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勘察区水文地质概况
2.3.1地下水类型
成都市青白江区平原除周边浅丘及低山基岩出露外,大部分地区为第四系松散堆积所覆盖,根据1:20万成都幅水文地质报告,水源址区地下水类型主要分布有第四系松散堆积砂砾石层(Q)孔隙水和红尘砂泥岩(K)孔隙裂隙水。青白江供水水文地质图如图,2—1。 (1) 第四系松散堆积砂砾石层孔隙水
按松散堆积物的成因类型、岩性结构、相互迭置关系,可将青白江城市供水水源地第四系松散堆积砂砾石层孔隙水划分为:①全新统冲洪积砂砾卵石孔隙潜水含水层;②上更新统冰水—流水堆积含泥砂砾石孔隙潜水含水层;③中下更新统冰水—流水含泥砂砾石孔隙含水层。全新统冲洪积砂砾卵石孔隙潜水含水层与上更新统冰水流水堆积沙砾石孔隙潜水含水层遍布平原表层,河谷处主要为全新统冲洪积砂砾卵石孔隙潜水含水层,两者相互迭置,全新统冲洪积层切割了上更新统的冰水流水堆积层,其间两者无明显隔层,相互水力联系密切,但由于渗透性有差异,从而在相互迭置部分又构成一个新的含水单元——迭置型含水层,因此,上述两种成因不同的松散堆积层,构成了平原的“上部含水层”——第一含水层。在中、下更新统泥砾层中,存在冰水流水堆积含泥沙砾石层大透镜体,赋存地下水即所谓“下部含水层”——下部含水层。
上部含水层埋深在5~8米左右,一般厚 37~40 m,可见图2—1,分布在整个工作区。其富水性很好,单孔出水量介于2000m3 /d~5000m3 /d,地下水以潜水为主,矿化度一般小于0.5克/升,属于HCO3-Ca和HCO3-Ca·Mg型水;根据成都幅水文地质图,下部含水层的埋深60米左右,厚度受平原基底起伏的影响,但目前资料不多,从物探和钻探的初步资料揭露本层厚40米,水量较大,水质较好。在水源址区这两类含水层没有直接接触,中间夹有第四系黄色砂质粘土层作为隔水层,使下部含水层具有承压性。 (2) 红尘砂泥岩孔隙裂隙水
这一类型地下水覆盖在第四系松散堆积砂砾石层之下,在水源地埋深较大,含水厚度大,分布整个工作区,由于白垩系天马山组上段(K1t2)岩性疏松、易
11
风化,且具一定的含水孔隙,故其富水性较其他段好,水量中等,单孔出水量在100m3 /d~500m3 /d。
12
图质地文水水供江白青1—2图2.3.2地下水的补、径、排特征
工作区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特征主要受地形地貌控制,同时也受到地层岩性特征、孔隙发育特征的影响,另外,本区构造属于新华夏系构造体系的成都断陷(新生代盆地),它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地下水的赋存和运动规律。根据含水层特征、地下水流动特征及构造的影响,将对水源地不同含水系统地下水补、径流、排泄特征分别进行分析,可参照青白江水源地剖面如图2—2。
图2—2青白江拟建水源地剖面图
第四系松散堆积砂砾石层孔隙水中的“上部含水层”,埋藏浅,在1~5米,与地表水关系密切,主要有青白江水(见图2—2)、渠水和农灌溉水,且青白江区的年降雨量较丰富,因此,地表水和大气降水是地下水主要的补给来源,其次是工作区外相同含水层的补给。工作区地形较为平缓,植被覆盖一般,地表水和降雨除了在地表径流外 ,部分沿松散堆积层的孔隙垂直入渗到“上部含水层”。“上部含水层”的地下水的排泄方式有:向工作区外地势低的相同含水层径流,蒸发作用流向地表,向下部含水层发生越流,流向民井。
第四系松散堆积砂砾石层孔隙水中的“下部含水层”,主要受到工作区外相同含水层和“上部含水层”的补给;由于砂砾石层的孔隙发育,该类型地下水径流条件好,主要向深部含水层及工作区外地势低的相同含水层进行径流;其排泄方式除了径流排泄,还有一部分以井水排泄。红尘砂泥岩孔隙裂隙水主要受第四系松散堆积砂砾石层孔隙水和工作区外相同含水层的补给;由于砂岩疏松,该类型地下水径流条件较好,其排泄方式为:向深部相邻含水层及工作区外地势低的相同含水层进行径流。
13
2.4工作区存在的主要水文地质问题
