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5-4)
(5-5)
式中:ZDn — 仪器第n天的24h零点漂移;
MSDn— 仪器第n天的24h20%量程漂移;
USDn— 仪器第n天的24h80%量程漂移; ZDn — 仪器第n天的零点测量值; MSDn— 仪器第n天的20%量程测量值; USDn— 仪器第n天的80%量程测量值; n — 测试天数,n≥1。
注意:量程漂移测试中当天与前一天的大气压力波动超过±0.5kPa,应进行大气压力修正,计算方法见式(5-6)。
(5-6)
式中:Dn — 仪器第n天的量程漂移;
Cn— 仪器第n天的量程测量值;
Pn— 仪器第n天的大气压值; n — 测试天数,n≥1。
5.2.5 响应时间(上升时间/下降时间)
仪器预热校准稳定后,通入零点标准气体,待读数稳定后立即通入浓度约为满量程80%的量程标准气体,同时用电子秒表开始计时,记录当显示值上升达到标准气体浓度值90%时所用的时间,该时间即为仪器的上升响应时间。
满量程80%的量程标准气体读数稳定后,通入零点标准气体,同时用电子秒表开始计时,记录当显示值下降至量程标准气体浓度值10%时所用的时间,该时间即为仪器的下降响应时间。
响应时间每天测试1次,重复测量3天,取平均值;应满足表3-1中的相关要求。
5.2.6 20%和80%量程精密度
仪器预热校准稳定后,分别通入20%量程标准气体和80%量程标准气体,待读数稳定后分别记录20%量程标准气体显示值xi和80%量程标准气体显示值yi,重复上述操作测量至少6次以上,分别按式(5-7)和式(5-8)计算仪器20%量程精密度P20和80%量程精密度P80。应满足表3-1中的相关要求。
(5-7)
(5-8)
式中:P20 — 仪器20%量程精密度;
P80 — 仪器80%量程精密度;
xi — 20%量程标准气体第i次测量值; yi — 80%量程标准气体第i次测量值;
— 20%量程标准气体测量算术平均值; — 80%量程标准气体测量算术平均值;
n — 测量次数(n≥6)。 5.2.7 线性误差
仪器预热校准稳定后,分别通入浓度约为满量程20%、40%、60%的标准气体,待读数稳定后分别记录各自显示值;零气和上述每种标准气体交替使用,重复测
量3次,分别取每种浓度显示值的平均值 ;按式(5-9)计算每种浓度的线
性误差Lei;线性误差最大值应符合表3-1中的相关要求。
(5-9)
式中:Lei — 仪器线性误差;
Csi — 标准气体浓度值;
— 标准气体3次测定浓度平均值;
R — 仪器量程值;
i — 第i种浓度值的标准气体。 5.2.8 电压稳定性
仪器预热校准稳定后,在正常电压条件下,通入量程校准气体,稳定后记录仪器读数W;调节仪器电压为高于原初始电压值+10%,通入同一浓度量程校准气体,稳定后记录仪器读数X;同样调节仪器电压为低于原初始电压值-10%,通入同一浓度量程校准气体,稳定后记录仪器读数Y。按式(5-10)计算电压变化的稳定性V,应符合表3-1中的相关要求。
(5-1
0)
式中:V — 电压变化的稳定性;
W — 初始电压条件下量程标准气体读数值;
X — 调节电压为高于初始电压+10%时,量程标准气体读数值; Y — 调节电压为低于初始电压-10%时,量程标准气体读数值。 5.2.9 进样流量稳定性
仪器预热校准稳定后,调整系统初始进样流量为设定流量值RM0,连续运行8天,每天定时记录系统进样流量值RCi,按式(5-11)计算每天的系统进样流量与初始设定流量值的相对误差dQ1;其测试结果最大值应符合表3-1中的相关要求。
(5-1
1)
式中:
— 第i天的进样流量稳定性;
— 第i天测量的系统进样流量值; — 系统初始设定进样流量值。
5.2.10 转换效率
NO2的转换效率检测可以根据仪器情况采用以下两种方式进行:
① 如果多气体校准装置具备渗透管装置,则在仪器预热校准稳定后,使用NO2标准渗透管(使用前应将渗透管放入渗透管恒温装置中平衡48h,恒温装置控温±0.1℃)产生并通入浓度约为满量程80%的NO2标准气体,读数稳定后记录显示值CNO2,再通入零点标准气体重复上述操作3次,计算显示值的算术平均值 求。
,按式(5-12)计算仪器NO2的转换效率η,应符合表3-1中的相关要
(5-1
2)
式中:η — 仪器NO2转换效率;
— 通入3次NO2标准气体显示值的算术平均值;
C0 — NO2标准气体浓度值。
② 如果多气体校准装置不具备渗透管装置,而使用质量流量计,检测过程操作步骤如下:
仪器预热校准稳定后,通入NO量程校准气体,分别记录NO和NOX稳定读数,重复上述操作3次,计算NO和NOX读数的算术平均值[NO]orig和[NOX]orig;
启动多气体校准装置中的臭氧发生器,产生一定浓度的臭氧(一般为中间浓度),相同实验条件下通入NO量程校准气体,分别记录NO和NOX稳定读数,重复上述启动臭氧发生器后的操作3次,计算NO和NOX读数的算术平均值[NO]rem和[NOX]rem;
产生NO2气体的标准浓度值[NO2]标准 = [NO]orig - [NO]rem
按式(5-13)计算仪器NO2的转换效率η,应符合表3-1中的相关要求。
3)
(5-1
式中:η — 仪器NO2转换效率;
[NO]orig — 未启动臭氧发生器时通入NO量程校准气体NO读数的算术平均值; [NOX]orig — 未启动臭氧发生器时通入NO量程校准气体NOX读数的算术平均值; [NO]rem — 启动臭氧发生器后通入NO量程校准气体NO读数的算术平均值; [NOX]rem — 启动臭氧发生器后通入NO量程校准气体NOX读数的算术平均值; 5.2.11 周围温度变化的影响
每天测试开始前,调节检测室系统周围的温度,当天比前一天变化5℃,调节范围为20℃~30℃;周围温度稳定后,开始进行当天的零点和20%、80%量程漂移测试,测试结果应符合表3-1中的相关要求。 5.2.12 平均无故障运行时间(MTBF)
测试实际环境空气,连续运行3个月,记录总运行时间(h)和故障次数(次),计算平均无故障连续运行时间,应符合表3-1中的相关要求。 5.2.13 干扰成分的影响
仪器预热校准稳定后,需针对不同测试对象进行相关的干扰测试,干扰测试气体见表5-1。分别记录通入零点气体的仪器稳定指示值a和通入指定浓度的干
扰测试气体的仪器稳定指示数值 b,每种干扰气体重复上述测试操作 3 次,计算 算术平均值 和 ,按式(5-14)和(5-15)计算仪器的干扰成分的影响 IE,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医药卫生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检测作业指导书(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