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60分)
1.北魏太武帝在一次攻城时曾给守城主将写信说:“我今所遣战士,尽非鲜卑人。你杀了他们等于替我清除内部隐患,对我们有利无害。”以上言论本质上反映了( ) A.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政策 B.太武帝在战斗中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战术 C.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平等团结的政策 D.太武帝在战斗中采取了迷惑敌人的手段
2.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中通过汉化推动社会进步,影响最大的是( ) A.鲜卑 B.匈奴 C.羯 D.氐
3.对北魏孝文帝“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诏令的解释,最正确的是( )
A.提倡鲜卑贵族说汉话 B.上朝议事不准说鲜卑话 C.罢 免不会说汉语的官员 D.在朝廷上不说汉话免官
4.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有( ) ①平城保守势力强大,民族隔阂深 ②平城经济落后,交通不便 ③解供京师大量人口所需要的生活供应 ④洛阳中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5.(2012·武汉高二模块测试)北魏孝文帝确立先进生产关系的关键措施是( ) A.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 B.迁都洛阳
C.采取汉族地主阶级的政治制度 D.改革鲜卑旧俗 6.(2012·烟台高二模块测试)《洛阳伽蓝记》成书于5世纪,书中记载:“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材料主要反映了( )
A.北魏迁都洛阳,促进其繁荣 B.士族制度在中原得到发展
C.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 D.5世纪洛阳商业盛极一时
7.北魏孝文帝尊儒崇经,兴办学校,讲授儒家经典,其主要目的是( ) A.儒家文化是中国的汉文化 B.当时的人们喜欢儒家文化 C.冯太后的影响
D.适应巩固统治的需要
8.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哪些措施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 ) ①整顿吏治 ②颁布均田令 ③迁都洛阳 ④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④ 9.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中最重要的是( ) A.缓和民族矛盾 B.发展经济 C.巩固封建统治 D.促进了民族融合
10.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过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实际上是少数民族( ) A.内迁的过程 B.汉化的过程 C.农业化的过程 D.封建化的过程 11.(2012·菏泽高二月考)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了许多“汉化”政策,这些政策能够推行的根本原因是( )
A.改革由皇帝主持,拥有至高无上权威 B.汉族科技和文化是先进的 C.孝文帝得到汉族地主的支持 D.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12.(2012·莱芜高二测试)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措施是( ) A.实行均田制 B.与汉族通婚 C.迁都洛阳 D.采用汉族政治制度
13.把鲜卑族与汉族统治者的利益和命运紧密连在一起的措施是( ) A.讲汉话 B.改汉姓 C.通婚姻 D.改籍贯
14.(2012·枣庄高二月考)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这反映了( ) A.佛教的传入 B.疆域的扩大 C.民族融合 D.全国的统一
15.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 A.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B.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
C.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D.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二、非选择题 (16题20分,17题20分,共40分) 16.(2012·南昌高二模块测试)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族的历史传统,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永兴五年(413年),“徙二万余家于大宁,计口授田。”
——据《魏书》卷三和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材料2:太和九年(485年),“下诏均给天下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
——《魏书》卷一百一十
材料3:理论上讲,“均田制”依靠的是耕地在纳税农民之间的定期再分配,但实际上究竟有多少耕地进行了再分配,这一点非常可疑。国内形势的稳定造成了人口的急剧增加。农业人口的增长尤为迅速,与土地资源的增长
不相适应,其结果可想而知。多数农民从祖父辈继承的田地数量出现严重不足,这些土地大部分登记为永业田。与此同时,后代皇帝封爵土地日益增多,这样,可供分配纳税农民的土地数量便相对减少了。到8世纪的上半期,整个“均田制”明显地陷于崩溃。
材料4: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请回答:
(1)材料1和材料2中的土地分配方式有何共同之处?(5分) (2)依据材料3,分析均田制崩溃的具体原因。(9分) (3)依据材料4,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6分)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485年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贫穷者望绝廛(房舍),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争亩畔以身亡,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均给天下之田,还、授以生死为断,劝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材料2:(490年)王畿(京师平城)之内,颇为少雨,关外诸方,禾稼仍茂。苟动之以礼,绥之以和,一岁不收,未为大损。
材料3:正光(521年)以前,时惟全盛,户口之数,比夫晋(西晋)之太康,倍而已矣。
材料4:正光后,四方多事,加以水旱,国用不足,预折(预先折算)天下六年租调而征之。百姓怨苦,民不堪命。(注:北魏分裂于534年)
——《魏书》
请回答:
有的史学家认为北魏的衰落根源于孝文帝“深慕华风,锐意模仿改革??崇尚文治之风,消灭雄武之风”。请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北魏孝文帝实施均田制的原因、结果以及北魏后期的情况,说明上述观点是否正确。(20分)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阅读理解材料及评析历史观点的能力。孝文帝实施均田制的原因可从材料1中得出,材料2、3讲的是均田制的实施效果,材料4所述是北魏后期政府加重对农民剥削的情况。通过分析四则材料,正确认识北魏衰落的原因。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北魏孝文帝改革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