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5、浮力 教学内容 浮力 科学概念: 1、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2、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弹簧秤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2、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 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精确刻度杯一个,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小船等物体。 第5课时(总第5课时) 二次 修改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感受浮力: 1、观察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小船浮在水面的情况,用手指轻轻按压小船,有什么感觉?分别把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压人水中,有什么感觉? 2、出示关于浮力的描述性定义3、生活中我们什么时候感受到水的浮力? 4、出示教科书12面的浮力和重力示意图,讲解示意图的含义。(当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且方向相反。) 二、测量一块泡沫塑料块的浮力: 1、讨论怎样测量浮力:当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时,它受到的浮力有变化吗?是多大呢?我们能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浸入水中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大小吗? 2、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演示规范的测量方法,讲解注意的地方。特别要讲清楚浮力的计算方法,可以让学生看教科书第13页的示意图,理解浮力等于重力加拉力的道理。 3、学生测量泡沫塑料块浸人水中的浮力,按照教科书的要求测量三种状况,分别把测量结果(拉力大小和排开的水量)记录在表格中。 4、分析拉力、浮力和排开的水量之间的关系,得出:(板书)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三、测量不同大小泡沫塑料块的浮力: 1、教师出示三块不同大小的泡沫塑料块或者三块不同大小的木块,让学生预测:如果把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或者木块,完全浸人水中,它们受到的浮力大小相同吗? 2、学生参照前一个活动的测量方法,独立自主完成测量,把测量结果填入记录表中,并分析浮力大小与体积大小之间的关系。 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受到水的浮力记录表 3、让学生把前后两个测量活动中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有怎样的关系?() 4、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里,一松手,为什么它会上浮?(浮力大于重力)
1
课题:6、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教学内容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科学概念:1、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2、下沉的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过程与方法:1、设计实验验证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用弹簧秤测量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2、画示意图,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实验验证的重要意义。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设计实验验证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用弹簧秤测量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 第6课时(总第6课时) 二次 修改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1、提问: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那么,沉入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吗? 2、联系生活情形,并进行推测。如果学生找不到生活中的例子,教师可以出示一个系有细线的钩码,让每组学生把钩码浸人水中,体验一下钩码是否受到了水的 浮力?你有什么感受说明钩码受到了水的浮力? 3、手的感觉是不太准的,我们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推测呢? 二、测量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 1、测量钩码在空气中受到的重力(重量),记录在表格中。 2、测量钩码分别浸人水中不同位置时对弹簧秤的拉力,记录在表格中。 3、计算钩码受到的浮力大小,与钩码排开的水量进行比较,找出其中的联系。 4、分别测量大、中、小三块石块完全浸人水中时受到的浮力大小,记录在表格中。 5、计算石块受到的浮力大小,与它们排开的水量进行比较,找出其中联系。 6、分析两次测量所得的数据,找出下沉的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规律。 三、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 1、概括: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有关,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参照教科书第12页的示意图,试着用物体在水中的受力示意图来解释沉浮的原因,并配合用公式表示物体沉浮的原因。(具体见教师用书) 板书设计: 6、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下沉的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浮力小于重力 下沉 浮力大于重力 上浮 2
课题: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教学内容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科学概念: 1、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2、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许多。过程与方法: 1、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2、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3、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一个马铃薯,一杯清水,一杯味精水。 第7课时(总第7课时) 二次 修改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马铃薯的沉浮: 1、观察马铃薯的沉浮。 (1)推测马铃薯放人水中是沉还是浮。 (2)把马铃薯轻轻放人清水中,观察它的沉浮状况。 (3)把马铃薯从清水杯中拿出、擦干,轻轻放人另一个杯子中,观察它的沉浮。 怎样解释马铃薯在不同杯子中的沉浮?影响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是什么?怎么解释马铃薯的沉浮现象? 二、观察比较两种液体: 1、观察两杯液体有什么不同。 2、做液滴加热实验,教师先指导加热的方法,然后从两个杯子里各取几滴液体,分别滴在不锈钢调羹上加热,比较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 3、观察两种留下的痕迹,有什么不一样,两种液体一样吗?能使马铃薯上浮的液体有什么特点? 三、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1、提问:是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呢? 2、每个小组调一杯盐水试试,马铃薯在盐水中能上浮吗? 注意调制盐水的要求,取100毫升水,往杯子里一次次加盐,食盐溶解后,放人马铃薯检验是否浮起来,并做好记录,直到马铃薯浮起来为止。 3、如果时间允许,让学生用同样方法,制作一杯糖水进行检验,或者制作更多的溶液进行检验。 4、思考:从实验现象和结果分析,怎样的液体才会使马铃薯浮起来。 四、阅读资料:阅读本课的资料,我们从中明白了什么? 板书设计: 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液滴加热 调制液体 观察—发现—推测—验证 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教学 反思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幼小课堂五年级科学教案 清源小学(DOC)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