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 百度文库
5 的圈子里打转,真正从学派的意义上来使用儒,是司马谈的《六家要指》。因此,我们不能一看荀子自称为儒,就认为他是儒家。
如何正确理解荀子的“自成一体”
认为荀子“自成一体”的主要代表是王森先生。王先生说:“通读《荀子》全书,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荀子思想既不属于正统的孔孟之流的儒家,也不属于道地的法家”;“有人认为荀子的思想自成一体,我认为它是‘揉百家之说而融为自已独特之论’。”(11)应当说,王先生坚持荀子“非儒非法”、“自成一体”是有道理的,但将其说成“揉百家之说而融为自已独特之论”,则太不具体,有。
以立”等。尤其是,子产和晏子都曾有著名的《礼论》。如《左传》昭公二十五载,子大叔说:“吉也闻诸先大夫子产曰:‘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性,生其六气,用其五行。气为五味,发为五色,章为五声,淫则昏乱,民失其性。是故为礼以奉之:为六畜、五牲、三牺,以奉五味;为九文、六采、五章,以奉五色;为九歌、八风、七音、六律,以奉五声;为君臣、上下,以则地义;为夫妇、外内,以经二物;为父子、兄弟、姑姊、甥舅、昏媾、姻亚,以象天明;为政事、庸力、行务,以从四时;为刑罚、威狱,使民畏忌,以类其震曜杀戮;为温慈、惠和,以效天之生殖长育。民有好、恶、喜、怒、哀、乐,生于六气。是故审则宜类,以制六志。哀有哭泣,乐有歌舞,喜有施舍,怒有战斗;喜生于好,怒生于恶。是故审行信令,祸福赏罚,以制死生。生,好物也;死,恶物也;好物,乐也;恶物,哀也。哀乐不失,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 百度文库
6 乃能协于天地之性,是以长久。’”又昭公二十六年载,晏子说:“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君令而不违,臣共而不贰,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爱而友,弟敬而顺;夫和而义,妻柔而正;姑慈而从,妇听而婉:礼之善物也”;“在礼,家施不及国,民不迁,农不移,工贾不变,士不滥,官不滔,大夫不收公利。”后来人们对礼的所有发挥均本于此。既然先秦早就客观上存在一种礼学,百家争鸣的划分也应有礼家,没有礼家,原则上说不过去。
再次,“礼”与儒、法两家的关系。应当说,古往今来理论界有人认为荀子是儒学或法家都事出有因,荀子与儒、法是有联系的,但荀子与儒、法的联系主要是“礼”与“仁政”、“法治”的关系。诚然,孔子曾学礼、教礼、立于礼、相”
,则王公不以为宝;礼义不加于国家,则功名不白。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性恶》说:“夫陶人埏埴而生瓦,然则瓦埴岂陶人之性也哉?工人斲木而生器,然则器木岂工人之性也哉?夫圣人之于礼义也,辟则陶埏而生之也。然则礼义积伪者,岂人之本性也哉”;“凡贵尧禹君子者,能化性,能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然则圣人之于礼义积伪也,亦犹陶埏而为之也。用此观之,然则礼义积伪者,岂人之性也哉!”这是荀子对“礼论”思想的深化。荀子认为,“礼”是人们学习和修身的主要内容。在《劝学》中,他明确说:“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在《修身》中又说:“凡用血气、志意、知虑,由礼则治通,不由礼则勃乱提僈;食饮,衣服、居处、动静,由礼则和节,不由礼则触陷生疾;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僻违、庸众而野。故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 百度文库
7 国家无礼则不宁。诗曰:‘礼仪卒度,笑语卒获。’此之谓也。”荀子还吸取了当时的“义政”和“法治”学说作为“隆礼”的补充,如强调“礼义”、“礼法”治国等,荀子对“礼治”的理论贡献非常大,堪称战国时期最大的礼学家。因此,应用荀学来标示礼学,用荀家标识礼家。综合可见,荀子应是百家争鸣的一个独立学派——荀家。
正确认识荀子是荀家具有重要的理论历史与现实意义。首先,它不仅能使我们真正搞清荀子的学术性质,而且能够解决传统上关于百家争鸣之百家在划分上的缺陷;其次,它能使我们搞清为什么传统上主流儒学排斥荀子,而法家也不将
311 )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幼小课堂荀子的学术性质之我见(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