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鞅觐见。”
“宣!”
“诺。”
“卫鞅参见大王。”
“爱卿果然一表人才!”秦王一看,大喜。“不知爱卿可有兴国之策?”
对曰:“若大王施行帝道,则可兴国。要实行学上古五帝时代的‘无为而治’。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而且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也遵循道的规律。道的最根本规律就是自然,即自然而然、本然。既然道以自然为本,那么对待事物就应该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让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发展,使其处于符合道的自然状态,不对它横加干涉,不以有为去影响事物的自然进程。也只有这样,事物才能正常存在,健康发展。所以在我看来,为人处事,修心炼性,都应以自然无为为本,避免有为妄作。不妄为,不随意而为,不违道而为。这样,秦国复兴有望。”
秦孝公听得昏昏欲睡。过了片刻,缓过神来,大怒,喝令卫士将其逐出宫殿。
卫鞅回到驿馆,想了想:秦孝公看来真的生气了。他对我的帝道和“黄老”之学不感兴趣。古人留下的三种治国之策——“帝道”、“王道”、“霸道”中可以排除“帝道”了。明天我且用“王道”试着说服他,看看效果如何。
于是第二天,卫鞅一早就到了大殿外了。秦孝公又召见了他。孝公的气已经消了,却说道:“你这迂腐之徒,今天又要给寡人提出什么意见?”
卫鞅正色答道:“大王要兴国,则需民众配合。若施以仁义,则百姓减轻人民负担,遵循自然规律,人们丰衣足食,虽死无憾,那就会极力拥戴您。古语有云:‘唯仁者安天下。’世事如棋局局新。仁者胜乃万古之理。以仁博爱众生,不可能的事就变为可能的了。就像三王时期,轻徭薄役,减少刑罚,统治者爱民亲民,扶植小农经济,减轻农民负担所以国家兴盛。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是与生俱来的,它们是‘仁、义、礼、智’四德的基础。作为统治者,只要“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于掌上是件轻松易举的事。”
秦孝公又是昏昏欲睡。片刻后,秦孝公怒发冲冠,大斥卫鞅是一个穷酸儒生,勒令卫士将其斩首。景监苦苦劝谏,才免去死罪。
回到了驿馆,卫鞅明白了:秦孝公不喜欢帝道和王道,那么肯定对霸道感兴趣。只要明天我献上霸道之策,秦孝公必定录用我。
第三天,卫鞅又一早就到了大殿外了。秦孝公一样又召见了他。只不过这次,秦孝公更生气了。秦孝公一拍龙座,道:“你若再无好计,寡人这次必定斩你!”
卫鞅义正言辞:“诺!今天我不讲帝道和王道了。我觉得要兴国应该靠霸道,即用严刑峻法治国。臣听说:如果人的行为没有思想控制,人就和野兽没什么区别。同样的道理:人的行为如果不受法律的控制,他就极有可能胡作非为。那么该注意些什么呢?首先,大臣们要学会劝谏。不知道要说些什么却向皇帝进谏,那是极不明智的举动。知道了皇帝的错误却不说,那是对君主的不忠。没有尽忠的大臣该死,说话不得体的大臣也该死。其次,君主不能太宠信大臣。大臣的地位太尊贵,就会剥夺了国君的位子。就像后宫的嫔妃如果没有等级之分,就会乱了套;兄弟间不和睦,就会影响日后江山的稳定。再者,要注意防微杜渐。古代有这样一句名谚:‘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就像扁鹊与蔡恒侯的故事一样。大王要远离那些奸佞,不可以让他们慢慢侵蚀了大王的意志。如何禁止奸佞之事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对他进行思想改造。其次是对他们的言语进行限制。最差的办法就是看到谁在做奸佞之事就立刻去制止他。另外,还要任用贤才,衡量每个人的力所能及,然后才加以聘用。总之,要树立起君主的绝对威严,防止大臣把持朝政。而树立起君主的绝对威严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彻底改革旧法,提出严密的新法律。大王,臣有一个主张……”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高二作文大秦的曙光(2)在线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