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涂鸦、非常草根、略带颓废。”唐子来对这幅作品颇为满意,认为它更契合了模拟街区应有的平民化、草根化特征。
举办世博会,不仅要尊重不同文化、价值观的交流与融合,更要在创新和融合的主旋律中倡导和促进“和谐世界”的理念。
“今天的世博会,重点已经不在于留下什么地标建筑,而是精神层面的思考与启示——人类能够通过世博会对未来发展达成何种共识。”开幕在即,上海世博局主题演绎部部长季路德如是回应记者。
对美好的追求,跨越国家、民族、语言。上海世博会,正是开放的中国倡导的“和谐世界”的美好实践。
日落时分,喧嚣渐退。一只巨大的“海螺”静静地卧在黄浦江边,仿佛在诉说什么……
“这里没有笔直的线条和霸道的钢筋混凝土,有的只是一个5570岁仍旧活力四射的民族。”以色列参展方副总代表雅丽这样形容这座这只一半由玻璃构成、一半为原石铸造的建筑。
“海螺”传来的不仅有呢喃细语的回声,甚至还有吴侬软语。犹太人对上海有着刻骨的记忆——早在1840年,就有不少犹太人从伊拉克和俄罗斯来到上海;二战时,他们从维也纳和德国出走避难……
“我是带着对母亲的依恋之情投入设计的。”世博园以色列馆的设计师哈伊姆,对中国有着格外深厚的感情,是这里的温暖让他的家人结束了梦魇般的日子,他的母亲也出生在这里。
在他的构思下,这个类似中国太极图案的构造方式表达了他对中国文化的敬意——在他心中,“和谐”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智慧和中国人民的人文追求,而这个巨大的太极海螺,体现了这种对不同文化的包容与理解。
参展方的广泛与多元,预示着上海世博会将成为跨地区、跨文化交流的福地。正如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顾问翁史烈院士所言:“一届成功的世界博览会,最大的效应应该是倡导和推动多元文化的融合共生。”
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顾问、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认为,“让世界各地的人们聚集在一起,为各种观念的碰撞和交流提供独一无二的方式,这就是世博会的魅力和价值所在!”
在世界大变革、大发展时期主办世博会,东道主中国深刻认识到“集世界智慧”的现实意义。惟有全力促进交流、推动合作,才能坚定信念、凝聚信心,这也是上海世博会的题中之意——
对美好的追求,跨越国家、民族、语言。
更美的城市,更好的生活,将从这里起步。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爱国演讲追赶时代的脚步--献给2010年上海世博会(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