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12年湖南学考)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的特点是( ①客观物质性 ②主观能动性 ③主观随意性 ④社会历史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2011湖南学考)如今“给力”、“纠结”、“低碳”、“章鱼保罗”等新词铺天盖地而 来,这些新词是( )
A.网民随意创造的 B.社会实践的产物 C.知识分子的主观产物 D.人们头脑自生的
4. 陶行知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从哲学上看这句话说明了( )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B.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C.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D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5.“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识器。”与这首诗蕴含哲理相同的是( )
A.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B。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C.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D。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6.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知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 止矣。行之,明也。”这句话的哲学寓意是
A,实践比认识重要 B。实践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
C.实践出真知 D,认识对实践有反作
7.“不观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巨海,何以知风波之
患?”下面对这一说法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重要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感性认识真实可靠 D.一切从实际出发
8.我国古代思想家十分重视实践和认识之间的关系。汉代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说过: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句话表明( )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认识对象不会“自言其明”
③实践就是每件事都亲力亲为 ④实践水平越高,人的认识能力就越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9.“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这一观点说明( )
A.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 )
C.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0.有人学习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愚公真“愚”,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用车 运呢?这种观点主要错误在否认了( )
A.实践的历史性 B.实践的能动性
C.实践的客观性 D.实践的主观性11
11.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 )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科学技术在实验室不如在实践中发展快
C.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D.对发展科学有功的主要不是知识分子,而是人民群众
12.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鲁迅说“即使是天才,在生下来
的时候的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儿童一样,绝不会是一首好诗。”
(1)以上言论各反映了什么哲学观点?
(2)谈谈你对上述言论的认识?
(1)孔子认为知识可以生来就有,实质上否认了认识来源于实践;鲁迅则认为知识不是天生的,坚持了认识来源于实践。
(2)实践是认识的源。认识的对象由实践的需要决定,认识也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的。孔子把认识看作是主观自生的,否认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属于唯心主义观点;鲁迅的观点则是唯物主义的观点.是否承认实践决定认识,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认识的根本分歧.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幼小课堂全先军公开课教案(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