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海青拿天鹅:琵琶曲,又称《海青拿鹤》等,产生于元代,是现今所知流传最早的琵琶曲。全曲共有十八段,充分展示了琵琶的各种演奏技巧,其音乐有数次情绪的变化,分别描写了海青出现前的欢乐宁静,海青与天鹅的紧张搏斗,海青得胜返回后重新恢复的和平场景。
36、秧歌:民间歌舞形式,在陕西、甘肃、宁夏、内蒙等地又称“社火”,明清时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汉族地区,常在春节、元宵等节日期间及农闲时表演。其表演形式主要有地秧歌和高跷两种,前者徒步在地上歌舞,后者双脚踩在木跷上歌舞。
37、花鼓:以演唱为主的汉族民间歌舞形式,名称较多,有“打花鼓”、“地花鼓”、“花鼓子”等,主要流行于安徽、江苏、湖南、湖北、陕西、山西、山东等地。花鼓以演唱为主,附之以表演。演出形式一般为男女两人演唱,一人击鼓,一人打锣,边唱边舞。清后期的花鼓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化分流,一方面仍以歌舞形式在民间流行,另一方面又在曲调上吸收了更多的民间音乐、戏曲音乐,并在内容上逐渐增加故事情节,形成了花鼓戏。
38、鼓词:说唱音乐,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鼓词在流行过程中与各地方言、曲调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种新的说唱艺术--大鼓,着名的有西河大鼓、梨花大鼓、安徽大鼓、梅花大鼓、京韵大鼓等。这些大鼓多以流行地区而得名,并因地域关系所形成的语言、曲调的差异,在唱腔上各具特色。
39、弹词:说唱音乐,主要流行于我国南方,也叫南词、文书、评弹等。弹词主要有苏州弹词、扬州弹词、四明南词、长沙弹词、桂林弹词、绍兴平湖调等曲种,其中以苏州弹词的成就最高、影响最大,出现了一些代表当时最高水平的弹词艺人,如陈遇乾、俞秀山、马如飞等。
40、牌子曲:说唱音乐,又称清曲、清音、曲子等,在明清民间小曲基础上,继承宋、元唱赚、诸宫调的传统发展而成。其特点是将各种曲牌按一定形式连接成套曲来演唱故事。牌子曲在我国南北方都广为流行,其中单弦和扬州清曲最具代表性。
41、昆山腔:戏曲声腔,又称昆腔、昆曲,元末明初产生于江苏昆山。它原为流行在昆山一带民间的南戏清唱腔调,因创始人顾坚居于昆山附近而得名。明嘉靖、隆庆年间,魏良辅历经十年,对昆山腔在曲调、唱法、乐队等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使之成为明代戏曲腔调中成就最大、影响最广的一种。
42、皮黄腔:清代重要的戏曲声腔之一,由西皮、二黄两种腔调组成。其音乐表现非常丰富,利于戏曲音乐深入地塑造人物形象,进一步完善了戏曲音乐的板腔体结构。它的发展高峰是以清末京剧的形成为标志。随着京剧的产生、崛起,皮黄腔也成为近三百年来我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声腔。
43、临川四梦:明代着名戏曲家汤显祖的四部代表作品,分别为《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其中《牡丹亭》一剧最为着名。汤显祖在戏曲创作中,重视文采曲意,不拘于格律的束缚,讲究词曲优美,在音乐上大胆创新,吸收并灵活运用大量海盐腔所用的曲牌,常常突破南北曲旧有格律,使《牡丹亭》等剧成为我国戏曲史上的经典之作。
44、福建南音:传统器乐合奏丝竹乐的一种,又称南曲、南乐、弦管、南管等,清代广泛流行于福建厦门、泉州、晋江、龙溪及台湾、香港等地。福建南音由指、谱、曲三部分组成,音乐曲调优美柔婉,节奏平缓,风格古朴优雅,乐器有琵琶、洞箫、品箫、三弦、二弦、拍板、南嗳、响盏、四宝、双铃、小叫、木鱼、扁鼓等。
