挥小组合作优势,解决疑难问题; 3、当堂完成课堂检测题目;
4、★的多少代表题目的难以程度。★越多说明试题越难。不同层次学生选择相应题目完成
【学习目标】1.掌握各种空间角的定义,弄清它们各自的取值范围.2.掌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二面角的平面角,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联系和区别.3.体会求空间角中的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熟练掌握平移方法、射影方法等.4.灵活地运用各种方法求空间角. 【教学重点】灵活地运用各种方法求空间角 【教学难点】 灵活地运用各种方法求空间角 【学习方法】学案导学法,合作探究法。 【自主学习·梳理基础】 1.两条异面直线的夹角 (1)定义:设a,b是两条异面直线,在直线a上任取一点作直线a′∥b,则a′与a的夹角叫做a与b的夹角. (2)范围:两异面直线夹角θ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向量求法:设直线a,b的方向向量为a,b,其夹角为φ,则有cos θ=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直线与平面的夹角 (1)定义:直线和平面的夹角,是指直线与它在这个平面内的射影的夹角. (2)范围:直线和平面夹角θ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向量求法:设直线l的方向向量为a,平面的法向量为u,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为θ,a与u的夹角为φ,则有sin θ=__________或cos θ=sin φ. 3.二面角 (1)二面角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 (2)二面角的向量求法: ①若AB、CD分别是二面角α—l—β的两个面内与棱l垂直的异面直线,则二面角的大小就是向量AB→与CD→的夹角(如图①). ②设nβ的两个面α,β的法向量,则向量 1,n2分别是二面角α—l—n1与n2的夹角(或其补角)的大小就是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大小(如图②③). 【课堂合作探究】 探究一:利用向量法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1.已知直三棱柱ABC—A1B1C1,∠ACB=90°,CA=CB=CC1,D为B1C1的中点,求异面直线BD和A1C所成角的余弦值. 2. 如图所示,在棱长为a的正方体ABCD—A1B1C1D1中,求异面直线BA1和AC所成的角. 探究二:利用向量法求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如图,已知两个正方形ABCD和DCEF不在同一平面内,M,N分别为AB,DF的中点. 若平面ABCD⊥平面DCEF,求直线MN与平面DCEF所成角的正弦值. 探究三:利用向量法求二面角 1.如图,ABCD是直角梯形,∠BAD=90°,SA⊥平面ABCD,SA=BC=BA=1,AD=12,求面SCD与面SBA所成角的余弦值大小. 2如图,在三棱锥S—ABC中,侧面SAB与侧面SAC均为等边三角形,∠BAC=90°,O为BC中点.
(1)证明:SO⊥平面ABC; (2)求二面角A—SC—B的余弦值. 探究四 向量法的综合应用 如图所示,在三棱锥A—BCD中,侧面ABD、ACD是全等的直角三角形,AD是公共的斜边,且AD=3,BD=CD=1,另一个侧面ABC是正三角形. (1)求证:AD⊥BC; (2)求二面角B-AC-D的余弦值; (3)在线段AC上是否存在一点E,使ED与面BCD成30°角?若存在,确定点E的位置;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当堂测试】 1.(2011·成都月考)在正方体ABCD—A→,CM→1B1C1D1中,M是AB的中点,则sin〈DB1〉的值等于( ) A.12 B.21015 C.23 D.1115 2.长方体ABCD—A1B1C1D1中,AB=AA1=2,AD=1,E为CC1的中点,则异面直线BC1与AE所成角的余弦值为( ) A.103021531010 B.10 C.10 D.10 3.已知正四棱锥S—ABCD的侧棱长与底面边长都相等,E是SB的中点,则AE、SD所成的角的余弦值为( ) A.12323 B.3 C.3 D.3 4. 【课后巩固】 1.如图所示,AF、DE分别是⊙O、⊙O1的直径,AD与两圆所在的平面均垂直,AD=8.BC是⊙O的直径,AB=AC=6,OE∥AD. (1)求二面角B-AD-F的大小; (2)求直线BD与EF所成的角的余弦值. 2.(2011·大纲全国)如图,四棱锥S-ABCD中,AB∥CD,BC⊥CD,侧面SAB为等边三角形,AB=BC=2,CD=SD=1. (1)证明:SD⊥平面SAB; (2)求AB与平面SBC所成角的正弦值. 3.(2011·湖北)如图,已知正三棱柱ABC-A1B1C1各棱长都是4,E是BC的中点,动点F在侧棱CC1上,且不与点C重合. (1)当CF=1时,求证:EF⊥A1C; (2)设二面角C-AF-E的大小为θ,求tan θ的最小值. 【学后反思】 本节课我学会了 掌握了那些? 还有哪些疑问?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证明平行和垂直 - 图文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