由于资料不多,工作区砂砾石层孔隙水中的“下部含水层”厚度不够明确,只能通过参考附近的广汉钻孔揭露本层厚56米。城市发展的需要和大量开采地下水,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储存环境变差,水量减少,地下水位不断变化,导致工作区地下水系统边界的确定受影响。工作区的水质总体上比较好,与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和国家饮用天然矿泉水标准(GB8537-1995)对比,此地下水除在上更新统冰水流水堆积沙砾卵石层中铁锰元素含量略高外,其余理化指标均达到生活饮用水标准,出现地下水含铁或锰较多的原因可能是冰水堆积中局部铁锰富集的结果,作除铁、锰离子处理后,适于生活饮用。
第三章 工作部署
本次勘查工作部署,依据与委托单位签订的勘查合同,参照国家现行的《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50027-2001)和《供水管井技术规范》(GB50296),并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坚持在充分收集和研究前人成果资料及遥感解译基础上合理布置勘查工作,在供水前景较好地段加密布置;
2.勘查工作以寻找水源为目的,在可能和兼顾情况下,尽量满足有关规范要求但不拘泥于规范要求;
3.勘查工作以地下水系统理论为指导,充分采用遥感、物探、信息分析等手段,吸收引进地下水勘查和评价的新技术、新方法,相互补充和验证,以提高勘查工作的科技含量和成果表达方式的现代化。
成立项目部,下设若干测绘小组,每小组人员配备三至四人。其工作部署:1.准备阶段、确定水文地质填图单元、统一测绘工作方法,10天左右;2.野外测绘阶段(组织勘探试验),测绘26天左右,并进行钻探及物探等工作,总共预计时间两个月。3.室内资料整理阶段,对于调查期间所取得的相应的水样进行测定,同时通过试验所得的资料,对其进行处理,编写报告,预计20天。
14
第四章 工作方法
简述本项勘查设计采用的调查方法、精度要求以及侧重解决的水文地质问题。对水文地质测绘、遥感解译、水文地质钻探、物探、野外试验、资源计算等各项工作提出具体的技术要求。
青白江城市供水勘察是以地下水作为供水水源的勘察工作。在该地区已完成了1:20万-1:100万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因而本次地下水资源勘查应在区域水文地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按照水文地质单元开展区域地下水资源勘查。 一般采用1:5000~1:50000的比例尺,用水文地质测绘、遥感解译、水文地质钻探、物探、野外试验、资源计算等多种手段,查明含水层的分布、埋藏条件、地下水的形成条件、水质、动态变化、补给量、可采量和采水地段,以及开采工艺手段、地下水的保护措施,为开采地下水提供依据。
4.1水文地质测绘
本次进行1:5000比例尺的水文地质测绘,先用1:20万比例尺的成都平原地形图作为外作业的底图,通过点、线、面的观测和记录,查明或了解有关问题,进行地质、水文地质测绘。外作业完成后,再缩制成1:25万比例尺水文地质图作为正式提交的质料。注意三点:
(1)充分利用遥感影像,提高测绘质量和效率,注意室内判释和野外验证的结合;
(2)向当地居民、单位调查了解有关情况;
(3)注意点、线的控制程度和代表性,以穿越法为主,追踪法为辅。水源地为平原地区,复杂程度中等,一般来说,观察路线是每100Km2布置20~50Km,每100Km2布置10~30个观测点。
观测路线宜按下列要求布置: (1)沿地貌变化显著方向;
(2)沿青白江、沟渠和地下水露头多的地带; (3)沿第一含水层(带)走向。 观测点宜布置在下列地点:
1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青白江城市供水水源地勘察设计报告 - 图文(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