45、十面埋伏:琵琶武曲,大概明代开始流行,曲谱最早见于清华秋苹所编《琵琶谱》。全曲共分十三段,结构完整,主题鲜明,在演奏上运用了弹、扫、轮、绞、滚、煞等手法,用音乐叙事的手法完美地表现了名闻古今的楚汉之战,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6、徐上瀛:明代琴家,号青山,江苏娄东(今太仓)人。自幼学琴,为陈爱桐再传弟子,不但擅长演奏,而且在琴学方面也有极高的造诣,着有琴学名着《溪山琴况》。在此书中,徐上瀛在总结前人琴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演奏实践,提出了“和”、“静”、“清”、“远”、“古”、“澹”等二十四况。《溪山琴况》集古琴音乐美学之大成,在实践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琴乐审美准则,成为我国古代三部最重要的音乐美学专着之一。
46、学堂乐歌:指清末民初我国新学堂开设的唱歌课中教唱的歌曲。学堂乐歌在发展过程中,受到梁启超、沈心工、李叔同等众多知识分子的大力提倡,
他们纷纷加入乐歌的创作行列,亲自作词作曲,创作了众多的优秀作品,使学堂乐歌在社会上蔚然成风,最终遍及全国。
47、沈心工:(1870—1947)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之一。原名庆鸿,字叔逵,笔名心工,一生致力于音乐教育,共创作了《黄河》、《采莲曲》、《体操—兵操》等100余首乐歌,编辑有多部乐歌集,如《学校唱歌集》、《重编学校唱歌集》、《民国唱歌集》等。
48、李叔同:(1880—1942)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之一。原名文涛,又名岸,字息霜。其成就涉猎书法、篆刻、绘画、戏剧、诗词、音乐等领域,培养出了丰子恺、刘质平、吴梦非等美术家、音乐家。一生共创作了50余首乐歌,《春游》、《送别》等代表作在社会上有广泛影响。
49、春游:三部合唱,李叔同创作。歌词雅致秀丽,旋律优美动听,描绘出了一幅春回大地之时,人们在万花飞舞中游春的生动画面。
50、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新型音乐社团。1919年1月成立于北京,前身为北京大学音乐团。蔡元培任会长,萧友梅、杨仲子、王露、刘天华等着名音乐家被聘为导师。研究会的宗旨是“研究音乐,发展美育”。
51、国立音乐院:我国第一所音乐专业高等院校,1927年11月27日成立于上海。蔡元培任院长,萧友梅任教务主任。1929年9月,“国立音乐院”更名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简称“上海国立音专”,由萧友梅任校长。音乐院的建院宗旨是“输入世界音乐,整理我国国乐”,其学制和课程主要仿照欧洲音乐学院的建制,培养出许多在国内外有影响的音乐家。
52、萧友梅:(1884~1940)音乐家。字思鹤,又字雪朋,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人。我国近代最早从事专业音乐创作的作曲家之一,创作有《五四纪念爱国歌》等100余首歌曲,为中国新音乐的创作奠定了基石。他分别参与了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国立音乐院等教育机构的创建,并直接加教学活动,编写有《和声学》、《普通乐学》等教材,对我国早期音乐教育的发展有突出成就。 53、大同乐会:新型音乐社团。1920年成立于上海,创办人是郑瑾文。研究会的宗旨是研究中西音乐,促进世界大同音乐的实现,早期活动主要是演奏古代宫廷祭典仪式用的雅乐,后来转向以演习我国民间丝竹乐为主,培养了一批民乐人才,整理改编了一批民族器乐曲目,在乐器改革方面也作过一些有益的尝试。 54、国乐改进社:新型音乐社团。1927年8月成立于北京,发起人为刘天华、张友鹤、吴伯超等。该社以改进国乐、普及音乐为目标。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高考高中中国音乐通史复习资料(二)(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