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乐记:音乐美学论着,其作者存有争议,有两种观点:一说是战国时的公孙尼子;一说是西汉河间献王刘德及毛生等人。《乐记》原有二十三篇、二十四篇两种传本,仅有十一篇的文字留存至今,其余的十余篇仅存篇目。保留的十一篇为《乐本篇》、《乐象篇》、《乐言篇》、《乐化篇》、《乐施篇》、《乐论篇》、《乐礼篇》、《乐情篇》、《宾牟贾篇》、《师乙篇》、《魏文侯篇》等,分别论及音乐的本原、音乐的特征、音乐和政治的关系、音乐的社会功用、音乐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等方面,其思想直接影响了两千年来中国音乐美学理论的发展。
17、声无哀乐论:音乐美学论着,三国魏嵇康所撰。文中通过秦客和东野主人八个回合的辩难,批判了儒家音乐思想,肯定了音乐的自然之美。嵇康认为体现自然之和的音乐只能引发人的躁静反应,而不能引起人的哀乐之情,明确提出“心之与声,明为二物”,即音乐不表现任何感情,它只是音响的自然运动。虽然本书的一些观点回避了人在音乐创作、演奏、欣赏中的能动作用,割裂了音乐和感情的联系,但其对音乐本体、音乐特性、音乐审美等问题的探讨在中国音乐美学史上仍具有开创意义。
18、宫廷燕乐:专指统治者在宴请宾客时所用的音乐。唐代的宫廷燕乐由多部乐和二部伎组成,它由汉魏至隋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中外各民族音乐交融的产物。
19、龟兹乐:西域龟兹国的音乐,在今新疆库车一带。汉代吕光和龟兹交战,曾带回数种乐曲和乐器,龟兹乐从此传入中原。唐代龟兹乐风行一时,有《善善摩尼》、《婆伽儿》等曲流传,被列位胡乐之首,也是当时宫廷燕乐多部乐中重要的乐部之一。
20、二部伎:即立部伎和坐部伎,唐代宫廷燕乐的不同表演形式:“堂下立奏,谓之立部伎;堂上坐奏,谓之坐部伎”。两者的演出规模和音乐特点均有差别,一般立部伎的演出场面非常宏大,表演人数较多,最多可达180人,音乐气势雄壮;坐部伎则抒情优雅,演出人数较少,一般有3-12人。二部伎中坐部伎的演出水平比立部伎要求高。坐、立部伎的曲目共规定有十四曲,其中坐部伎有六曲,分别是《燕乐》(包括《景云乐》、《庆善乐》、《破阵乐》、《承天乐》)、《长寿乐》、《天授乐》、《鸟歌万岁乐》、《龙池乐》、《小破阵乐》;立部伎的八曲则为《安乐》、《太平乐》、《破阵乐》、《庆善乐》、《大定乐》、《上元乐》、《圣寿乐》、《光圣乐》。
21、阳关三叠:唐代歌曲,又称《阳关曲》或《渭城曲》,歌词选自王维的诗作《送元二使安西》。全诗只有四句,但离愁别绪、真挚情意尽在其中。该曲宋时已失传,目前所传唱的乐谱是根据清末张鹤所编的《琴学入门》整理而成,歌曲共分三大部分,后有尾声。歌词形式有较大变化,只在每段的段首用王维的原词,后面加入三段不同的歌词。音乐缓慢优美,凄凉缠绵,运用了八度大跳、转调等手法,将乐曲推向高潮,听后令人荡气回肠、回味无穷。
22、歌舞大曲:唐代大型歌舞曲,由器乐、声乐、舞蹈综合而成。典型的歌舞大曲结构一般有散序、中序、破三部分。其中散序节奏较为自由,一般由器乐演奏,没有歌词;中序是主体,以歌唱为主,有器乐伴奏,节奏稳定,音乐缓慢抒情;破一般以舞蹈为主,速度较快,音乐热烈欢腾,与前段形成对比。 23、霓裳羽衣曲:唐代最着名的歌舞大曲,又称《霓裳羽衣舞》,相传为唐玄宗李隆基所作。该曲规模巨大,共有三十六段,其中散序有六段,中序有十八段,破有十二段。音乐抒情,舞姿美妙,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情调的歌舞套曲。 24、奚琴:我国最早的拉弦乐器,出自北方少数民族,陈旸《乐书》对此有载:“本胡乐也,出于弦鼗而形亦类焉。奚部所好之乐也。盖其制两弦间以竹片轧之。”
