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发展规划与项目设计》复习思考题
教材:朱朝枝主编,《农村发展规划》,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农村发展规划的概念及特点 一、 发展的概念
经济学:与增长的区别 二、 农村发展的概念 三大内涵:(1)农村产业发展、资源持续利用问题(种植业边际收益递减,其他产业兴起收入更加悬殊)
(2)劳动就业问题(隐蔽失业) (3)建立合理的经济运行系统、社会结构系统和思想文化系统(一丛共生的)
阿根廷的著名学者玛丽亚诺·格龙多纳通过长期观察,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经济发展是一个文化过程,理由是短期的经济行为可以有经济逻辑来解释,长期的经济行为必然进入文化逻辑。(经济发展重要原动力——人类欲望)不知足;另外多子多福思想等
三、 农村发展规划的概念及特点
1、规划的概念:是指中、长期的一种计划形式,是为实现战略所必须的进一步谋划。(计划) 2、特点(1)全局性——统筹兼顾(规划都有,方方面面。注意:局的层次性北碚土地规划)
(2)导向性——瞻前顾后(引领区域未来的发展方向)5年10年 (3)差异性——因地制宜(区域性的、经济地理文化差异) (4)动态性——坚持发展观(变化的) 第二节 农村发展战略
一、 什么是农村发展战略
战略一词源于(研究战争全局的规律的东西),后来,全局性,而发展战略这一特定概念二战后流行,美赫希曼1958 《经济发展战略》进口出口替代 农村发展战略的定义:指农村经济、社会、科技、生态等的总体谋划,是整个国家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具体讲,长期,从全局出发,国情 ,世界) 农村发展战略重点含义(总体谋划但也有重点,平衡发展):指在经济、社会、科技发展和生态建设中,对于实现战略目标非常关键但尚且薄弱的行业、部门、环节。(集中解决)
第三节 农村发展规划的指标及其体系
一、 农村发展规划指标 1、特点:(1)计量性、可度量性。(农村人口、农业生产总值、成人识字率、生活满意度)
1
(2)具体、可感知性(农民价值观、农村小康生活水平) (3)重要性 农业生产状况——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劳动力 ——耕地产出率、耕地面积 (4)时间性 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 3、功能
(1)反映功能(最基本功能):农民人均纯收入 (2)监测功能(动态的反映功能): 农村物价指数——晴雨表
(3)比较功能:衡量两个或两个以上认识对象时 (4)评价功能(核心功能):农民人均纯收入 (5)预测功能 (6)计划功能
第二章 农村发展规划的基本理论
一、均衡与非均衡理论
(一)均衡发展理论(以英国经济学家罗丹提出的大推动理论为代表)
1、主要观点:应当对国民经济的主要部门同时进行大规模投资,以促进这些部门的平稳增长,从而达到推动经济发展的目的。
(二)非均衡发展理论(以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的增长极理论为代表)
1、理论主要观点:经济的增长不会在所有产业、所有地区同时发生,因而需要对主导产业和有优势的地区进行重点扶持,通过它们的发展促进其他产业和地区的发展。
第二节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 1、1980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 2、内涵:(1)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2)强调社会公平(公平的几层含义:本代人(当代人)的公平、代际间的公平、国际间的公平) (3)强调科技的支撑 (4)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
第三章 农村发展规划的方法与程序
第一节 农村发展规划的基本方法 一、系统分析法
1、理论基础:
系统论:宇宙中万事万物都是按照一定关系组成有机结合的整体。 2、基本环节
2
(1)问题的形成:确定规划的区域、目的要求和发展目标。
(2)系统分析:对区域发展条件进行分析,设计规划方案
(3)系统评价:根据效益、成本、影响等指标,对设计方案进行总体评价 二、综合平衡法
1、定义: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不断将系统分析结果加以综合形成整体认识的
科学方法。
2、区域规划中需处理的主要关系 (1)供给与需求的关系 (2)各部门的用地关系 (3)各地区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 农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第一节 农村土地规划内容 一、土地利用规划概念
土地利用规划是指人民政府依照法律规定在一定的规划区内,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供给能力以及各项建设对土地需要,确定和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用地布局的总体战略部署。
二、农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内容 1、农业生产布局和土地利用合理安排 2、人口远景预测和小城镇居民点布局
3、工业企业布局 4、水利工程规划 5、交通运输干线规划
6、土地生态环境保护工程规划 第三节 土地利用分区 一、概念及主要类型 1、概念
土地利用分区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根据土地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规律及土地类型与土地利用方向的相对一致性,把土地利用划分为不同的基本单元——地域或用地类型。
2、目的和原则
3、农村各业用地的合理布局,必须考虑以下问题: (1) 土地条件及农作物特性 (2) 农业生产用地与居民点距离 (3) 各部门的互利关系 (4) 有利于机械化
3
(5) 集镇、居民点体系布局
第五章 农村人口与人力资源规划
第一节 农村人口与人力资源 一、农村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人口数量与经济发展
必要的人口数量是经济发展的保证;但过多的人口数量则是经济发展的负担 2、人口质量(素质)与经济发展 二者是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 (1)有利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2)是实现科技兴农的重要保障
(3)有利于资源环境的保护 (4)有利于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
结构性失业“有人无活干,有活无人干 ” 二、农村人力资源(资本) 1、人力资本理论
包含于人体内的生产能力,主要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 2、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现状
第二节 农村人口规划
一、农村人口控制 (一)目标 (二)措施
1、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政策
2、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
社保:养老、医疗、失业、低保等 具体内容
(1)建立国家、社会、家庭、个人相结合的养老保障机制。 (2)提高农村的医疗保障水平 (3)切实保障老年人权益
(4)大力发展老龄产业 3、方法——人口生态化控制 (1)依据:
生态环境是一个独立完整的系统,人也是其中的一部分,因此人口与生态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必须保持平衡、协调的状态 ——人口对生态环境的作用 ——生态环境对人口的作用 (2)调控手段
4
第一:强化人口意识
转变两个观念:生育观念;婚姻观念 第二:强化政府行为 计划生育、环境保护 第三:转变发展模式
第三节 农村人力资源规划 一、农村人力资源规划概念
立足农村未来发展的需要,充分考虑人力资源的供求状况,对农村人员配置、教育培训等进行的管理、开发活动。 二、农村人力资源数量规划
如何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转移问题 1、加快农村城镇化 城镇化定义 意义
途径:大城市建设;小城镇建设 2、加速乡村工业化
乡镇企业仍旧是主要载体 3、推动农业产业化
挖掘内部就业潜力 4、培育劳务市场及劳务输出
劳动力流动:国内、国际 三、农村人力资源质量规划 1、转变教育观念
缺乏足够的重视度 只重视基础教育 2、加大农村教育投入
(1)增加教育基金的投入
(2)加强基础教育(最基本的) (3)发展农村职业技术和成人教育 3、建立学习型组织
4、实施素质教育
四、农村人力资源配置
1、配置方式:计划配置、市场配置 市场配置为主,计划配置为辅 2、农村人力资源配置主体及其目标
(1)政府
地位:极为重要
目标:全局性,推进城市化进程,维护社会稳定。
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农村发展规划与项目设计》复习思考题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