25、离骚:古琴曲,晚唐陈康士作。乐曲取之我国战国时伟大诗人屈原的同名诗作。全曲共十八段,用各种变化发展的主题,揭示了屈原屡遭迫害、空怀报国之志的郁闷心情,显示作者对这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爱国情感的赞美和对他苦难遭遇的同情。
26、瓦子勾栏:宋代市民音乐的主要活动场所。瓦子也称瓦舍、瓦肆,是商品贸易集中地,瓦子中用栏杆和幕布围起来的固定演出场地叫勾栏或乐棚,用于各种民间艺术的演出。
27、姜白石:南宋着名词人、音乐家。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江西鄱阳人。作有自度曲多首,存于词曲专集《白石道人歌曲》中,着名作品有《杏花天影》、《扬州慢》、《长亭怨慢》、《鬲溪梅令》、《淡黄柳》等。
28、扬州慢:宋代歌曲,姜白石作。全曲曲调平稳,委婉凄凉,抒发了作者故国不堪回首的惆怅哀思之情。
29、杏花天影:宋代歌曲,姜白石作。歌词音节协宛,精工细琢,音乐哀婉悲凉,真切地描绘出了作者愁思绵延的情怀。
30、诸宫调:一种包含有多种宫调的大型说唱音乐,由北宋活动于汴梁勾栏的山西艺人孔三传创造。其演出形式有说有唱,以唱为主,多用来演唱长篇故事,伴奏乐器有鼓、拍板、笛、琵琶等。
31、货郎儿:货郎儿是宋元时广泛流行的一种说唱音乐,由卖货郎的叫声发展而成。元代艺人将《货郎儿》曲牌分为两个部分,在中间加入不同的曲调,从而形成了《货郎儿》的较高形式《转调货郎儿》。
32、窦娥冤:元杂剧作品,关汉卿所作,原名《感天动地窦娥冤》,是我国古代着名的悲剧作品。该剧反映了在官僚腐败、恶人横行的年代,一个普通妇女窦娥的悲惨生活,揭露了元代官吏昏庸、草菅人命的社会现实,塑造了一个善良、正直、坚强的女性形象。《窦娥冤》的剧本构思巧妙,富有一定的浪漫主义气息。其唱腔词曲结合紧密,音乐质朴精炼,完美地表达了剧中人物的感情。 33、郭沔:(约1190~1260)南宋琴家。字楚望,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创作有《潇湘水云》等经典琴曲。《潇湘水云》创作于南宋末年,是典型的以景写情之作,作者通过对潇湘水云“浪卷云飞”、“影涵万象”等奇妙景色的描写,寄托了个人幽思深远的爱国情怀,把内心之情和水光云影之景完美地结合在此曲中。郭沔整理了许多传统琴曲,有弟子与再传弟子多名,并形成着名的琴派—浙派,郭沔因此被奉为浙派创始人。
34、南戏:北宋末年产生的一种戏曲,较杂剧稍晚。因它起源于浙江温州,又称温州杂剧、永嘉杂剧,当地人则称戏文。南戏原是温州一带民间流行的“村坊小曲”,进入城市后广泛吸收了唐宋大曲和杂剧、说唱的音乐,逐渐发展成重要的戏曲剧种,盛行于杭州及浙江、福建等地。宋代南戏剧本有《赵贞女蔡二郎》、《王魁负桂英》等。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高考高中中国音乐通史复习资料(二)(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